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读”:且行且思一路歌

2018-11-06李世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读书班级教材

李世超

个人简介:

周雁翎,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信阳市第九小学校长。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优质课、说课一等奖,一直致力于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主张在课内外阅读的互融互促中逐渐形成通过读书“养兴趣、养习惯、养性情、养德行”的“养读”教学。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等称号。主持的“中原名师周雁翎工作室”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

记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您认为语文学习的本生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周雁翎:20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学习的过程并不完全是知识学习和纯粹的知识增量的过程,更是一个人精神品位不断上升的过程。要学好语文,提升品位,光“咀嚼”教材是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阅读和感悟。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必须跳进水里才行。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学生带进阅读的海洋。童年时光是珍贵的,让经典童书与美好童年幸福相遇,并产生全息化的融通反应,为学生打好语文底色、自我精神底色,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20多年来,您是怎样一步一步摸索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

周雁翎:1992年,中师毕业的我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几年后,我和很多同行一样开始困惑: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让孩子写作业、做练习,却依然有学生学不好语文,甚至说不喜欢语文。

我在苦闷中向身边语文素养高的教师寻求答案,询问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发现他们都会提到自己“爱读书”。

我又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我,不怎么写作业,为此挨了不少批。而奇怪的是,我考试成绩一直不错,初中毕业考入了当时非常难考的信阳师范学校。回想起来,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比同龄人读的书稍多些。

上世纪90年代,在我的面前,一本语文书加无数的习题就是学生眼里语文的全部。于是,我开始摸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起初是零散的阅读,后来成立班级读书会,每天为学生大声读20分钟课外书。最初读的是《窗边的小豆豆》,书中那个天真淘气的小豆豆让学生不知大笑了多少回……接着读了《八十天环游地球》,书中幽默的语言、出人意料的情节抓住了学生的心,读后我们又看了同名电影。

我每次读书,学生都听得很认真,有时候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看着学生专注的表情,我当时就想:这不是我朗读的魅力,这是语言的魅力,是大师们用语言把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让我们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这种难忘的氛围,这种全身心浸润在书中的经历,对我和学生都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体验,我想它会在学生心里播下爱读、乐读的种子。

接下来的十几年,读书一直伴随着我所带的班级,学生们成立诗社,创作小说,开展故事接力、科幻连载。我欣喜地发现这样的语文教学给了我们发现的灵感、创作的激情、丰富而难忘的精神生活。

兴趣导读,班级共读,读书小队,全班交流,班级书架,自读墙,亲子阅读,童书漂流,书签、小报……读书和相关活动成为帮助学生开启语文大门的钥匙。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我也开始收获专业上的自信——我的优质课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奖,论文、随笔不断发表在报刊上,各种讲座、培训的邀请纷至沓来,35岁的我,被评为信阳市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

记者:您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倡导学生阅读。请介绍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難,又是如何有效解决的。

周雁翎:2008年,我担任信阳市第十三小学教学副校长。在我的倡导下,全校开设自由阅读课,低年级是教师为学生大声读;中年级是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一本书;高年级是自由默读,集中讨论。一时间,“今天你阅读了吗”“又发现什么好书了”,成了学生间最常见的话题。同时,学校开展“绿色悦读节”,活动覆盖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孩子。经典诵读、名家签名售书、图书漂流、图书义卖……孩子们或写或画,或读或演,经典童书无声地引领学生成长。

然而,在这些相对随性的摸索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随意,缺乏渐进梯度;阅读评价体系没有建立,使阅读指导工作全凭教师自身态度和水平,缺乏标准;有的阅读活动流于形式,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我意识到原本零散的行为必须固化为课程,形成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体系、有效地实施,才能更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

2014年,我来到信阳市第九小学担任校长。我立足于原来的经验,提出将阅读指导课程化,进而成为学校的亮点和品牌,提升办学品位,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

方向已定,但品牌得有个名字,哪个词语能突出它鲜明的个性呢?我想起了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阅读滋养心灵,阅读滋养生命,滋养师生的底蕴和灵气。是啊,书不就是最好的“营养”吗,阅读习惯不也需要“培养”吗?对,“养读”,通过读书“养兴趣、养习惯、养性情、养德行”!

记者:从校园活动到校本课程,可以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请您谈谈“养读”在推进过程中的操作方法,以及收到的实际成效。

周雁翎:为了使课程设计更严谨科学,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小学生‘养读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以相关理论为导向,对原来的“草根式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变碎片化摸索为序列化研究,实现“活动”向“课程”的蜕变。

2015年,我们建立了“123+X”“养读课程”模式:

“1”就是一本语文教材,大约用三个月的时间讲完。用教材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加强对字词的积累、朗读、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

“2”是我们自编的“晨诵教材”,包括“古代经典”和“现代儿童诗”两个部分,古代经典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等国学经典中选择。每天早上15分钟的晨诵课,在“现代”和“经典”的乐章中开启黎明。

“3”是每学期推荐的三本共读书。我们从文学、科学与数学、人文与艺术三个维度精心为学生提供全营养的阅读“食谱”。这三本书教师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并开展相关阅读活动。

“X”是学校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自读的书籍。班级每学期都开展“捐10元看百本书”活动,6年下来每个班级图书角内的书有七八百本,可以花最少的钱,让孩子最方便地阅读更多的好书。

我们为晨诵课编写了校本诵读教材,让孩子先把一些经典背下来。教材根据学生使用情况一年一改进,今年已经推出了第三版。实际操作中,如何让晨诵不枯燥,如何巩固背诵成果,孩子和教师做了很多尝试,于是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趣味诵读法,巩固复习法。

记者:很多学校也进行过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改革,但是,总有一些学校不能坚持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热情的持续性不够。你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周雁翎:活动是保持小学生阅读热度的不二法门。每年四月,我们都举行“悦读节”,开展图书跳蚤市场活动,邀请“童书皇后”管家琪、“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来校开讲座,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班级诵读成果展演,成立了“雅风吟诵社”“小露珠儿童诗社”……尤其是班级的图书漂流活动,效果特好,真应了那句老话:“书非借不能读也。”谁借的书多,谁的书被借出去了,成了班里的热门话题。

为帮助家长了解阅读,配合阅读,我们专门录制了指导家长阅读的微视频;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員成立“雁翎名师工作室志愿者团队”,到社区、户外举办亲子阅读会,帮助更多的家庭加入亲子阅读的行列。

这样6年下来,除了语文书,我们学生保底可以看36本各种内容的书,背诵大量经典作品和现代诗歌。

为了让学生读社会、读自然、读生活,我们补充开设了一年级的“入学课程”,二年级的“劳动课程”,三年级的“电影课程”,四年级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游学课程”“走进菜市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年级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六年级的“生涯规划课程”,还有贯穿一年四季的“二十四节气课程”,让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自然密切联系。

我们摸索尝试、且行且思,终于使校园书香四溢,硕果累累。2017年7月,我们的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养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养读课程的教材、教案、课例、练习册等实践成果也结集出版。

“养读”让学校找到了自己的特色,让学生和家长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和我的团队也在“养读”实践中,实现了飞跃。

(责 编 欣 航)

猜你喜欢

读书班级教材
班级“无课日”
教材精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