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情境 促探究 提素养

2018-11-12杜志宇

新课程·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引导情境素养

杜志宇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合适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探究;素养;引导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因此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引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提升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一、构建和谐情境,敢于探究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师生情绪的高涨与低落直接影响着其效果。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所以教师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创设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探究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激励的情境中轻松地学习。

游戏是学生的天堂,在“不同的电路连接”一课,把学生喜爱的套圈玩具与电路连接知识相结合,让孩子们参与到游戏中,很容易就吸引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拉近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在游戏中很容易就发现套在不同部位,会引起不同的小灯泡发光。从而就能充分有效地激起学生对这种有趣现象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其电路是怎样连接”的猜测和研究。

二、创造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兴趣,对情境内容生发出新的疑问,形成想要探究下去的问题。

例如,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在瓶内放一个气球,并把气球口套在瓶口上,让学生去吹,他们发现“怎么用力气球也吹不太大”。这与生活经验相矛盾,自然引起学生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吹不大?”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里面有什么吗?”“怎么证明?”这一系列问题使课堂教学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很容易引发了深入的探究愿望,顺利展开后续研究。

三、设置思维情境,激活探究

创设思维情境是教师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条件与机会,以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创性,帮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使探究活动深入高效地开展,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例如:“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如何制订可操作的研究计划?”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因此把问题抛给学生,为他们创设开放思维的情境。先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让他们充分调动已有经验、认知,激活思维,开放思维。这样才有了“加热分离,称溶盐”“称全部盐—剩盐”“称盐水—水”“一点儿一点儿称盐”等众多方案。虽然他们的想法还不够完善,不能立刻实施,但这展现的是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是真实闪现在他们头脑中的“智慧”,是情境觸动下的创造力的迸发。当学生提出一种方案后,老师拿起一袋盐就要倒,并追问:“这样行吗?”再通过“怎样加盐?”“什么时候加下一匙?”“什么时候不再加了”?“怎么知道盐不溶解了?”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形成了更完善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化解了学习难点,从而挖掘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感知探究学习的方法,体会科学的严密性,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四、把握生成情境,拓展探究

课堂是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因而才有生命力。面对这些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教师不要因超出预设,害怕难以把握而简单否定制止,而应该发挥教学机智,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所出现的生成情境给予科学的具体的艺术化的处理和解决,实现没有预约的精彩。

例如,在执教“电和磁”一课时,针对“磁针偏转得不太明显”的事实,启发:“怎样能让磁针偏转得明显些呢?”有学生提出“把导线来回对折”的方法时,我没急于否定,而是让他们用自己想的方法试一试。实验时参与到他们组的活动中,当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方法不能使磁针明显偏转时,这组学生轻轻地说:“我们失败了,不偏转。”看着他们懊恼的样子,我开导他们:“谁说我们失败了,证明这种方法不行,也是一种成功。爱迪生造电灯还试了上千种材料呢?”所以全班在交流时,他们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组的发现。同时在总结时,我又再次提出这个现象,并引发问题:“同样是想把磁力集中,为什么对折的方法不能使磁针明显偏转呢?”引发学生课后关注,由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的重要,能正视“失败”的结果,引发更深、更远的探究,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中没有失败者。

正是由于合理地利用了这一资源,让他们反思交流,实验求证,进一步增强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促进了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探究活动。

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满足学生心理认知需求的教学情境,并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境生情”,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活创造性思维,促进学习活动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引导情境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