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技术的 多级互通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

2018-11-12章伟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信

章伟

摘 要:基于微信技术的玄武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基于南京市智慧教育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区域平台,旨在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教育行业参与者等)的智慧连接、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含市、区、校管理以及教学教务及家校互动各场景,统筹考虑用户数据统一、入口统一,多系统数据互联互通,解决用户便捷接入,方便使用,能够实现教育系统内平台的高度整合、应用的灵活配置、数据的实时共享。

关键词:微信;多级互通;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5-0059-04

2012年以来,区域管理信息化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模式,基本形成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多层次建设和应用的格局,教育部也组织建设了全国学生、教师、学校、决策、专项业务等多个国家核心系统,在应用上初见成效。各地教育部门结合本地需要,建设了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如北京建设的中小学网络招生系统,为化解择校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东建设的教育动态数据服务平台,服务于教育宏观决策;湖南建设的教育督导网络平台,形成了立体督导服务体系;贵州建设的教育精准扶贫系统,提高了扶贫效率。随着应用的深入,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基础数据重复采集,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未建立统一用户管理及认证平台,各级用户需登录不同平台操作各类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应用的业务协同无法有效进行等。

玄武区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上,借助于微信生态的标准特性、集成特性、开放特性、共享特性、稳定特性和成熟特性,搭建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区平台”),旨在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教育行业参与者等)的智慧连接、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能够实现教育系统内平台的高度整合、应用的灵活配置、数据的实时共享,可实现校、区、市的三级数据汇总与上报流程;市、区各级教育主管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校端、区端应用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利用;在保证基于平台开发的各种应用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考虑了和已有各种平台的集成,有效解决了当前区域智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的区校分离、平台泛滥、系统孤岛及以信息不全面、信息不及時为特征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持续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区域智慧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模块化的应用配置,构建灵活的统一平台

在平台整体方案的设计上,玄武区总结过往历史经验,结合教育管理的实际场景,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并依据区域教育管理的自身特点,以区域的顶层设计作为切入口,以区域内学校的实际需求作为应用口,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智慧教育管理平台,提出平台建设总的要求是能够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满足不同个性的发展并实现平台的灵活可配置,达到管理统一、资源共享、数据汇集的目的。

1.以应用为基础,把握平台命脉

在区平台建设中,应用是建设的关键。数据的获取以应用为抓手,只有通过贴合的实际使用场景,给最需要的使用者提供最简易化的操作,应用的数据才能保持自然生成,才能改变以往强制性、命令式的被动数据产生方式。对于区域内不同的使用环境、不同的使用者,应用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平台中的应用是可配置的,能够根据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需求按需配置。平台应用能增能减、可通用可定制,能扩展能联通,具有灵活可选择的特性。

2.以需求为原则,构建实施框架

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按需使用、持续迭代的原则进行建设。在实施框架构建上,从系统关注角度,持续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完整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涵,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教育系统内各个方面的变动;从整体设计角度聚焦区域应用效能,通过整体信息平台架构实现区域覆盖和综合应用,以及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协同推进角度,实现区域多点联动,通过统一基础的架构模式,实现平台的区级应用和校级应用的互联互通;从切入角度,秉承特色推陈出新,在基础平台上既能实现区域应用的管理需求,又能呈现校级应用的个性特色。

二、分步式的部署方式,打造特色的公共平台

在区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既能满足区域的管理要求,又能兼顾市、区的统筹要求;采用分步式的方式,抓住入口、支撑和服务三方面的核心要素,打造区平台。

1.借助统一认证系统,解决身份入口问题

在区平台建设中,不仅要避免产生学校层面的“信息孤岛”,还要避免产生区域层面的“管理孤岛”。玄武区借助市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给区域内的应用者颁发一个“身份证”,以此解决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上,存在多平台、多系统、多用户的多头管理,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的“单点”登录。借助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唯一性,建设区域智慧教育的底层平基础,同时为市、区、校的应用数据联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应用基础支撑

区平台是在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开发而成的区域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全区各校接入平台,按需使用区平台提供的各种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共性功能,含校园管理、教学教务及家校互动各场景,支持个性化开发,局端可管理,可汇总各校应用数据,进行查询、汇总、分析,提供管理支持。

(1)信息全覆盖(如图1所示)

区平台实现区域的全覆盖,使得区域教育信息可以做到快速、精准的进行传播。可以实现区教育局向各单位、各校、各位老师及所有学生的传递,也可以实现各单位内部自上而下的传递。发送方式高效、丰富。可以秒级速度到达所有用户,并且支持富文本格式(语音、文本、H5动态网页、视频等)。并且支持对信息送达结果的统计、汇总。

(2)数据全方位(如图2所示)

通过区平台的全覆盖,自下而上的数据上报汇总变得非常简单。局端获取数据变得非常迅捷。支持对教师类各种数据的汇总上报,安全管理各种数据的汇总上报、传染病发病情况的汇总上报、学校设备、场地情况的汇总上报、学生各种数据的汇总上报、干部任职信息的汇总上报、学校作息安排汇总上报、课程表汇总上报、研修课汇总上报等等,局端可以对各校上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统计。图表呈现以供教育管理决策需要。

(3)活动全掌握(如图3所示)

通过平台的全覆盖,基于教育政务平台的能力,可以对全区各类活动进行管理,如研训活动、比赛竞赛等等,既方便获得各类活动的相关数据,且可以将各类活动课程化、资源化,作为资源提供给需要的场景。

3.开发横向共性应用,支持纵向个性发展

区域平台既要实现管理职能,又要担当服务角色;不仅能提供共性的应用,还能支持学校的个性发展(如图4所示)。

(1)区端共性开发,条线管理

区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与区教育局各职能科室在信息化应用需求上进行深度合作,完成部分行政管理功能模块:在区教育局办公室的指导下完成了全区校级领导请销假模块;在区工委办的指导下完成了区教育系统中层以上干部管理系统;在区教育局初教科的指导下完成了学生卫生及疾控防治的“传染病上报管理系统”、弹性离校管理模块;在区技装备办的指导下完成了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在区人事科与区骨干教师教师办公室的指导下完成了区教师发展平台。基于已经实现的校、区应用和数据统一,已经能够实现区平台上各校数据的实时汇聚,可实时统计全区教师请假人数、学生请假人数、后勤保修种类及数量等数据,逐步实现教育管理从“经验”走向“精准”,从“预估”走向“精算”。

(2)校端个性开发,平行管理

区平台的校端应用,已经提供了通知公告、在线报修等20个公共模块,这些模块几乎覆盖了全区所有的学校。同时各校基于区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了各种符合学校个性化需要的特色应用模块,如:积分管理、卡券、学生荣誉管理等50余个模块。这些应用涵盖了学校的校园管理、教学教务、师生发展、及家校互动的方方面面。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家长也只需点开手机就能看到学生日常作业、课堂评价、成绩分析、成长分析以及学校伙食。找老师交流,也不必预约时间,随时随地就可以通过“找老师”实现。还能参与问卷投票、提出意见、进行请假等功能。我区3个校端应用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①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区平台上定制开发了停伙模块,通过手机即可完成在校就餐的需求,学校通过大数据汇总,就能科学合理安排学校配餐,即方便学校管理,又能节省费用;定制开发了阅读银行系统(趣味课外阅读),实现阅读书籍可量化、阅读任务可视化、,阅读过程趣味化,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参与阅读。

②中央路小学定制开发了多因子成長分析模块,通过多元智能测量表、学习风格测量表、气质类型测量表等多维度的调查问卷,来综合评价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长期追踪和分析,得到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特性分析和老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实现老师特性与学生特性的最佳配合。在如何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上,

③月苑一小定制开发了“卡券积分功能”,根据教师在校的各项表现,学校定期向教师发放特制的月小一卡通,而这些都被储藏在“微校+智慧教育”平台“我的卡券”功能模块中。教师可以利用卡券兑换实物和虚拟物品,实物类包括心仪的教学用具和生活用品,虚拟类包含请假、调休等,这项功能不仅促进了学校的管理提升,更是极大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3)市端统一开发,联通管理

区平台在规划之初,即统筹考虑了用户数据统一、入口统一的问题,多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解决了用户便捷接入、方便使用的问题。区平台与市教育局“教师信息基础库”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唯一性及统一性。同时移动端基于市教育局的“教育政务”企业微信号进行开发,作为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移动端入口,保证了移动入口的统一性,可实现校、区、市的三级数据汇总与上报流程,区、市各级教育主管机关也可根据需要对校端、区端应用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利用。图5为南京市教育系统传染病上报系统的市、区、校数据截图。

三、适应性的应用开发,实现平台的落地部署

一个好的管理平台,应用是核心,而好的应用,使用是关键。玄武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自2016年9月建设以来,经历了近一年半的时间,目前在用户覆盖上,教师用户已经达到4000多人,覆盖率达到98%,学生(家长)用户60000人,覆盖率达到95%,接入学校达到了60家,实现了对公办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全覆盖。其中接入幼儿园20家、小学23所、初中9所、高中4所、职业学校1所。

玄武区通过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及推广,初步实现了利用有限资金和资源撬动无限可能,打造特色区、校智慧教育的目标。获得了区内各学校的广泛的认可和认同,为全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部正在着力推动实施的“教育信息化2.0”,是真正实现对传统教育的理念重塑、价值重建、结构重组、程序再造、文化重构,这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玄武区将进一步通过市区校多级互通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实践研究,逐步实现将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各种场所连接起来形成绿色教育生态系统,让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逐步实现各种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让基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学业成就评价、体质健康评价、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评价与评估,更具智慧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赵秀红.我国教育信息化三年六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5-5-15.

[2]王珠珠.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数字资源中心建设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7-20.

[3]柏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41-83.

[4]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5]缪丽萍.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6):14-16.

[6]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与创新[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4(1):4-7.

[7]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6.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微信
微信
微信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