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言志”对初中诗歌鉴赏的指导

2018-11-06李维花

山东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言志诗歌鉴赏指导

李维花

摘 要: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生学习诗歌普遍缺少目的性和指导性,从问卷中还看到,大多数学生还简单地把“诗言志”的“志”理解为“情感”,针对这一情况,我先讨论“志”的内涵,然后整理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通其精微、诗可以兴四个指导方法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初中诗歌鉴赏提供一些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言志;诗歌鉴赏;指导

“诗言志”作为关于诗歌最早的理论,对诗歌鉴赏有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大多数学生把“诗言志”理解为“诗歌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一方面,这主要是平时教师在教学时一味的讲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教师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主题就是弄清诗歌表达作者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崔灏的《黄鹤楼》是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愁。就连讲现代的诗歌时也只是讲感情基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想当然地把“诗言志”的“志”片面地理解为情感,当然大多数语文老师知道诗歌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还应弄清楚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思想走向和抱负。但是由于多年经验的关系,而把这些本属于“志”范畴的东西笼统地和其“情”混在了一起,因此忽视了本来“志”的范畴。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不足。在调查中与很多学生进交流发现,他们课外大多是上各种技能培训班,很少自主进行文本阅读,所以在课堂上反应出来的就是学生知识储备量很少,对新的知识点基本是一无所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诗歌上走出这一误区,我简单地罗列以下几点,作为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和学生自主鉴赏诗歌时的一个参考:

首先,学生当然是要弄清楚“诗言志”的思想内涵不仅仅只有“情”,还有“志向,思想,抱负”等等。这些前面论证过,在此不再深入。

其次,就是应该掌握一种方法,如何更好、更全面、更准确的去理解诗歌的“志”。对于这种方法,我整理出以下几点:

第一,“知人论世”。据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三位老先生所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中的阐释,知人论世首先由孟子提出,因其认识到了文学的兴衰和时代的关系,故而演变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大体原则是这样:评论作品时必须知人论世,是因为作家的作品和作者本人的生活思想及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真正了解作品,就必须“知其人,论其世”,即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情感、为人品德,同时也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因此,我把它拿来分析诗歌也是一样的。它对诗歌本身、作者、时代背景进行了 全面综合的认识,即知人论世以知诗,因诗而知人知世。在这里,不难发现“知人”才是核心问题。诗歌从一开始就有其社会教化作用,从最早的《诗经》即有事父、事君准则的功用,而后由于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与取士标准的统一,也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群的“士”总是沿着“仕途”前行,因而诗歌又有其政治作用、道德作用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抒發作用。这就解决了如何知人,知其什么,如何认识人与世的关系,而“世”又包含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即“知人”不仅要对人的精神、性格、情趣、爱好作全面的了解,而且要论人及世,侧重人的社会属性,尤其是其政治态度及思想情操方面。抓住了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文本、读者——之中最活跃的因素——作家后,以作者为中心,联系其所处时代、经历、所作所为、个性才能、情趣爱好、学识等等。必然是理解诗歌所需要的重要前提。然后通过作者的为人处世及社会环境大致了解其作品。

第二,“以意逆志”。知道了诗歌的前提,并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就是要全面理解诗歌,即弄清“志”。针对这一情况,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这一理解作品的方法。原话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说文》中把“逆”解释为“迎,求”。直白一些说,就是知人论世是在大方面去了解诗歌的基础之上就诗论诗,探求诗人在本诗中所表达的“志”。在这里“ 意”和“志”不能混为一谈,根据“以意逆志”这句话就可以明确这一点。但这个“意”作何解释,我认为又有两层意思,即文本之意和作者之意。两者虽侧重点不同,但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却是相辅相成的。即读者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得到文章的内涵,即“意”,但这个“意”既不是客观存在的文本,也不是读者主观的认识,而是两者的结合。得出“意”之后,再就作品本身去探求作者在本诗中所要表达的“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题。我们发现,在这一整个过程中的分析都是以“文本”为中心,不管是得“意”还是“逆”意的过程都是结合文本加以阐述,这一点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读者应引起重视。

第三,“诗可以兴”。我们知道文学四要素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写作理念认为“写作主体(即作者)在进行写作行为之前和之中,往往必须主管地去设想读者将如何来阅读,这种阅读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个效果与自己的写作动机之间是否能够统一等等,并以此来调整,矫正写作行为”。所以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总想其“志”被读者所接受,引起共鸣。这说明作者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让读者也参与进来。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兴、观、群、怨”说。并把“兴”列为首位。提出了诗歌的社会作用。“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兴的方法抒发“志”,使读者读后产生共鸣。“诗可以兴”具体地指出了读者读诗地方法,就是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联想,深入体味诗的意蕴和情味。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必拘泥于解释原诗的意思,只需达到一种对“志”的共鸣,进行一种新的审美创造。但提醒读者,由于本环节主观性太强,还得加强文学素养的培养,以期做到科学性和真实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庆坪中学,甘肃 定西 748209)

猜你喜欢

诗言志诗歌鉴赏指导
郑 磊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