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东客家妇女绣花鞋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寓意

2018-11-08胡小平林华娟

丝绸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绣花鞋粤东客家人

胡小平, 林华娟

(华南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广州 510006)

客家女性的传统教育除了三从四德的要求外,还特别强调“针头线尾”“灶头镬尾”“田头地尾”“家头教尾”,合称“四尾”,谐音称为“四美”,是客家妇女勤劳能干的写照。其中“针头线尾”则是要求客家女性要能“精妇工”,才能“有妇德”,对缝纫、刺绣、纺织等女红要亲自置办,学习裁衣刺绣是客家女子首要的功夫之一,因此客家妇女对于针线活非常注重。粤东梅州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粤东客家女子的传统绣花鞋是鞋类中典型的品类,绣花鞋是客家女红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类型,是“针头线尾”妇女美德的重要表现,表现了客家妇女勤劳智慧的品格。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以梅州市客家博物馆和客侨博物馆馆藏的梅州绣花鞋为研究对象,从其形制、工艺、色彩、图案等外部特征入手,从伦理、实用、审美、情感的层面分析其历史渊源与民俗文化寓意,力图从具有特色的妇女绣花鞋探究客家妇女女红的文化魅力。

1 粤东客家绣花鞋溯源

1.1 中原情结

传统客家妇女穿着的绣花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绣花拖鞋;另一种是尖头单梁鞋,客家人称为翘鞋。客家妇女不论贫富,在节日庆典祭祀等正式场合或外出搭配礼服则穿着翘鞋,因为其鞋头如絇状翘起,又称为絇嘴鞋。学者谢重光在《客家源流新探》中记载翘鞋:“客家妇女穿着的是布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鞋端略往上翘,状似小船,上面用五彩花线绣了花。”[1]

客家先民的衣冠继承了中原历代的传统制式,有着浓厚的“唐宋原乡情结”,关于翘鞋的来源,一般认为其制式主要延续唐代的鞋履,客家“翘头昂首”之势极似唐代典型的翘头女鞋。唐代诗人温飞卿在《锦鞋赋》中所形容的“碧意湘钩,鸾尾凤头”[2],故也称凤嘴鞋,这种尖头翘鞋能展示妇女优美的身姿,故在唐宋中原妇女中广为流行。翘鞋这种形制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中国古代男女服饰皆以裙为主体,鞋翘可以托住裙边,不至于滑倒;其二,行走时鞋翘有警戒的作用,可以使穿者免受伤害[3];其三,从古代伦理上讲,鞋子上的鞋“絇”提醒穿着者要行为端正,后来升华为“行必履正,无怀侥幸”的伦理道德标准。客家人秉承“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的传承观念,变迁和历史发展中保留传承,如源自唐代的尖头翘鞋形制经过数百年之后仍然保留,不得不让人感慨客家人继承传统中原文化的执着精神。

1.2 天 足

为了适应生活,客家人的活动以“生存”为核心,大多数客家妇女没有缠足的陋习。至今客家妇女以天足著称,是中国史上又一特例。北宋诗人徐积诗咏:“但知勤四肢,不知裹双足。”《清稗类钞》中说:“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4]一个西方传教士感慨地说:“西人素束腰,华人缠足,唯(梅)州人无此弊,于世界女人无憾矣。”[5]客家妇女不缠足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南唐缠足之风兴起时客家先民已经第二次大迁徙,远离中原地区,山高皇帝远,故受缠足之风影响并不大;其次,客家先民定居客地,面对穷山恶水,首要大事是建设家园,客家妇女与男人共同耕耘,真正撑起了“半边天”,若缠足将不便日常生产劳作,缠足的风俗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是不现实的。从社会和经济原因看,客家先民都是围绕“生存”和“实用”的目的进行活动,不缠足自然是客家妇女的选择。

2 粤东客家绣花鞋的美学特征

2.1 讲究实用,改良结构

粤东客家服饰形制是以功能性主导为特色,以方便、实用为原则,以保护人身体为目的而产生的智慧结晶[6]。绣花鞋制作流程中一丝不苟,呈现出朴实的形式和坚固的质地。由于客家妇女保留“天足”的习惯,需要和男人一样抛头露面,共同劳动,所以绣花鞋形制依照人体自然标准制作,便于行走活动同时,也舒适美观。客家绣花鞋保持布鞋原有的风格,具有平底、鞋身修长、鞋大口阔的特点。但是客家人在继承汉族传统形制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又有改良之处(表1)。

表1 粤东客家妇女绣花鞋形制类型Tab.1 The types of embroidery shoes of Hakka women in eastern Guangdong area

从现藏的文物(表1)中看到,其外观虽然和唐宋绣花鞋相似,但是细节却大有不同,改良创新之处具体表现在鞋底、鞋帮和靸鞋款式等方面。

2.1.1 结实耐用的鞋底

纳鞋底是制作绣花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传统翘鞋的做法是先将鞋底、鞋面分别制好,然后将左右鞋帮从前方鼻梁处缝合起来,最后再与鞋底缝合在一起。纳鞋底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先用锥子刺穿厚厚的鞋底,再用细细密密的麻绳拉紧固定,制作好的鞋底涂上桐油,起到防水的效果。在客侨博物馆收藏的翘鞋中(图1),有发现20世纪初期几双绣花鞋鞋底的上下两面为皮革,皮革具有防水耐磨的作用。鞋底耐磨程度是鞋子耐用与否的关键,一般制作好一双鞋底要好几天的时间。为了便于行走与劳作,大多数鞋跟都采用平跟。

图1 鞋底两面为皮革的绣花鞋Fig.1 The embroidery shoes with leather soles

粤东地区春夏季多雨,日常户外一般多穿木屐以便行走和防潮湿。“布屐”(图2)是客家妇女巧妙结合了木屐和布鞋的优点而制作的木底绣花鞋,鞋底用棉布料缝纳后再钉上木鞋底,底部加上四对小铁柱,其作用是垫高木鞋底隔离潮湿的地面,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

图2 布屐Fig.2 Fabric clogs

2.1.2 可调松紧的鞋帮

大多数客家妇女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平时对女红类的细活无暇顾及,所以一般在出嫁前会把一生所需的头套和鞋袜等准备妥当,还制作了大量的鞋子作为送夫家的礼物,如果按旧方法提前制作好鞋,自然很难做到穿用时正好合适。所以客家绣花鞋为了实用,鞋尾一般不做缝合(图3),留出缺口,在鞋尾缺口处使用麻绳编织成网状作为鞋尾,穿着时根据脚的大小拉系麻绳调节松紧,这样又形成了“凉鞋式”的绣花鞋[7]。或加缝一块布作为鞋后帮,根据脚型调整再缝合。这种智慧灵变的改良做法适应了实际穿用的需要,扩大了绣花鞋的穿用对象和穿用时间,做到零浪费,体现了客家人的“惜物”精神。

图3 鞋帮未缝合的翘鞋Fig.3 Embroidery shoes with raised heads and unstitched uppers

2.1.3 便利的靸鞋

客家的布拖鞋(图4),其作用和样式类似现代的家居拖鞋,在古时也称“靸鞋”,即无后帮之鞋。鞋底与包头鞋一样由多层布纳制而成,较男包鞋更厚更硬;鞋面由双层布料做成,鞋后跟无帮,一般洗浴后穿着,穿上后透气又凉爽,又使脚底暖和。为了防水,有些穿鞋面与触地面皆为皮革,鞋底双层皮革。

通过绣花鞋可窥见客家服饰在传承中原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当地环境和活动需要而灵活做出改良,不仅凸显实用的价值,同时具有精美的刺绣装饰,实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图4 绣花靸鞋Fig.4 Embroidery slippers

2.2 图案色彩以祈吉为目的

客家的绣花鞋装饰注重图样的象征寓意,除了美观的装饰用途,更重要的是祈吉的目的。在中国古代,鞋子一般作为嫁妆之一,与“谐”同音,象征和谐美好,成双成对。绣花鞋垫纹样主要有动植物造型、文字纹样和抽象符号三类,其中文字纹样与制作者要表达的情意密切相关[8]。从现存的绣花鞋可见,较多用的刺绣图样有折枝花卉、兰花、牡丹、莲花、梅花、团花纹样、花瓶、鹿、喜鹊、金鱼等,均有不同的吉祥寓意,表达了客家人对生命繁衍不息的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纹样主要集中在鞋面,有些鞋帮和鞋底也有装饰。鞋面绣花装饰一般在鞋头至鞋腰处,装饰纹样以吉祥花草居多,比如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等。此外,还有鱼形、蝴蝶、蜜蜂、如意祥云等。

鞋帮多用红色或黑色土布制作,并用五彩丝线绣上动植物类吉祥图案,鞋帮口大都镶上彩色绲边,使整个鞋看起来色彩鲜明,层次分明又庄重。客家人对刺绣图案的寓意、色彩运用与汉族文明发源地的中原地区有着相似的审美习性,采用高纯度、底明度的深色系列,与同一地域的畲族刺绣色彩不同,保留了中原汉族的审美习惯。

2.3 刺绣针法多样

绣花鞋刺绣图案大多在鞋头部分,单一大花图案或间饰以盘绕的枝叶,刺绣构图讲究平衡,针脚平齐工整,刺绣技法以齐针、抢针、缠针、打籽最为常见,鞋子面料常用黑色绒布,因为绒布厚实有光泽,更能衬托出刺绣图案鲜艳的效果。鞋头不开口,女式为蓝色、暗红色或黑色棉布;有的刺绣单一大花图案或盘绕的枝叶,还有的缀珠刺绣图案,如图5中绣花拖鞋的鞋面为缀珠刺绣,相当华美,学者房学嘉在《客家源流探奥》(客家妇女与客家源流)篇中记载:“中上人家的妇女,在寝室内多穿布质绣花串珠鞋,其鞋面多绣有串珠,在日光下闪闪发光,非常好看。”[9]一般日常生活中最常穿着的是绣花拖鞋,大多以黑布为底,上面以各色丝线刺绣花朵图文,刺绣的方法是先将图案描绘于纸张上,然后将纸张固定于鞋面布,再以各色丝线依照图案扎纸刺于布上,绣完后再将多余的纸张撕去即可,如此花朵叶片中包覆纸片,既方便又能使团有微浮雕的立体感。鞋垫常用绣法是“画格桃花绣”,先在底布上打好小方格,再用各色针线依方格绣上图案纹样。此外,还有剪贴绣花贴,平针绣等绣法[10]。

图5 布质绣花串珠靸鞋Fig.5 Embroidery fabric beads slippers

3 粤东客家绣花鞋的文化寓意

3.1 情感信物,饱含情感

自古以来,鞋在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中寓意“和谐”,被视为爱情信物,因为鞋总是成双成对;在许多经典客家山歌中,女子送男子鞋子则表示对对方有好感,鞋饰是怀春女子展示女红手艺和寄托情感的载体,是男子感受女子爱意和品味的物象。在客家山歌中,有大量关于鞋饰作为爱情信物的传唱。鞋子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成年男子的鞋一般由配偶或情人制作,成年男子是否能常穿新鞋,成为他是否单身的指标。客家山歌《打鞋底》中唱道“手拿花鞋连(缝)”,是情人送鞋民俗中定情的暗示,两只连好的鞋传达了“生死相连,永不分离”的寓意。

鞋饰在客家人的人生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客家人联结亲情、友情等情感的重要枢纽。鞋子在一针一线的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客家女性真挚的情感,将辛苦缝制的鞋子送给对方,自然是表示最真切的感情。

3.2 作为婚俗嫁妆

客家妇女十分注重人生中重要的婚礼习俗装饰,其中包括陪嫁的嫁妆绣品。客家有句谚语:“会裁会剪会绣花,会筹会算会当家。”[11]“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镬尾,针头线尾”是客家妇女勤劳的写照,“针头线尾”便是要求从小要学习缝纫刺绣等女红,到出嫁年龄时有一手好手艺。出嫁之时,要准备大量的绣花鞋垫作为嫁妆之一,几十双到数百双不等,绣花鞋垫带到男方家之后,分赠给亲朋好友,鞋垫成为检验新娘的手艺精湛与否、人品贤惠与否的重要方式。因此,客家女子必须在结婚前准备好大量的绣花鞋垫,此外还有鞋袜和常服,这个过程客家女子缝制的不仅是一件服饰成品,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成家以后,更是为家人缝制日常所需的服饰[12],对亲人的情感都寄托在一针一线之中。客家传统的“针线活”是中原汉族“女红文化”的延续,是客家女性一生的情感缩影,也使得客家女性成为客家服饰文化创造的主力军。

3.3 客家妇女的解放与地位的提高

客家先民的迁徙是客家妇女解放的开始。走出闺阁的禁锢,迁徙过程中客家妇女与男人一同担物负重,跋山涉水,共同劳动,艰辛的环境促使客家女性打破封建传统中裹足的陋习,形成“天足”。所以,在现存的服饰文物中,暂未发现“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客家妇女的日常生活中既主内、又主外,既耕种、又绩织。有甚者因丈夫下南洋务工,一个女人撑起整个家的劳务,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而客家女性的地位得到解放与提高。由此可见客家妇女的贡献不可忽视,以客家妇女为主要群体创造的女红文化,体现了她们务实、物以致用而灵巧的生活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 结 语

粤东客家绣花鞋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袭了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承载了客家女性浓厚的情感,展现了客家妇女“针头线尾”女红技艺和智慧。在当时有限的物资条件中能充分利用材料,一针一线缝绣出精美的绣花鞋,实用耐穿,体现客家妇女勤俭持家,热爱生活的态度。客家鞋饰工艺文化表现出朴实、真诚的特点,具有多维度审美的功能,较少受封建礼制思想束缚,大胆改良创新,讲究实用,注重功能,体现了形式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同时,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意识对现代设计师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挖掘粤东客家绣花鞋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寓意,创造出具有民族性、符合现代审美需要和实用的服饰设计作品,是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绣花鞋粤东客家人
精美“中国鞋”
客家传统绣花鞋的工艺与文化特征探析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花腰姑娘绣花鞋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爱上做“迷你”绣花鞋
八乡山——粤东革命的摇蓝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