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评分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2018-11-09任爱琨宁庆郭敏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危组持续时间颈动脉

任爱琨,宁庆,郭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重要危险因素[1-3]。对TIA患者行风险评估对降低ACI发生率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评估TIA进展为ACI中应用的评分量表,以ABCD评分系统较为常见,其中代表性的有ABCD3、ABCD3-I与ABCD3-V[4],以上均以ABCD评分系统为基础,增加了糖尿病、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颈动脉狭窄等项目,增加评估的准确性。本研究主要探讨ABCD3、ABCD3-I及ABCD3-V评分量表对TIA患者进展ACI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TIA患者218例,其中男124例,女94例;年龄18~75岁,平均(56.67±12.89)岁;其中颈动脉系统TIA176例,椎基底动脉TIA42例。纳入标准[5]: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24 h;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DWI未见责任病灶;患者住院时间>7 d;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75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24 h;颅CT或MRI提示脑出血、脑梗死或颅内肿瘤等;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不全等。本研究中ACI参照2010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规定的诊断标准[6]。本研究由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批,且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记录患者基础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统计患者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如既往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有无吸烟及饮酒嗜好等;记录患者TIA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及病程≥24 h例数等。患者门诊就诊时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口服,1次/日),记录口服治疗例数及治疗周期;或给予静脉输液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管痉挛(生理盐水100 mL+奥扎格雷40 mg静脉滴注,2次/日),记录静脉输液治疗例数及治疗周期。对入组TIA患者均行ABCD3评分、ABCD3-I评分、ABCD3-V评分及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评分,以观察第7天是否进展为ACI为本研究终点事件,并依据终点事件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CI组与非ACI组。

1.3 ABCD3系统评分方法[7]

ABCD3评分标准:①年龄≤60岁记为0分,年龄>60岁记1分。②TIA发作后首次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记0分,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记1分。③单侧肢体无力记2分,言语障碍但无肢体无力记1分,余记0分。④TIA症状持续时间<10 min为0分,10~59 min为1分,≥60 min为2分。⑤有糖尿病史为1分,无糖尿病史为0分。⑥7 d内双重TIA发作记2分,无双重TIA发作为0分。总分共9分,0~3分为低危组、4~5分为中危组、6~9分为高危组。

ABCD3-I评分标准:在ABCD3评分基础上增加头颅DWI检查。DWI出现高信号为2分,无高信号为0分;同侧颈动脉狭窄≥50%为2分,同侧颈动脉狭窄<50%为0分。总分为13分,0~3分为低危组、4~7分为中危组、8~13分为高危组。

ABCD3-V评分标准:在ABCD3评分基础上加入病灶同侧颈动脉狭窄≥50%和病灶同侧颅内动脉狭窄≥50%。同侧颈动脉狭窄≥50%为2分,同侧颈动脉狭窄<50%为0分;病灶同侧颅内动脉狭窄≥50%为2分,病灶同侧颅内动脉狭窄<50%为0分。总分为13分,0~3分为低危组,4~7分为中危组,8~13分为高危组。

ESRS评分标准:年龄>75岁为2分,年龄65~75岁、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史、外周血管疾病、吸烟、既往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均为1分,得分总和为ESRS评分。ESRS评分≥3分为高危,ESRS评分<2分为低危。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进展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ABCD3、ABCD3-I及ABCD3-V评分对TIA进展为ACI的评估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根据终点事件,本研究ACI组27例,非ACI组191例。2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门诊接受口服治疗及治疗周期、ABCD3、ABCD3-I及ABCD3-V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2.2 TIA患者7 d内进展为ACI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患者ACI相关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门诊接受口服治疗及治疗周期、ABCD3、ABCD3-I与ABCD3-V评分均是TIA患者7 d内进展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TIA患者7 d内进展为ACI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ABCD3系统评分评估TIA进展为ACI的工作特征(ROC)曲线

ABCD3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24,最佳阈值为6.5分时,其评估TIA进展为ACI的敏感度为0.876,特异度为0.796;ABCD3-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阈值为9.8分时,其评估TIA进展为ACI的敏感度为0.888,特异度为0.784;ABCD3-V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66,最佳阈值为10.3分时,其评估TIA进展为ACI的敏感度为0.896,特异度为0.778;见图1。

图1 ABCD3系统评分评估TIA进展为ACI的工作特征(ROC)曲线

3 讨论

TIA是ACI的超级预警信号,早期对TIA患者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评估对降低ACI发病率显得尤为重要[8]。近年来ABCD3评分系统常作为ACI的重要评分手段。

约12%的TIA患者7 d内可进展为ACI[9]。本研究中TIA进展为ACI发生率为12.39%,略高于相关报道结果[10,11]。可能的原因有[12]: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易发复发作或进展加重;患者入院前均于门诊治疗,后症状得以控制,且发作间期无症状,部分患者未受重视,早期治疗延误,一旦加重可进展为ACI;国外TIA患者多为颈内动脉狭窄较多见,而亚洲人种多见于颅内动脉段狭窄,故易造成结果差异。

TIA进展ACI与众多危险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门诊接受口服治疗及治疗周期、ABCD3、ABCD3-I与ABCD3-V评分是其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与吕祥龙等[13]研究结果相符。高龄、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均是A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增加了TIA患者7 d内进展ACI的风险[14]。随着年龄增长,血管易动脉硬化,加之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血管内膜脂质沉积,造成血管管腔变窄,病情进展最终发生ACI。已有研究显示,TIA患者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是7 d内进展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5]。

本研究显示,门诊患者给予双抗治疗优于静脉输液治疗,治疗周期的延长也可有效降低患者7 d内进展为ACI的发生率。Al-Khaled等[17]对入组的TIA患者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50%患者90d内发生卒中风险是颈动脉狭窄<50%患者的2.5倍。Purroy等[18]发现双重TIA发作对TIA患者进展ACI具有一定评估价值。可知,ABCD3评分系统对评估TIA患者进展ACI更为准确。最后,本研究通过ABCD3系统评分评估TIA进展ACI的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ABCD3、ABCD3-I及ABCD3-V对评估ACI发生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柴丽丽等[7]报道一致。

综上可知,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ABCD3、ABCD3-I与ABCD3-V评分高是TIA患进展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BCD3评分系统对评估TIA进展ACI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后续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以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猜你喜欢

危组持续时间颈动脉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