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的国际先进经验对廊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8-11-10赵英

商业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启示

赵英

[摘 要] 廊坊被誉为“京津走廊明珠”,区域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廊坊的生态文明带来冲击和破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相较于我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污染历史和工业化进程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较早地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改革历程,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对当前廊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为打造现代宜居城市,构建美丽和谐廊坊,需要合理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环境法治体系、发展循环节能经济、拓宽公众参与通道,为绿色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 绿色发展;先进经验;生态文明;启示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9-0035-03

Abstract: Langfang is known as the "Pearl of Beijing-Tianjin Corridor" with unique regional advantages.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impact and destruction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Langfang,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arisen. Compared with China, the pollution history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rea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Japan are closely linked. Therefore, their reform process of green development was initiated earlier,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model in these plac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Langfang. In order to build Langfang into a modern, livable,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city,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government guidance,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develop the circular energy-saving economy, broaden the channel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rovide vitality and impetus for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advanced experi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spiration

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建设美丽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更展示出中国的勇于担当。

一、廊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廊坊被誉为“京津走廊明珠”,位于京津两地之间,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京津之间,亮在廊坊”的美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布局中,廊坊被纳入“四区”之一的“中部核心功能区”,还是“三轴”中的“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区域优势可谓得天独厚[1]。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廊坊的生态文明带来冲击和破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大气和水资源最为突出。

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廊坊大气污染严重。廊坊从北、西、南三面逐渐向天津海河下游倾斜的地势不利于大气扩散。三河、大厂和香河北三县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主导产业以钢铁、医药、建材等为核心,产业结构性污染问题严重。在燃料使用上廊坊仍以煤炭为主,民用和工业普遍使用煤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冬季尤为严重。随着经济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造成的空气污染逐年加重。201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大面积空气污染,波及15个省181万平方公里,污染严重区域超过98万平方公里[2]。2015年廊坊大气中的PM10、PM2.5、NO2浓度分别超出标准的0.96倍、1.43倍、0.18倍。经过一系列科学治霾的专项整治活动,2016年,廊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74个国控城市中倒排第13位,2017年倒排第12位,成功退出“倒排前十”名单。与2014年相比,2017年廊坊PM2.5从206μg/m3下降到了100μg/m3,PM10从72μg/m3下降到51μg/m3,但臭氧8小时和NO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所增加,臭氧8小时从61μg/m3上升到124μg/m3,NO2从12μg/m3上升到46μg/m3。目前,臭氧8小时、PM2.5、PM10和NO2是影响廊坊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廊坊水承载能力“先天不足”,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年降水量分配不集中。廊坊辖区内有4大水系和10条主要河流,但受上游城市大型拦河闸的影响,绝大多数河道常年无水。地表水资源的匮乏使廊坊一直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开采量远超出承载能力。常年超采地下水,造成廊坊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为2391.1km2,深层超采区面积为3633.6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7%和57%。超采地下水使廊坊形成2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和3个深层地下水漏斗,漏斗中心埋深逐渐加深,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除短缺外,水体污染严重,水质难以保证。廊坊所有水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基本为劣V类水质,只有个别时期龙河、大清河能达到V或IV类水质,污水治理基础设施落后,整个水系生态环境不健康。经过一系列沟渠专项治理活动,国家环保部于2016年10月正式解除了廊坊涉水项目限批,但水资源问题依然严峻,需要继续强力推进污染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下,廊坊作为京津两大城市发展的过渡地带,对其生态地位和功能要求会更高,自身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会日益加大。

二、绿色发展的国际先进经验

相较于我国,国际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改革历程,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对当前廊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

在美国企业只顾生产的陈旧模式时期,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出去,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和环境危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两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烟雾事件和美国洛杉矶市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对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损害。农药和化肥的乱用导致土壤被严重破坏,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沙尘暴,从1932年到1940年间,能见度不到1英里的沙尘爆就爆发了362次,造成了美国西部历史上最大的环境危机。

环境灾难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此美国开始进行环境保护,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绿色保护的国家之一。1948年颁布的《水源污染控制法》标志着美国真正介入环保,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和1965年的《固体废物处置法》标志着美国环保工作全面展开,1970年国家环保局(EPA)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完善[3]。除了相继出台一系列环境法,完善执法机构和执行制度外,美国还建立了通过经济调控改善环境的有效方法。环境税收在美国被称作“绿色税收”,也称作“生态税收”,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逐步将征税手段引入整个环保领域,经过20年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源环境税收体系。1979年美国政府率先开始实行泡泡政策,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排污权交易实践的国家,建立了迄今世界上最为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包括泡泡政策、补偿政策、净得政策和排污量存储政策,1986年美国的排污权交易体系初步建立[4]。根据PPP(污染者负担)原则,美国出台多种税收政策,对企业依据排污浓度进行征税,用于支付治理环境污染产生的费用。为保护农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政府就成立了土壤保护局,1935年,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护法》。美国在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值得借鉴,1956年根据《农业法》推行土壤银行制度,进行耕地储备和水土储备。1961年推行的紧急饲料谷物计划和1965年推行的有偿转耕计划,使退耕休耕的补贴规定更加详细周密。

(二)欧洲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

工业革命早期产生的环境问题中,欧洲不断发生严重的污染事件。英国是最早遭受空气污染的国家,酸雨起初多发生在欧洲的北部和中部,西欧的水污染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作“雾都”,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大量居民生病死亡,由此可见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当时酸雨几乎遍及整个的欧洲。被严重污染的泰晤士河导致了1832年霍乱遍及英国,1848年至1849年再次兴起。

为化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欧洲各国(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从无到有制定了完善的环境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环境税费、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和生态补偿各领域的实践中成绩斐然。1956年,英国颁布了立足于减少煤炭用量的《清洁空气法案》,是世界上首部治理空气污染的法案。德国最早推广环保标识,联邦德国于1978年展示出带有绿色标志图形“Blue Angel”(蓝色天使)的产品。2009年,英国颁布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法案,规定政府预算中加入碳排放,成为世上首个特别为碳排放设置预算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各國始终推行对环境税费的改革,出台了众多政策,如德国实行的机动车辆税与包装税、英国实行的气候变化税与垃圾税、法国实行的硫氮税水税与轮胎税、荷兰实行的燃料税与噪音税,基本涉及到所有的生态环境领域。欧盟设立的“EU—ETS”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关于碳排放的交易体系,通过灵活的政策,成功地确保了企业减排效率。

(三)日本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

19世纪60年代的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大门随即打开。尽管经济发展上获利匪浅,由此造成的生态破坏却使日本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在20世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发生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水俣病、“痛痛病”等重金属污染事件,对日本的影响持续至今。

为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一系列的公害事件,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开始制定并陆续颁布防治环境污染的法规。1958年的《公共水域水质保全法》、《工厂排污规制法》和1962年的《烟尘排放规制法》等正式开启了全国性环境保护的序幕,19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和1968年的《大气污染防止法》、《噪音规制法》标志着日本解决公害事件的开始[5]。从明治末年,日本开始施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1975年制定的《公害防治事业企业负担法》,第一次将使用这一原则消除公害问题进行制度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公害趋于终结。日本是较早引进环境会计制度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借鉴欧美经验开展相关工作,到1992年已有约80%的企业组建了环境对策部。受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影响,日本政府着重减排,倡导构建低碳社会。日本环境省预测,2050年包括垃圾回收处理在内的环保产业市场总额会达到60万亿日元。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环境经济政策,日本迅速从环境公害严重的国家转变为公害治理先进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同时,拥有现代工业国家最长的人均寿命、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进步的环保产业以及最鲜明的污染治理成果。

三、绿色发展的国际先进经验对廊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在现代化进程中,廊坊面临着绿色发展的巨大压力,为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美丽和谐廊坊,合理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为绿色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前瞻引导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纵观发达国家采取的环境政策,政府行为可以看作是最具影响力,发挥作用最大的要素。因此,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经济发展,由此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发展困扰。针对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污染,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如中央政府出台的环境保护政策、治理限制污染排放的税费改革等等,以此推动可持续发展。可以认定企业出现污染环境的现象与某些地方政府缺乏作为密切相关,为刺激经济增长,盲目追求GDP目标,在招商引资时对企业浪费各类资源和诸多环境污染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当地生态严重破坏环境极具恶化,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为改变粗放式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周密而有力量的约束惩罚制度和激励许可制度,重视发展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加大对绿色科技产业与人才的输入。在美国,为促进企业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各级政府制定了大量措施,如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发放高额补贴,减少甚至免除发电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时间长达10年之久。对水、大气、土壤、噪声等排污权建立具有可操作的交易制度,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对环境保护好的企业会产生经济利益,环境保护不力的企业会增加其运营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环保管理水平。

(二)完善环境法治体系

在实施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均制定和实施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提供保障。经验表明,绿色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盘根错节的系统工程,环境法治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不断深化,我国的环境经济立法和政策也在不断完善。2015年,我国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环境法律法规,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相互协调的法律体系,为具体工作提供指导。美国经验表明,缺乏联邦环境法律或者有特殊环境污染问题时,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地方环境法规,效果良好。此外,还要全方位落实防治措施,实现严格公正有效的执法和监督,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美国政府明确规定,违反国家排放标准的个人和企业,会被处于重罚甚至监禁。这意味着因污染导致环境破坏与人身损害的,相关企业不但要负担相关赔偿,还要负担对污染的治理,由此产生的费用十分庞大,进而规范企业行为。

(三)发展循环节能经济

循环经济在缓解资源短缺、化解生态危机方面成效卓著,也是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在研究开展循环型经济进程中以废弃物资源化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作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无论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还是能源消耗,都要求中国实行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削减废弃物,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与低污染低排放。过去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途径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要发展循环节能经济。为从根本上解决废物的循环利用问题,日本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主张“适量生产、适度消费、最小量废弃的循环生态经济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日本每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由1970年到1985年下降了20%,同期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下降了25%。2000年,东京日野市实施《创建无垃圾型城市计划》,推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一年后日野市垃圾减量达到50%。

(四)拓宽公众参与通道

公众是绿色消费与社会监督的主要力量,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享用良好生态带来的益处。发达国家绿色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广泛调动公众的参与,协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公众的环保观念普遍较强。

拓宽公众参与通道,要建立绿色发展的宣传体系,借助多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工具对社会公众宣传环境知识。1970年美国出台《环境教育法》,依托學校教育和各类新闻媒体,实现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目标。每年的十月是日本的“循环宣传月”,培养公众树立低排放和零排放的环保观念,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杜绝过量包装。此外,还要将公民吸纳到保护环境的监督体制中,发挥公民社会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互动氛围。要建立吸引公民参与的良好机制,公开环境保护的信息平台,打通公民参与监督的渠道,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使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四、结论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污染历史和工业化进程是紧密相连的,工业化历史就是一部污染历史。实践证明,“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发展路径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三省市明确功能定位[EB/OL].新华网,2015-08-24.

[2]环保部.2月空气污染波及15个省面积181万平方公里[EB/OL].中国经济网,2014-03-08.

[3]邬乐雅,曾维华,时京京等.美国绿色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及相关环保措施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0):153-157.

[4]杜军.新兴工业国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139-140.

[5]饶友玲,刘子鹏.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财政经济政策—新常态背景下中英两国对比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8):188-192.

[责任编辑:赵磊]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