APP下载

相信孩子 爱心培育

2018-11-12沈永奇

新课程·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爱心孩子教育

沈永奇

摘 要:“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的经验总结,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的”珍贵礼物。

关键词:相信;孩子;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熟知的、并对中国教育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学校教育,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精辟的议论反复强调,做一个教育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信儿童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一些案例分析,以及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事例,下面把自己整理的和孩子们交往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同行们分享。

一、爱心培育三个“要”

1.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孩子

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阅生无数。多数老师总是喜欢听话、安静、讲卫生的孩子们。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教育和整个集的教育密切结合”。

简单来说,教育就是要把“坏孩子”变成“好孩子”,教学就是要把“不懂的”教成“知道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公平思想,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要积极寻找每个孩子的优点或特长,发掘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在集体的活动中施展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在集体中、在活动中认识并逐步改变自己的缺陷。

2.要关注个性特殊的孩子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个性的修正发展是分不开的,个性的发展,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中,有许多比较特殊的,是不利于其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的。学生的个性缺陷包括以下几种:自我中心、两面性、攻击性、不稳定性、自卑甚至自闭等。我校作为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个性方面的缺陷的确不容忽视,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更应该以一颗爱心去关怀学生,并通过教育及学习群体的干预,使学生个性健康地发展。

现阶段,由于大多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接触社会和网络较多,与“自卑自闭”型相对“自我中心”型学生较为多见,表现为按自我的意愿要求评价周围的一切,希望家长、教师、同学都围着自己转,为自己服务,从不考虑别人,不少独生子女就是因为溺爱娇惯养成了这种个性特征。对这些学生在教育中要做到家庭学校之间、教师团队之间取得联系,甚至专门设计教育策略,保持协作性和持续性。

3.要保护孩子敏感幼嫩的心灵

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童年时代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对小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有时一句讽刺的话、一个渺视的眼神或当众暴露的缺陷,对成人来说也许无所谓,但放在孩子身上,情况会大不相同,也许会使他们人生初始的自尊受到严重挫伤。扭屈的钢筋可以拉直,扭曲的心灵实难扶正。这种不经意间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不是一时可以消除的。所以,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多探索儿童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呵护孩子们幼嫩的童心,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少一些无意的伤害,让他们更健康活泼地成长和发展。

二、愛心培育两“不要”

1.不要轻易训斥、责骂或惩罚孩子

儿童天性是乐观、好动的,甚至会调皮、淘气。有的孩子想通过各种调皮捣蛋的行径来引人注目,有的孩子想用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引起周围的人注意。首先是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对于这种孩子,就更需要引导他去关心别人了,而不是当众的训斥,这样会适得其反,加重其逆反心理,不断地制造更多的不良行为。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去放大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之于众,更不要轻易训斥、责骂或惩罚孩子,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要让孩子有弥补过错、表达悔改的机会。

2.不要刻意放大孩子的缺点和行为

在一年级的一次广播体操考试课上,我组织小朋友们分小组轮流表演和评议。其中古××小朋友平时就是一位喜欢多说多动、调皮捣蛋的“帮扶对象”,这下没轮到表演的时候更是时而站起、时而转身、时而推人、时而踢人了。我发现他又犯病了,顺势就让他站到前面担任主评委,每组学生表演完后,逐一点评,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意见。没想到古××担当重任后,观察非常仔细,点评时“谁谁动作软绵无力”“谁谁跟不上节奏”“谁谁停顿多不熟练”等等说得头头是道。我庆幸自己面对古××小朋友的行为没有紧张失态地去采用强硬的压服方法,同时也反思“在有些情况下,也许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劳动教育”论和“生活教育”观也是彼此相通的,“相信孩子”即是“爱的教育”。教育之路,学无止境,贵在持续。看了一本好书,并不能让我们自己的工作效果立竿见影,而是给我们提供一种启发,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的心中发芽成长。

参考文献:

B.A.苏霍姆林斯基,汪彭庚.要相信孩子:教育方法两则[J].外国教育动态,1980(6):35-39.

猜你喜欢

爱心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