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2018-11-07张运鑫

卷宗 2018年26期
关键词:人文思想当代价值

摘 要:儒家哲学是由以和合为追求的人道文化、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内圣外王为标准的君子文化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到处充满着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伦理政治观、“天下为公”的价值尺度与“中国一人”的群体精神,儒家哲学围绕人来立论,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儒家哲学;人文思想;当代价值

1 中国人文精神的起源

人文精神其实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命运、价值、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人文精神的叙述,最早见于《周易·象传》,里面提到:“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文”一词相对比出现的是“天文”一词。,“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而“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一词似乎要比“人文”一词更早被提及,可以说在殷末周初就已经出现了萌芽,而在之后的《尚书》、《诗经》等一些典籍中,人文精神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思想,这与孔子等早期儒学思想家的大力倡导和弘扬分不开的。

2 儒家人文精神及其主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就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文”一词最早也是在《周易·象传》中出现,它是指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伦理规范,即社会中以人为主体的道德伦理与礼法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文化,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2.1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礼记·中庸》中提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兴焉”。“中和”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各种各样,矛盾交织,但却能在重重矛盾中实现多样的统一,共生共存,互相促进。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是儒家所要追求的最高理想。这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思想主题相联系,儒家在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中倡导一种“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主流的儒道两家所共同具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这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

2.2 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伦理政治观

儒家哲学传承着“仁政”、“礼治”、“义以为上”的伦理政治观。《论语·学而第一》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基本政治原则是把对现存的社会基本秩序的肯定和对暴政、弊政的批评结合起来,重视启发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意识,希望人人都能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当道义与利益、德性精神与感性欲求发生冲突时,志士仁人理当超越利益的纠结与感性的欲求而致力于对道义与德性的追求,并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自由。这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中国哲学家没有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圣人与凡人属于同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都必须正视现实的人的正当的物质利益需求。

2.3 “天下为公”的价值尺度与“中国一人”的群体精神

孔子强调个人品德是政治公正的保证。《大学》里提到的“修齐治平”就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政治公平的前提。《礼记·礼运》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天下为公”的命题所体现的是人类的普同性愿望,这是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一种政治道德。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儒家诸子所理解的人是整体的人,是社会伦理关系之中的人,儒家哲学也更多地关怀群体问题,所以追求“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群体和谐,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正如《论语·颜渊》里提到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强调个人要与群体联为一体,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合作,注重道德价值,关注整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更好地激发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3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们今天的人文精神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3.1 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正如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朱熹提出的“尽己之谓忠,推及之为恕”,都充分表达了儒家利他、利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强调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尊重他人、肯定他人的思想。儒家人文精神特别彰显了人的社会价值,把人的价值定位于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这种思想对于消除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现象,对培育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利他人、利社会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人们树立追求个人价值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意识也有重要的作用。

3.2 树立正确的道德追求

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每个公民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正如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孟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人要通过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恭”、“宽”、“信”、“敬”、“勇”、“孝”等各种各样的美德,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做了,就可以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这正是孔子的政治理想。这些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公民道德建设,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无疑有着积极的引导和启迪作用。

3.3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把天、地、人称为“三才”,把天道、地道、人道并称为三才之道,认为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立,在于人有道德。儒家肯定了人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同时又强调天人关系的和谐与协调,认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如果不能和谐相处,最终面临灾难的是人类自己。如何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关注的共同话题。儒家的人文精神重视人及人的价值,同时也对自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人类应该意识到,人是源于自然的,人类要发展,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可以利用自然,但是在利用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因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周晓阳. 现代文化哲学[M].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太恒. 周易述论[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3]]程颐. 四琦一全书·伊川易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张运鑫(1993-),男,汉族,山西孝义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思想当代价值
数学教学中让人文与德性洋溢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