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你的不完美
——中班(4-5岁)幼儿模仿行为个案研究

2018-11-07

幼儿100 2018年30期
关键词:妮妮同伴幼儿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而中班幼儿处于幼儿园的一个关键性成长阶段,他们对于集体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和自己的固定相处模式。这时候发现他们的问题行为要去引导改正。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细致观察幼儿日常行为,遵从幼儿发展规律,为幼儿今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打好基础,更为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开启航灯。本文进行了幼儿的个例问题行为研究,旨在及时矫正中班幼儿的问题行为。

一、研究背景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段话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观点中令人印象深刻。幼儿的可塑性极强,不能因为一些偶发的问题行为就去否定某一位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而恰恰在幼儿的问题性行为发生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正面安抚,帮助幼儿面对自己的问题行为,从而使其迈入更长远的未来发展之路。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协调相处的经验,有自己在幼儿园行为活动的固有表现,此时他们不会像小班刚入园时和同伴相处困难,相反,在长期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模仿行为的出现。模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对于学龄前幼儿而言,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动作和语言的模仿行为,尤其是同伴间的模仿行为很常见。许多实验研究证明,模仿行为作为一种很必要的学习方式,对幼儿的自身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往往幼儿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模仿不仅仅发生在正面,还常常会出现问题行为的模仿。这时就需要教师细致地观察,判断幼儿出现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幼儿个性特点去进行引导。

据观察,幼儿同伴模仿既有积极收获,又有消极后果。本文着重对于典型幼儿问题行为的模仿行为进行了跟踪观察及调查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模仿行为

1.什么是模仿行为。

本研究把幼儿同伴模仿行为定义为:班级情境下,一个幼儿感知到另一个或多个幼儿的身体动作、言语行为或情绪状态后,与自身内在需要相匹配而相应对自身先前行为作出及时或延时的调整改变,导致该幼儿当下行为结果与另一个幼儿的当下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或者相对性的行为。

2.模仿行为的类别。

(1)按照模仿事件中的参与者、内容和动机维度将幼儿的同伴模仿行为划分为按照参与者不同的两两模仿和多人模仿。

(2)按照内容不同的身体模仿、言语模仿和情绪模仿,按照动机不同的趋同性模仿、趋异性模仿、嬉戏模仿、学习性模仿、起哄、无意识模仿。

研究者在苏州市的一所公办幼儿园中,选择中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观察法对中班幼儿同伴之间发生的模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3.模仿行为的特点。

(1)幼儿同伴模仿行为大多发生在自由活动的情境中;

(2)模仿的规模与教师是不是在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3)幼儿行动者有无反馈直接影响幼儿同伴模仿行为社会性交往价值的实现;

(4)幼儿同伴模仿既有积极收获,又有消极后果;

(5)幼儿的同伴模仿行为与幼儿的创造性的发展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将从幼儿对于同伴自由活动中的模仿为案例进行分析。

4.案例分析——多出来的积分?(关于中班幼儿积分制度中的偶发模仿行为的教育案例)

研究对象描述:

妮妮(2012年12月生)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小女生,平时比较腼腆害羞,在集体面前不太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看似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孩子。但长时间接触后就会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大胆乐观的女孩子,喜欢笑,非常直率,但这一面通常表现于她和好朋友之间的交流。中班开始,妮妮成为“中四组”的一员,慢慢地,同组的欣成小朋友成为了她最好的朋友。两个人在平时形影不离,总是喜欢选择一样的游戏内容,扮演一样的角色。

欣成(2013年7月生)是一个细腻懂事的小女生,平时不常在伙伴面前表现自己,经常是沉默的状态。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她很有自己的想法,各方面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表现欲,但常常会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和情绪,自尊心较强。

典型事例描述:

进入中班后,班级里开始尝试实行“积分兑换制度”,每位幼儿提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集体汇总后制定出加分、减分和奖励的标准。每周五共同评分,赢得一定加分的幼儿可获得自己想要的奖励。

今天在进行加分时发现,欣成和妮妮都有二十几分的加分,而且同样都有一个“20分”的橙色标志。但平时,欣成、妮妮的表现基本没有超出10分的,这突然的“进步”有些让人吃惊。

而且妮妮的数学能力还不足以能够把20分零散的积分兑换成一个“20”的整数,所以我对于这个积分的真实性有一些疑问,于是询问妮妮:“这个20分的积分是什么时候加的?”妮妮回答不出来。问到欣成同样的问题,欣成也不回答,但观察两个人的反应,妮妮处于比较懵懂的感觉,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欣成的眼神中有一点躲闪。于是我继续询问欣成:“你能说说这20分是什么时候加的吗?”欣成还是看着不回答,“这是你的真实积分吗?”欣成看着有点犹豫“是的……”“真的是吗?”这一次我加深的语气。“不是……”欣成小声地回答。“为什么妮妮和你都有一样的20分呢?是谁提出给自己加20分的呢?”欣成慢慢说:“是妮妮!”“真的吗?是妮妮的主意吗?还是你自己的主意?”“是我。”说完这句,欣成就开始大哭起来。

而妮妮表示自己只是看到欣成把20分放在积分罐里,于是她也拿了20分放在自己的里面。看到欣成大哭,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次模仿行为有任何的问题,还是一脸淡然天真的样子。

欣成的大哭和妮妮的懵懂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通过对这个模仿行为中的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的观察可知,被模仿者的问题行为是自己的思维引导的,而模仿者则是自由环境下的学习性模仿,是在日常好朋友相处模式中的模仿惯性。妮妮并没有判断欣成的行为是否正确,而是习惯性地模仿欣成的行为。欣成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这从她承认的一瞬间就大哭起来就可以看出。

家庭情况简述:

妮妮的父母都是自由经商职业者,对于妮妮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引导比较少,基本是按照妮妮自己的意愿进行行动,较少干预。妮妮的生长环境是比较正常单纯的,所以她一直很天真懵懂,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是非判断能力不足。

欣成的家庭情况较复杂,在长期相处中我们了解她的父母是再组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妈妈长期不在家中。爸爸体弱,较少工作。奶奶年老体弱,照顾欣成。爷爷刚刚生病去世。欣成从小班开始就表现出异常的懂事、冷静。她很擅于观察他人情绪,这应该和她的家庭有关。从和欣成爸爸的接触中发现他并没有科学的育儿知识,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比较急于让欣成表现自己,这反而让欣成更沉默,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系统干预步骤:

首先关注欣成问题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从长时间的观察中发现,欣成其实很想表现自己,这从她经常想在伙伴游戏中占领导地位就可以看出。但是她又十分在意成人对于自己的看法,所以一旦游戏环节中有老师或者保育员出现,原本活跃的她会马上安静下来,即使老师主动跟她沟通,她也表现出不愿意交流的意愿。家庭中缺失成人的肯定与鼓励的她有些不自信,所以对于这样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欣成,我们以观察为主,了解她的真实感受,观察她和同伴交往时的动作与语言。

妮妮很单纯可爱,但是她很少一个人独立完成事情,通常都是要以一个伙伴作为参照,进行模仿,而这个伙伴也就是欣成,所以想要妮妮改善自己的行为,就需要提升她对自己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其实她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但是缺乏对自己的认可。因此对于妮妮的指导以积极鼓励为主。

其次,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解放天性,展现真我。

在观察欣成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地用鼓励性语言来肯定她的行为,增强她的自信心,例如在户外晨锻时她进行了多个项目的活动,拿到了“8个手环”,按照规则可以加2分。看着她默默地在一旁数着,我走到她身边,“欣成,你今天好棒呀,看来靠你的真实实力也可以拿到那20分呢!”听到这句话,她笑了,第一次那样自信地在我们面前展现笑容。原来成人的肯定,老师的肯定对于她是很重要的。积极正面的肯定与鼓励让欣成慢慢开始大胆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对于妮妮,我们尽量多地关注她的个体行为,肯定她的自主想法,在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请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鼓励。在晨间区域游戏中引导她自己动手完成作品。慢慢地,我们发现妮妮不再是只会单纯地模仿他人行为了,她也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在集体活动中可以看到一向害羞不愿意表达的她主动举起了小手,一向不愿意和老师沟通的她会来找我们聊天,说一说她在家里的趣事了,这样开朗自信的妮妮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而欣成和妮妮还是好朋友,但是现在她们慢慢会平衡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正面积极的互相影响,“模仿行为”也时有发生,但越来越往积极正面的模仿发展了。

三、研究结果分析

关于中班幼儿“模仿行为”个案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建议。

思考:

1.全新认识幼儿模仿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熟练、习惯形成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大环境需要共同认识幼儿模仿性行为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给予幼儿积极正面的榜样作用,供幼儿模仿,将幼儿的模仿导向健康、积极的一面。重视孩子的模仿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2.练习和掌握幼儿模仿行为的基本规律。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不论性别或年龄,对模仿对象是老师或同伴,均不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幼儿不仅仅会模仿老师,也会模仿同伴,而且不会更多地偏向于某一方,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幼儿会更倾向于模仿师长的观念不一致。3-6岁幼儿在园的模仿行为中,绝大多数是模仿同伴的,模仿师长的比较少。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幼儿的自发模仿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在自由活动时,幼儿的交往对象基本上是同伴,而且同伴之间地位平等,能力接近,兴趣一致,因此他们有机会对感兴趣的同伴行为进行模仿,这也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3-6岁幼儿在较为自由的情景下,出现自发的模仿行为概率比较高,模仿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次数较多,这是因为在游戏时,幼儿有比较高的自主性,能较多地跟别人进行互动,进行模仿学习。

因此幼儿的模仿行为以同伴间模仿为主,同伴的作用十分重要,这也就是本文十分关注幼儿同伴间模仿的积极作用的原因。

建议:

1.幼儿的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比较低,只要是有意思、好玩的事,他们都会跟着模仿,不会考虑模仿对象或模仿内容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注意对幼儿的模仿行为及时作出正确的引导,积极引导幼儿克服模仿中的盲目性,引导他们明白什么是好的,值得模仿;什么是不好的,不应该去模仿。对他们的玩耍要经常留心观察,对一些不健康的模仿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制止,并告诉他们不能模仿的原因和道理,对模仿的不良行为的幼儿要及时加强教育,讲清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危害,让他们未形成习惯时就及时改正。

2.幼儿的模仿行为在自由的环境下发生的。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幼儿的模仿行为在自由的环境下发生的较多,这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给予孩子充分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能在自主活动中通过模仿、合作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经验,成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3.幼儿的模仿内容以有趣的以及自己感兴趣或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为主。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贴近幼儿生活和幼儿经验相关的材料内容入手,避免跨度过大,过于抽象,这也符合幼儿经验的最近发展。

4.即使是在无指令的情况下,幼儿也会出于对师长的喜爱敬佩,对师长行为进行模仿,或受此影响,幼儿模仿的对象可能受到老师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做好表率,成为幼儿良好的模仿榜样,同时要对事物保持正确的判断,给幼儿正确积极的引导。

四、研究总结

对幼儿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习惯形成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模仿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点,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知识,提升学习效率;但从另一方面看,幼儿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辨别事物的能力比较低,不适当的模仿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探寻幼儿模仿的特点,了解幼儿的特性,进行个别积极引导,有助于更好地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引导幼儿,利用幼儿的模仿特性,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很特别的孩子,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尤其如此,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令人费解,如果这个时候采用不恰当的引导方式或不理想的沟通手段,往往会让这个问题行为陪伴孩子成长,但如果老师和家长都用理解的、关爱的、温暖的眼光看待这个孩子,拥抱每个孩子的不完美,给每一朵小花不一样的阳光,你会发现这个特别的孩子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在幼儿园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孩子,允许每个孩子不完美,拥抱他的不完美吧,可能会收获最惊奇的美好!

猜你喜欢

妮妮同伴幼儿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妮妮猪
寻找失散的同伴
妮妮猪
妮妮猪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