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传统民居表皮材料的地域性研究

2018-11-12蓝婉仁陈祖建杨亚荣朱琳

福建建筑 2018年8期
关键词:青砖红砖土楼

蓝婉仁 陈祖建 杨亚荣 朱琳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0 引言

建筑之间的视觉差异,往往取决于建筑的造型及表皮,而建筑表皮的表现,则依赖于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构造。正如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曾说“真正的建筑师是一个诗人,但他不用语言,而用建筑材料。[1]”戈特弗里德·森佩尔把不掩饰材料自身结构属性特征的建筑认为是建造的真实性[2]。福建大部分传统民居中,人们将建筑材料毫无掩饰地呈现出最适合的形状和比例,似乎也正是人类最实在和淳朴的建造。

福建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东南山国”,因多山、多水以及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因素,形成了福建省的文化、语言、风俗及建筑的多元独特风格。福建传统民居也毫不例外地展现了地域性与区域性的鲜明特征。色彩亮丽的红砖闽南民居,砖石相间的莆田民居,金包银墙的福清民居,厚重的夯土闽北民居,千柱落地的闽中民居,以及享誉世界的客家土楼等,其形成主要影响因素离不开地方材料的运用。

1 福建传统民居外墙材料

1.1 朴实的技艺——土

土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和巢居中对土的依赖,可以认为是土与人类居所关系的起源。由于地区和海拔的不同,土壤的属性也会出现差异。福建省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砖红壤和紫色土,其中红壤占了大部分。红壤土俗称黄泥,来源于闽西、闽北山体表层除去腐殖质之后的生土层,因富含铁﹑铝氧化而呈现酸性偏红色。土墙的主要材料泥土的差异不太显著,而在土墙的材料的搭配与建造方法上有不同,各地区代表性木质民居异同点比较如表1所示。

福建的土墙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宁德、三明、龙岩及漳州一带,以土楼、土堡最为有名。福建土楼,可以说是把我国传统的夯土技术推向了顶峰,建造的土楼高度可超过20m。如永定的永隆昌楼,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高达6层,如城堡一般。永定县承启楼是最大的圆形土楼,高4层约16.4m,楼中有楼的同心圆布局,宛如迷宫。土堡与土楼不同,是在一组建筑群的外面,围护了一道防御土墙,外围结构独立存在。

表1 土质外墙的福建传统民居材质异同点

建造土楼的材料要选取粘性好的红壤土,可加入田土甲泥增加粘性,带有少量砂子可减少土墙收缩产生的裂缝。最好用的是“三合土”,即以黄土、石灰和河砂按一定比例搅拌后使用。根据湿夯和干夯的技术手法上的区别,三合土的配方比例有所区别。湿夯三合土的配方,土、灰、砂的比例为1∶2∶3,能防浸泡,多用于墙脚;干夯三合土以土为主,土、灰、沙的比例为4∶3∶3,也可以5∶3∶2,多用于大型土楼底墙,防水浸泡性能不如湿夯[3]。加入红糖、蛋清水及糯米糖水还可以增加墙体的坚韧性及耐水性,使夯土墙更加坚固耐久。另一种土墙形式来自规模较小的土坯民居,建造方法是利用模具将泥土捣成土叠砌成墙。随着时间的冲刷,土坯墙的墙面上很难看出土块堆叠的痕迹,它们融为了一体,远看呈现的是波浪形横条纹状的肌理。主要分布于福建宁德,在福州、南平也有。为了提高土墙的坚固性、稳定性及防水性,人们常使用三合土粘合坚硬的大块基石、卵石或花岗岩来建造土墙底部的墙裙与墙基,高约0.5m~2m。土堡为了提高防御性,用石块砌筑墙裙,一般二层以上才用生土夯筑;而土楼多用鹅卵石做勒脚。

1.2 自然的恩赐——木

木是在主要建筑材料中,既可以再生又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在人们的记忆中,木构建筑几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是将对生命永恒的信念圆满于流转的变化中,这种永恒与自然一样周而复始,更长存于千古[4]。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地理气候良好,水热资源优越,十分利于林木生长。自古以来,福建省林木繁盛,是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近代福建所产的木材有杉、松、樟、楠、竹、花梨、桐、乌柏等,建造房屋的木材主要以杉木为主。据《闽产录异》所载,福建杉木“有赤、白二种:赤者坚而多油;白者松而近燥”,赤杉实而多油,白杉虚而干燥[5]。杉木生长快,树干直,重量轻,透气性好,防虫蛀,且清水杉木面耐久实用,健康环保,因此在山区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除了全木结构的民居外,木材在其他结构的传统民居中也被用于柱子、屋架、椽条、楼板、隔墙、门窗、屋面等多方面。

在福建某些山高谷深的山林中,隐藏着一种古老却常被遗忘的福建传统民居,则是木作的干栏,在福建也被称为高脚厝或木厝。干栏木厝多靠山而建,另一面悬空以木头支撑,房屋随着山形地势错落有致,干栏建筑也有“千柱落地”之称。为了防止山体滑坡等问题,人们在木厝的底部竟可能地以大的石块堆叠来增加稳定性。这种“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可以防潮湿与山洪及野兽袭击。但由于木材易腐朽,年代久远的干栏民居较为罕见。这种似乎迥异于福建其它地域传统民居的建筑,却代表着福建原始山居的历史风貌,主要分布在以德化、安溪、永春为核心区的戴云山脉,以德化较多。福建省的木质外墙的民居材料选择差异性小,年代越久远颜色越深,立面形式基本都是主要以长条木板竖向拼接相连,横向交错固定。各地区代表性木质民居异同点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木质外墙的福建传统民居材质异同点

1.3 坚韧的庇护——石

西方古典主义学者曾提出:“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西方古代建筑试图用石头的坚固来与时间赛跑,渴望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永恒”[6]。石材是贯穿人类几千年发展的传统建筑材料,经久不衰。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具有耐久性好、耐火性高、抗压力强、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等天然优势。福建地区石材资源丰厚,盛产花岗岩与火山岩,尤其以东南沿海的花岗岩最为出色而被大量运用于桥梁建筑。

福建沿海地区由于台风盛行,采用坚硬牢固的石材来建造房屋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这样的石头民居,不仅冬暖夏凉,还对防御大风大浪及潮湿等恶劣天气效果甚佳,因此从前人们都就近从山上挖运石材来建设房屋。地区的山体地质不同,导致了石材质地、纹理及色彩差异,于是就有了那些色彩丰富的石头厝。

在泉州、莆田及福州的平潭县等闽沿海地域,石面房屋可谓是数不胜数,平潭岛更是传诵有“光长石头不长草”的民谣。那些古朴亘古的石头民居的原生态景观,也成为了闽海岛居民文化的活化石。平潭石头厝早期多用不规则的火山岩乱石砌,后来技术提高后,才有了平砌、人字砌等手法。在平潭县的石头厝的石材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东庠澳底村的石头厝多为青石,平原红卫白沙垄石头厝则用七彩卵石,色彩斑斓。泉州樟脚村也因色彩斑斓的石头民居而闻名遐迩,被称之为“油画村”。泉州惠安崇武半岛上的古城是一座丁字形石砌的海防城堡,这里的城墙、民居、巷道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色花岗岩垒砌。地区异同点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石质外墙的福建传统民居材质异同点

1.4 古老的智慧——砖

砖是由“火”而生的人工材料,李允鉌先生指出:延长构件的寿命就是希望房屋能够达到较长的使用年限。砖则是人们为了在居所中取得更好的防护作用所产生的[7]。在砖砌的福建传统民居中,主要以闽南的红砖厝、闽北的青砖厝为代表。红砖和青砖均以红壤为原材料,区别在于高温烧制后的冷却方法不同。红砖的制作是在土壤烧到一定火候时逐渐降温使其保持红色不变;青砖是在土壤烧制到一定火候时突然浇水加以淬火,因产生氧化反应而使颜色突变。

从闽南泉州考究挖掘的红砖墓室来看,专家推断红砖早在宋元年间开始流行。闽南的红砖烧制技术水平历史悠久且水平高,红砖质地细致光亮,色彩红润鲜艳,尺寸规格众多,以适应于组成多种图案来装饰外墙体。“闽南大观园”的蔡氏古民居群,以白色花岗岩为墙裙和窗框,大小形状不一、色彩鲜艳或带有黑紫色纹理的红砖拼接而砌为墙身,侧墙顶上配以精美华丽的雕刻,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墙体。除此之外,有一些风格奇特的红砖厝的墙面。泉州民居的“出砖入石”墙,是利用红碎砖与石头混砌,石为竖砌,砖为横砌。莆田民居的“砖石相间”墙,以丁砌的小块花岗石形成菱形的白石图案点缀红砖墙。莆仙民居的“红壁瓦钉”墙,用专门烧制的红壁瓦钉来做墙面装饰,壁瓦用蛎灰勾缝。

青砖(灰砖)在我国的运用就十分广泛,在福建的闽北和闽东民居中较多。青砖民居多以砖木结构为主,以青砖空斗墙或青砖实心墙为外围,乱石或毛石为墙基,夯土墙为山墙。青砖厝的外墙面十分朴素,但也有以技艺精湛的砖雕门口使青砖厝民居的外立面鲜活了起来。也有一些灰白相间的青砖墙面,远看如马赛克一般。各地区异同点比较如表4所示。

表4 砖质外墙的福建传统民居材质异同点

续表4

1.5 远洋的记忆——蚵壳

牡蛎是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常见海产品之一,牡蛎壳最早在建筑上的应用,主要是以牡蛎壳来代替石灰作为粘结材料,并有御湿防虫的功效。后来,人们也把牡蛎壳直接用在建筑墙体的堆砌上,将蚵壳凸面朝上层层叠砌,用当地石材或红砖砌成整齐的边缘,这就是淳朴的“蚵壳厝”。牡蛎砌墙一般选用体型较大的如晋江牡蛎、长牡蛎,形状主要有马蹄形和长条形,长20cm~30cm左右;而体型较小的如褶牡蛎可以用来磨成石灰使用。有专家曾猜测,泉州蚵壳厝的牡蛎壳来源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非洲东海岸或东南亚地区及南海北部沿海,当时用于货船返航压舱,而后堆放在泉州海岸[8]。

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近代的蚵壳在民居中逐渐发展成为墙体贴面的装饰性元素。因蚵壳的使用功能有称重及装饰的差异,所以蚵壳厝的墙体表面构成产生了变化,具体蚵壳厝外墙形式如表5所示。鳞次栉比整面蚵壳墙让人感受到强烈而古朴的地域沿海气息,但也难免有些单调。以红砖修饰屋面或窗户边框的外墙使蚵壳厝更有生机。这些“蚵壳厝”的区域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后龙镇、峰尾镇,惠安县崇武镇,丰泽区东海镇,晋江市深沪镇、英林镇、南安市石井镇等地区的沿海渔村,蚵壳材料的使用区域性小,差异性小。

表5 福建蚵壳厝的外墙形式及比较

2 结语

福建传统民居的地域类型丰富,墙体表皮材料各不相同,建筑风格迥异,但它们的墙体材料都是源于自然的生态材料。厚重的土墙、沧桑的木墙、坚固的石墙、整洁的砖墙、繁密的蚵壳墙,反映了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即适应福建省的地理气候、回应闽地区地域性景观,关联复杂多元的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这些传统民居体形态多姿,颜色多彩,融入在各自的聚落中。在古民居没有被刷上仿古的油漆之前,还能从那些没有经过浓妆淡抹的民居材料中看到淳朴、自然的历史生活,并学习和传承先民在传统民居建造中的智慧。

猜你喜欢

青砖红砖土楼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古建筑青砖墙体修复施工技术研究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烈马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红砖白石五店市
红砖及砂浆强度试验方法探讨
吉祥猫事务所 红砖楼的秘密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