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双宾句式的韵律结构分析

2018-11-06王辰玲徐佳佳

关键词:韵律参与者句式

王辰玲,徐佳佳

(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引言

双宾句式的研究涉及句法和语义关系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因而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一致认为双宾结构在形式上表现为:V + NP1 + NP2,朱德熙认为双宾结构是一个述语同时带有两个宾语,可以“把双宾结构看成是述宾结构带宾语的格式”,在结构上表现为:[[[V] + [NP2]] + [NP1]],这表明双宾结构内部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即两个宾语与述语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1]121。邓思颖从生成语法的角度认为“无论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间接宾语都必须高于直接宾语,前者必须统领后者”,在结构层次上表现为:[[V] + [NP1]] + [NP2][2]149。无论哪种深层的分析方法,学界基本认同双宾结构中两个不同的宾语之间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张伯江运用构式语法中对构式的定义来界定汉语的双宾结构,认为从结构上表现为V + N1 + N2,其语义核心表现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3]。典型的双宾句式语义表现为“施动者有意识地使事物的领属权发生转移”[4]。

在双宾结构的分类上不同学者看法也不尽相同。朱德熙将双宾结构划分为三类[5]118-119。赵元任将双宾结构划分为四类[6]161-162。黄正德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以给予动词为代表,如给、送、卖、交给、寄给等;另一类以“抢、偷、拿、打、吃”等动作动词为代表[7]。张伯江根据双宾结构的语义特征将双宾句式具体分为六大类:现场给予类、瞬时抛物类、远程给予类、传达信息类、允诺、指派类和命名类[3]。马庆株从广义的双宾结构出发,将其划分为十四类,包括给予类、取得类、准予取类、表称类、结果类、原因类、时机类、交换类、使动类、处所类、度量类、动量类、时量类和含虚指宾语类。马庆株对双宾结构的分类涵盖范围最广,认为只要是V + NP1 + NP2结构的表达式基本都在双宾结构的范畴中[8]166-196。虽然这种分类方式将一些兼语句和带动量补语的单宾结构也纳入双宾结构中,但这种分类方式能保障本文的分析涵盖整个双宾结构。因此,本文对双宾句式结构的分析主要以马庆株的分类为基础。

汉语学界对双宾结构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结构理论,主要运用Chomsky的转换生成理论来分析句法形式,如邓思颖[2]149、沈阳[9]等;一是依据题元理论,主要运用认知中的构式理论对结构中谓词与论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如张伯江[3]、熊学亮[10]、李敏[4]、胡学文[11]等。此外,还有王奇[12]、黄正德[7]、宋文辉和阎浩然[13]、王寅[14]、韩丹[15]等学者分别从认知的视角探讨双宾结构内部的语义特征。但双宾结构内部的语义特征侧重双宾构式典型的“领属权转移”,而Goldberg认为,进入构式的动词与该构式不吻合时,构式会对动词进行压制,不同动词进入构式时,构式对动词的压制也有所不同,进而其内部的语义特征会发生变化。

如何体现这种变化,本文将运用Halliday和Martin提出的韵律结构分析方法尝试分析汉语双宾结构内部语义特征的渐进性,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汉语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关系较为松散,同一类句法结构可包容多种语义关系,在动宾结构中尤为突出[16],而典型的双宾结构语义表现为“施动者有意识地使事物的领属权发生转移”,那么体现多种语义关系的非典型双宾结构与典型的双宾结构之间是否体现渐进性?如何解释这种渐进性?

第二,Goldberg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本身具有意义,当不同的动词进入特定构式,如双宾构式时,构式会对动词进行压制。进入构式的动词不同,构式的压制程度会有所不同。这种压制程度的不同是否可以通过典型与非典型的双宾结构之间的渐进性来体现?

二、Halliday和Martin的韵律结构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语言体现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建构人们的经验世界,人际功能建构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语篇功能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共同作用下建构具体的语篇文本。Halliday认为三大元功能既体现语言的横组合关系,也体现语言的纵聚合关系。三大功能所表征的意义类型在句式结构中分别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概念功能所表征的意义潜势在句式结构中体现为粒子型结构;人际功能所表征的意义潜势在句式结构中体现为韵律型结构;语篇功能所表征的意义潜势在句式结构中体现为格律型结构[17] 57-79。Martin在Halliday粒子结构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别从经验和逻辑的角度来分析:从经验角度看,概念意义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轨道(orbital)结构;从逻辑角度分析,概念意义体现了部分与部分的序列(serial)结构[18] 18,[19]。

从经验视角分析,过程是体现概念意义的核心成分,与过程密切相关的是过程的参与者。在体现概念意义的及物性系统中环境是过程的可选择性成分,与过程的相关度最低,这三个不同成分彼此之间在表层的句式结构上体现为粒子型结构关系。以“我在教师节送老师一朵玫瑰花”为例,体现概念意义的核心成分是过程“送”,与过程密切相关的参与者分别是“我”“老师”和“一朵玫瑰花”,环境成分“在教师节”与过程的相关度最低。就三个不同参与者而言,在及物性系统中一定有一个参与者与过程的相关度最高,是过程的关键成分,过程通过该参与者来实现。如果没有该参与者,过程无法称其为过程,Halliday在作格分析中将这个参与者称为“媒介(Medium)”[20]163。从例子中三个参与者与过程的相关性分析上看,“一朵玫瑰花”是过程的媒介,与过程相关度最高,其次是“我”,与过程相关度最低的参与者是“老师”。因而,其粒子型结构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粒子型结构图

Halliday和Martin提出的韵律结构分析方法将语言的意义潜势在句式结构中表现出来,是体现语义潜势与句式结构相关性的纽带。根据韵律结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语言的意义潜势在表层句式结构中的表现形式以及结构中的核心成分与不同成分的相关性程度。但是当句式结构体现不同成分组合的概念意义时,其自身也蕴含着一定的语义特征,Goldberg称其为构式义。Goldberg认为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句子中的词汇而存在[21]1,[22]1。Langacker也提出,合成结构自身也是一个实体,通常所展示的特征无法从成分结构及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上进行推测[23]164。由此发现,当动词进入某一特定句式结构时,如果该结构自身的语义特征与动词的语义相冲突时,结构图式会对该动词进行压制,使其与结构图式兼容[21]159,[24-25]。不同动词进入相同的结构图式时,结构图式对动词的压制应有所不同,但是Goldberg并没有进一步阐释这种压制程度的不同是否具有一定的渐进特性,如果有,那么这种渐进性具体该如何表现?本文以汉语双宾结构为例尝试运用Halliday和Martin的韵律结构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双宾结构典型性的渐进性特征,进而推导出结构对动词语义压制的渐进性。

三、双宾句式的韵律结构分析

马庆株基于双宾结构的形式特征,从动词语义的角度将双宾结构划分为十四类,具体如下[8]168。

给予类:我送老师一朵玫瑰花。

取得类:他偷了我一张邮票。

准予取类:我问老师一个问题。

表称类:我们称导师老板。

结果类:他打碎我一个花瓶。

原因类:我讨厌他一嘴黄牙。

时机类:我们打敌人一个冷不防。

交换类:这些杂志我可以换它两本书。

使动类:你真急了我一身汗。

处所类:我放窗台上一盆花。

度量类:他们抬伤员好几里。

动量类:我回天津一趟。

时量类:我等你十分钟。

含虚指宾语类:我们玩它一整天。

张伯江认为给予类是双宾结构的原型,其他双宾结构都是以转喻或隐喻机制对原型的引申和扩展,并从结构上提出双宾结构的原型特征[3]。从语义特征上,宋文辉、阎浩然[13]提出“领属关系”是动词进入双宾结构的具体动因。当动词进入双宾结构时,双宾结构特定的构式义会对动词语义产生影响,致使动词的语义满足双宾结构的用法。也就是说,典型的双宾结构除了动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外还体现了双宾结构自身的语义特征,即“给予”义。在典型的双宾结构中,如“我送老师一朵玫瑰花”句式,领属的直接宾语一般体现为具体的事物“一朵玫瑰花”;直接宾语的领属关系会发生相应的转移,从最初归属者“我”转移到最终归属者“老师”;最终受事者领有具体事物“一朵玫瑰花”。熊学亮将这种双宾结构归类为“给”类动词,其他双宾结构属非“给”类动词,他运用构式理论分析了两类动词进入双宾结构时彼此的相关性,最终得出“给”类动词是双宾结构的原型,其原型性程度最高,可以通过扩展和系统继承派生出原型性较低的非“给”类动词的双宾结构[10]。这种从“给”类到非“给”类之间的派生是否体现一定的渐进性?以下我们运用Halliday和Martin的韵律结构分析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双宾结构的原型,即给予类双宾句式结构(熊学亮提出的“给”类动词双宾结构),在Halliday和Martin韵律结构分析中具体如何体现过程与相关参与者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及结构自身的语义特征呢?在韵律结构分析中,双宾结构的原型,如“我送老师一朵玫瑰花”句式,其核心成分是句子的过程,由动词“送”体现,句中所有的参与者都与过程相关。与过程相关性最强的是过程的目标(goal),即Halliday作格分析中的媒介:“一朵玫瑰花”;其次是过程的施事者,即动作发出者“我”;与动词相关性最弱的是过程的接受者(recipient),即动作的对象“老师”。这体现了不同参与者与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语义关系。过程在双宾结构的作用下被赋予“给予”义,即过程的目标在领属关系上发生变化,最终致使过程的接受者领有目标。从语义上看,最终双宾结构中蕴含了“老师有一朵玫瑰花”的语义特征,体现了目标领属关系的改变。其韵律结构分析如图2所示。

在取得类双宾结构中,如“他偷了我一张邮票”句式,过程是句子的核心成分,参与者与过程的相关性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与过程相关的目标> 施事者> 受事者,即一张邮票> 他> 我,与给予型双宾结构保持一致。

图2 一朵玫瑰花句韵律结构图

但从动词进入双宾结构的语义特征上分析,取得类双宾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表达“给予”义,而表示语义上的受事者遭受损失,如失去领属物或所有权[13]。沈阳将这类动词归属为单宾结构动词,认为动词后面的两个NP构成领属关系,很难将领属者用“把”字句或“被”字句进行移位,如:*他把我偷了一张邮票;?我被他偷了一张邮票(*表示不符合语法规则;?表示不符合语法规则,但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26] 1-16。而张伯江认为取得类双宾结构是不太典型的双宾结构,他从可及性视角出发,认为汉语取得类双宾结构中间接宾语比直接宾语更优先关系化。在取得类双宾结构中,领属者遭受损害,在认知程度上突显程度要高于领属物,因而领属者的关系化程度要高于领属物,进而其可及性程度高,体现了与原型双宾结构的不同[27]3。

从韵律结构上分析,当动词进入取得类双宾结构时,与给予类双宾结构一样,领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但是领属者有所不同。在取得类双宾结构中,最初的领属者是过程的受事者,最终的领属者是过程的施事者,且领属关系的变化不是受事者自发的。而在给予类双宾结构中,最初的领属者是过程的施事者,最终的领属者是过程的受事者,且领属关系的变化是施事者自发的。在取得类双宾结构中,受事者领有物最终转换成施事者领有物,使得双宾结构仍蕴含“他有一张邮票”的语义特征,体现了对给予类双宾结构的渐变。其韵律结构的分析如图3所示。

图3 一张邮票句韵律结构图

在准予取类双宾结构中,如“我问老师一个问题”句式,过程是整个结构的核心成分,参与者与过程相关性的程度由高到低表现为:过程的目标> 施事者> 受事者,即一个问题> 我> 老师。过程与不同参与者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与给予类双宾结构和取得类双宾结构保持一致,即“一个问题”是过程的目标、“我”是过程的施事者、“老师”是过程的受事者。

但是,当动词进入准予取类双宾结构时,发生变化的不再是具体的领属关系,目标也不再是具体的领属物,而是抽象的领属关系。从逻辑语义上分析,最初施事者抽象地领有过程的目标,即“我有一个问题”,在准予取类双宾结构作用下,这种抽象的领属关系发生转换,使得受事者“老师”接收到。因而,在准予取类双宾结构中并非蕴含具体的“老师有一个问题”的语义特征,而体现的是在结构的作用下“老师接收到施事者提出的问题”的语义特征,具体领属关系抽象化,是取得类双宾结构的渐变。其韵律结构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一个问题句韵律结构图

在处所类双宾结构中,如“我放窗台上一盆花”句式,过程是整个结构的核心成分,参与者与过程之间相关性的程度由高到低表现为:过程的目标> 施事者> 受事者,即一盆花> 我> 在窗台上。过程与参与者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与上面分析的三种双宾结构保持一致,即“一盆花”是过程的目标、“我”是过程的施事者、“在窗台上”是受事,但这里的受事不再体现为有生命体征的人或物,而是表处所的名词短语。

当动词进入处所类双宾结构时,发生变化的不再是领属关系,而是地点。Pinker认为有两个不同的视角分析给予类事件:一是致使“拥有”状态发生变化;二是致使地点发生变化(向目标方向移动)[28]110-111。也就是说,在语义上体现为地点改变的句式结构也应该归属于双宾的句式结构。从处所类双宾结构的逻辑语义角度看,过程的目标发生地点的改变,最终使得“窗台上有了一盆花”。这种“领属关系”并非体现在有生命体征的人上,而是体现在表处所的名词短语上,因而是对准予取类双宾结构的渐变。其韵律结构分析如图5所示。

图5 一盆花句韵律结构图

在原因类双宾结构中,如“我讨厌他一嘴黄牙”句式,在结果类双宾结构中,如“他打碎我一个花瓶”句式,结构的核心成分是过程,参与者与过程之间相关性程度高低表现为:过程的目标> 施事者> 受事者,即一嘴黄牙> 我> 他,一个花瓶> 他> 我。过程与参与者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与上例分析保持一致。但是,在韵律结构分析中,双宾结构体现的领属关系转换的语义特征并没有在这两类双宾结构中体现,只体现了一定的领属关系,也就是说,“一嘴黄牙”的领属者始终是受事者“他”,“一个花瓶”的领属者始终是“我”。因此,在原因类双宾结构和结果类双宾结构作用下其领属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保留了结构蕴含的领属性,这两类双宾结构的典型性程度弱于处所类双宾结构。其韵律结构分析如图6所示。

图6 黄牙、花瓶句韵律结构图

在表称类双宾结构中,如“我们称导师老板”句式,在交换类双宾结构中,如“这些杂志我可以换它两本书”句式,结构的核心成分是过程“称”和“换”,参与者与过程相关性程度高低表现为:老板> 我们> 导师,两本书> 我> 它(这些杂志)。过程与参与者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与以上分析保持一致。但是,在韵律结构分析中,表称类双宾结构和交换类双宾结构都没有体现典型双宾结构所蕴含的领属关系发生改变的语义特征。与原因类双宾结构相比,原因类双宾结构虽没有体现领属关系的转换,但仍体现了参与者之间的领属关系,即“他有一嘴黄牙”,而表称类双宾结构和交换类双宾结构中“导师”与“老板”和“这些杂志”与“两本书”之间没有体现领属关系,也没有蕴含领属性,而体现同位关系或等值关系。因而其双宾结构的典型性弱于原因类双宾结构,其韵律结构分析如图7所示。

图7 老板、两本书句韵律结构图

在前面分析的八种双宾结构V+ NP1+ NP2中,NP2与过程的相关性程度最高,其次是过程的施事者,与过程相关性程度最低的是受事者,然而,动词在结构中所具有的致使义,导致各参与者在表层句法结构中表现的语法成分各不相同。以使动类双宾结构“你真急了我一身汗”为例,结构的核心成分是过程。从内部各成分与过程之间的语义关系上看,参与者“你”是过程产生的原因,即致使因素,而过程的施事者则是位于过程后面的参与者“我”,“一身汗”是与过程密切相关的目标。在各语法成分与动词的相关性程度上看,与动词相关性程度最高的是过程的目标“一身汗”,其次是过程的受事“我”,最后是过程的施事“你”。

在韵律结构分析中,双宾结构所蕴含的领属关系转换的语义特征并没有在使动类双宾结构中表现出来,但该类双宾结构蕴含了最终“我有一身汗”的领属关系。从领属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双宾结构的典型性强于表称类双宾结构和交换类双宾结构。但由于其在表层句法结构中所体现的语法成分与典型的双宾结构有所不同,因而,笔者认为其双宾结构的典型性弱于表称类和交换类双宾结构。其韵律结构分析如图8所示。

图8 一身汗句韵律结构图

在时机类双宾结构中,如“我们打敌人一个冷不防”在度量类双宾结构如“他们抬伤员好几里”在动量类双宾结构中,如“我回天津一趟”以及在时量类双宾结构中,如“我等你十分钟”,结构的核心成分是过程:“打”“抬”“回”和“等”。这四类双宾结构虽然在表层的句法结构上体现了双宾结构特征,但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发现,时机类双宾结构的参与者角色分别是“我们”和“敌人”,而“一个冷不防”是与过程相关的结果环境成分;在度量类双宾结构中的参与者角色是“他们”和“伤员”,“好几里”是与过程相关的度量幅度;在动量类双宾结构和时量类双宾结构中,“一趟”和“十分钟”并非过程的参与者,而是与过程相关的动量或时量幅度。因而,在这四类双宾结构中过程与参与者相关性程度高低表现为:敌人> 我们> 一个冷不防,伤员> 他们> 好几里,天津> 我> 一趟,你> 我> 十分钟。其相关性程度高低与前面的分析有所不同,进而过程与参与者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也不一样。在韵律结构分析中也不体现任何领属性以及领属关系的转换,其双宾结构的典型性要弱于使动类双宾结构。韵律结构分析如图9所示。

最后一类双宾结构是含虚指宾语类,如“我们玩它一整天”。其表层的句法结构表现为V+ NP1+ NP2,与双宾结构保持一致,但结构中的NP1是虚指,不体现任何语义特征。雷冬平、胡丽珍认为这种结构是虚化的双宾结构,指称代词“它”已经固化为一个语气助词,因而不应该将其分析为双宾结构[29]。

图9 敌人等4句韵律结构图

但是根据这类结构的句法表现形式来看,笔者将其归为双宾结构范畴中最边缘化的双宾结构。从及物性角度来分析,该指称代词在及物性系统中不充当任何参与者角色,也没有与过程形成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在句中固化为一个语气助词,体现句子的人际功能。“我们”是句中唯一的参与者,即施事者,而“一整天”则是与过程相关的幅度。因而其韵律结构分析如图10所示。

图10 一整天句韵律结构图

综上所示,笔者运用Halliday和Martin的韵律结构分析了汉语双宾结构范畴中的十四种不同的双宾结构。其中体现最典型双宾结构特征的是给予类双宾结构,最不典型的双宾结构是含虚指宾语类双宾结构,其余十二种则居于其间,形成一个渐进体。双宾结构典型性由强到弱具体表现为:给予类双宾结构> 取得类双宾结构> 准予取类双宾结构> 处所类双宾结构> 原因类、结果类双宾结构> 表称类、交换类双宾结构> 使动类双宾结构> 时机类、度量类、动量类、时量类双宾结构> 含虚指宾语类双宾结构。

当不同的动词进入双宾结构时,双宾结构的典型性程度会发生变化。双宾结构典型性程度最高的动词自身语义具有明显的双宾结构的语义特征,即“有意的给予性转移”的语义特征,与双宾结构的兼容性最高。反之,结构典型性程度较低的动词会受双宾结构蕴含的语义特征的压制,或多或少具有一定“有意的给予性转移”的语义特征,与双宾结构的兼容性较低。当动词与双宾结构的兼容性越低,结构对动词的压制会越明显,虽然表层句式结构形式与双宾结构保持一致,但呈现的语义特征与典型双宾结构语义特征的相关性程度降低。因而,当动词进入双宾结构时,双宾结构的典型性程度越高,结构对动词的压制就越低。

猜你喜欢

韵律参与者句式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韵律之美——小黄村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