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8-11-06王方霞鲁伟伟

关键词:双一流

王方霞,鲁伟伟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一、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Cite Space软件是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所生成的关键词知识图谱既美观又能清晰地呈现出某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SATI3.2软件系统作为文本挖掘的基础工具,所生成的关键词相似矩阵可呈现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关性,可为应用于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做铺垫。SPSS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图形菜单驱动界面的统计软件,利用SPSS制作关键词树图和聚类分析图谱,可以进一步挖掘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对某研究领域进行分类研究。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以“双一流”为检索主题词,截止时间为2018年4月25日,共检索到1 186篇研究文献,其中包括期刊文献827篇,硕博论文10篇,报纸文献339篇,会议文献10篇。剔除报刊征稿、报纸、会议等没有摘要与关键词的文献,得到有效文献837篇;使用CNKI自带的导出功能,以Refworks和Endnote为输出格式,导出数据,分别命名保存。

二、“双一流”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核心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领域发文较多的作者,为该领域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运用Cite Space软件生成“双一流”研究作者的知识图谱(threshrod为2)。由图1所示,熊丙奇、洪成文、夏有为、王洪才和刘尧等20位作者发表了3篇以上的论文,属于“双一流”研究的核心作者,他们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在该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深入地研究“双一流”,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其余作者发文仅有1-2篇,说明绝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持续关注“双一流”建设,其研究不够深入。

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图中节点之间连线较少,以两个节点连线为主。这表明对“双一流”的研究作者之间缺乏合作,高频核心作者都是独立著作,2人及以上的作者合作研究不普遍。存在合作关系的作者有:郭霄鹏和张京京(陕西科技大学)、段世飞和刘宝存(北京师范大学)、戴炜栋和王雪梅(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这些作者仅限于合作著作,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双一流”建设,也没有发现专项研究基金支持“双一流”研究。

图1 “双一流”研究作者的知识图谱

(二)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分析

运用Cite Space软件生成“双一流”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threshrod为2)。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出现的频次最高,有6次之多,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和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出现5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部出现4次,详见图2。在“双一流”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机构大多数属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的A类学校,这些机构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双一流”建设,旨在助力所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使之加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图2 “双一流”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

(三)成果发表期刊的出现频次分析

借助SATI3.2软件统计发现“双一流”研究成果的发表期刊共有361种,大多数期刊属于高等教育类期刊。据此生成“双一流”研究期刊出现频次汇总表(部分),由表1所示,其中《中国高等教育》发文最多,其次是《北京教育》和《中国高教研究》,发文10-20篇的期刊有8种,发文6-9篇的期刊有16种。在“双一流”研究成果发表高频期刊中有8种期刊属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64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共发此类论文125篇。在高等教育领域,核心期刊的发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所发表的“双一流”研究论文研究视角新颖、质量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林孟是个性格开朗的人,他的茶杯是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速溶雀巢咖啡的玻璃瓶,他喜欢将一把椅子拖到门后,靠着门坐下来,端着那只大玻璃瓶,对着我们哈哈地笑,他的话超过十句以后,就会胡说八道了。他经常很不谨慎地将他和萍萍之间的隐私泄露出来,并且以此为乐,笑得脑袋抵在门上,把门敲得咚咚直响。

表1 “双一流”研究期刊出现频次汇总表(部分)

三、“双一流”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运用Cite Space软件,得到关键词1 665个,对关键词进行规范化与标准化处理,将threshrod确定为4,生成“双一流”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在“双一流”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导出关键词节点汇总表,并按出现频次高低进行排列,生成“双一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表。关键词是对文献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文献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主题,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研究的热度越强。

图3 “双一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由表2所示,“双一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有: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地方高校、高校图书馆等,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一流”研究的热点话题。

表2 “双一流”研究高频关键词表

(二)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分析

相似矩阵是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似性,数值越接近1,表明这两个关键词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反之,数值越接近0,表明这两个关键词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1]。运用SATI3.2软件,得到“双一流”研究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见表3。与“双一流”研究由近及远的关键词是:人才培养、一流学科、高等教育、地方高校、一流大学、高校图书馆等。

(三)高频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对共词关系中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进行数学运算的统计与分析,将距离相对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进而形成许多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2]。运用 SPSS 24.0 软件对“双一流”研究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可知,“双一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为8大类,每个大类都包含与主题研究相关的3-9个关键词。第一类:本科教育研究,包括关键词(5个):教育部、教育行政组织、大学生、本科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第二类: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关系研究,包括关键词(3个):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第三类: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包括关键词(4个):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强国、学科评估、高等教育发展。第四类:高校图书馆建设研究,包括关键词(4个):图书馆、学科服务、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第五类:高校人才培养研究,包括关键词(7个):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师资队伍建设、优势学科。第六类:世界一流与中国模式研究,包括关键词(6个):大学排名、地方高水平大学、“双一流”战略、“双一流”大学、国际化、高等教育。第七类:研究生教育研究,包括关键词(7个):“双一流”、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第八类:实验室建设研究(4个):实验室、实验教学、建设路径、发展战略。

表3 “双一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部分)

四、“双一流”研究的热点分析

根据以上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相似矩阵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把“双一流”研究热点分为三个领域、六个方面:领域一,从宏观层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侧重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关系的研究,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两大教育阶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领域二,从中观层面研究“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大学,侧重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系研究、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研究;领域三,从微观层面研究高校软件与硬件建设,旨在探索“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高校软件建设侧重对人才培养的研究,硬件建设侧重对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宏观层面: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

1.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关系研究

“双一流”建设是在延续已有发展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为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契机,目前除西藏外,其余22省、4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均出台了本地区“双一流”建设的对接政策或相关政策,指导地区“双一流”建设,助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双一流” 建设不只是延续发展,更意味着一场改革,部分研究者从学科、学校等基础单元入手,提出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带动“双一流”建设[3]。其实,高等教育改革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活动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实现对接和有效转化,从而探索“上下融合”的中国式高等教育改革之道[4]。

2.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

一流本科教育既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更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体现,“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5]。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代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的突出特征,“双一流”建设必须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6]。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研究者们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较多,其建设路径有:统一思想、明确办学地位、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放眼世界、借鉴国外经验、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等[7]。因此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明晰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定位;要坚持内涵发展,优化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要按照一流标准,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依托综合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评估考核机制等[8]。

(二)中观层面:“双一流”建设主体的相关研究

1.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系研究

研究者主要关注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所谓联系是指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建设与大学的发展内涵是一致的,离开了学科的支撑,大学基础将不复存在。世界一流学科是构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要素,是世界一流大学在某一学科的具体化、单一化及其学科组织的浓缩。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一个甚至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亦等同于世界一流大学[9]。所谓区别是指大学的功能与学科的功能并不是完全对应和一致的,由于学科性质不同、知识的分类与生产方式不同、学科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学科的评价标准和建设重点也有所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的评价模式下移到学科层面[10]。

2.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研究

在“双一流”建设中,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应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的挖掘以及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交融。一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兼顾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如试图从强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入手,探讨解决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的问题,以消除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中传统利益固化机制的难题[11];一部分研究则主要探讨如何发扬中国特色,如有研究者试图挖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独特的“中国基因”——政治思想基因、文化传统基因、国家需求基因等[12]; 也有研究者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需要综合考量三重逻辑——历史传统逻辑、学术逻辑、社会需要逻辑,这三种逻辑既要扎根于大学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又要遵循共同的价值[13]。

(三)微观层面:高校软件与硬件建设的研究

1.软件建设的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是其软件建设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是要特别强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学者提出高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让优秀的老师教导学生,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学校要营造追求创新的氛围与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开阔的视野,然后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等[14];三是借鉴采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借鉴国外先进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深造[15]。

2.硬件建设的研究

图书馆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教学、科研辅助机构之一,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发挥其服务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提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应以决策支持、科研支撑、知识情报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细化、特色学科文献建设为主[16],建立以学科为导向,以读者(师生)为中心和馆企协作的三大指导原则[17]。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已经在路上,正在不断探索实践新的内容和模式。高松院士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实验室的工作举足轻重[18]。建设一流实验室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工作,一流的实验室应具备三个条件,即一流的实验条件,一流的实验队伍,一流的实验室管理[19]。目前高校实验室存在很多问题,如实验室资源浪费、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和信息建设缓慢等,改善实验室的建设任重而道远[20]。

五、“双一流”研究的前沿趋势

近3年来,我国关于“双一流”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来说,从理论研究视角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理论主要侧重经验层面的归纳总结,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较少。当前亟须突破以往对“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单向度思维,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分析框架,从而揭示其纷繁复杂的关系,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从现实视角来看,国内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仍存在理论向实践转化研究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对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机制关注较少,即便有一些研究,也缺乏转化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就事论事,仅从问题分析和解决策略方面入手,缺乏对理论的凝练与提升,限制了转化的效率。

为进一步揭示“双一流”研究的趋势,运用Cite Space生成“双一流”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双一流”建设研究热点进行纵向分析,挖掘研究热点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探索“双一流”研究的路径选择,如图4所示。

依据图谱显示的结果,“双一流”研究在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化。

(一)国际化和大学排名研究

图谱显示出的国际化和大学排名等关键词的节点是存在的,但是节点比较小且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这说明在“双一流”建设中国际化的发展和大学排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其相关研究不可忽视。

图4 “双一流”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

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相比,我国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数量不够多,整体水平和国际声誉还有待加强。如何有效地进行理论创新,加快提升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核心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除了研究美国、英国、日本等中心领跑国,也需要关注中心外围跟跑国家,这对我国“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系统总结和学习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寻找更具适宜的发展理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全球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是研究界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世界各国普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排行榜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各排行榜使用的评估方法不同,但不难发现,这些指标主要与大学的教育质量、国际化水平、研究产出、声誉和影响力等高度相关,这些指标也是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主要借助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数据来分析我国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现状,由于数据不太翔实和全面,其结论难以反映我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情况。在“双一流”建设下对大学排名的研究是必需的,这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但不要陷入唯指标论的陷阱,我国“双一流”建设应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二)加强本土化研究

“双一流”建设的本土化就是结合我国国情,把握中国基因,构建中国模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近代,中国被迫学习西方办学模式,走上了一条借鉴模仿西方的办学之路,导致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大学只是办在中国的大学,中国的大学缺少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所以,在“双一流”战略中,要特别强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构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模式。首先,必须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创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进而开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研究,是构建“双一流”建设的“中国模式”的研究课题之一。其次,如何结合国情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构建“中国模式”的“双一流”大学,也需要深入研究。

(三)加强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双一流”建设研究主要以定性的理论研究为主,而定量的实证研究很少。随着国家“双一流”政策的出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确定,各省市(自治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陆续制定了区域“双一流”建设政策,并且各高校也积极地制定本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现在已具备了全面调查各省市(自治区)“双一流”建设策略和国内各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的条件与要求。另外,教育部学位中心根据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方面对高校学科进行评估与监控,在现实中对我国高校学科调整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实证调查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总之,采用实证调查法可以进一步翔实而全面地研究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