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英美媒体涉华报道之批评隐喻分析

2018-11-06白醒乐蒋长刚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情态英美负面

白醒乐,张 涛,蒋长刚

(1.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3. 青岛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一、引言

自 1980年以来,隐喻研究进程中革命性的“认知转向”和“社会转向”[1]打破了传统隐喻理论的禁锢。语言学家发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更是人们为凸显自己的交际意图(态度评价和意识形态等)而做出的有意识的话语选择。

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是作者表达立场、传递态度以及塑造报道对象形象的有效工具,充分体现了隐喻的语用含义。英美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隐喻承载着英美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美民众对中国的认知。通过考察这些隐喻,我们可以获取英美媒体在报道中国事件时的话语选择和意图表达,了解中国在英美世界的形象塑造。

二、 隐喻研究的两个转向

(一)概念隐喻: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

传统研究把隐喻看作语言的“装饰品”,仅看到了隐喻在语言层面的修饰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Richards[2,p94]对隐喻的认知特性作了初步阐述,指出传统隐喻研究最大的缺陷是忽略了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Lakoff和 Johnson[3]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系统阐释了隐喻的认知观,掀起了隐喻研究的“认知革命”。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植根于人类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4-6]。

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该领域研究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大都局限于对隐喻本体属性的纯理论探讨,而对隐喻使用背后的动因,即其人际功能,缺乏深入分析;二是大都基于“自上而下”的、纯内省的范式。

(二)批评隐喻:隐喻研究的“社会转向”

鉴于传统隐喻研究的不足,一些学者尝试打破先前过于关注隐喻本体属性研究和纯理论探讨的藩篱,将焦点转至隐喻的使用,力图揭示隐喻使用背后的动因。Charteris-Black[7]首次提出“批评隐喻分析”这一术语,把隐喻放在语用学的框架内做深入解读。他指出,隐喻不仅仅传递喻体与喻标之间的相似性,更为重要的是传递了隐喻使用者的“意图”。隐喻的使用并不是无意识和随机的,而是使用者在斟酌其交际意图后,在整合其“个人资源(包括认知情感、语用知识和语言知识)”与“社会资源(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有目的选择,详见图1。

图1 隐喻的语篇模型[7,248]

批评隐喻理论深刻揭示了隐喻使用的两大特征:目的性和语篇依赖性。这两个特征与语用研究的两大支点——言者意图和语境——完全契合。由此可见,批评隐喻理论从语用学汲取营养,把对隐喻的认识从“认知方式”提升为“认知方式和语言使用”,强调其交际功能,凸显交际者的话语策略和意图表达。

除了深入挖掘隐喻的语用特征之外,批评隐喻理论还主张把隐喻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首要组成部分。批评话语分析把话语视作社会实践,致力于揭示话语与其背后的权力、意识形态等要素之间的关系。隐喻在话语中所具有的普遍性使其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切入点。隐喻把对喻体的评价投射到喻标之上,影响受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评判,从而实现其劝导功能。因此,隐喻是激发情感和传播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形式[8],能够深刻揭示话语的社会性,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揭示隐藏于话语背后的语言、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隐喻理论引发了众多学者的进一步思考:Koller[9]把认知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相融合,详细阐释了隐喻和话语社会性之间的关系。Goatly[10]对权力、人类和生物隐喻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剖析。

除了构建理论框架之外,Charteris-Black还对隐喻的研究范式作了开拓。他采用语料库对金融话语、政治话语和圣经话语中的隐喻做了量化分析,开启了基于大数据的隐喻研究新范式。

可见,理论层面上,批评隐喻分析把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有机融合,从而涵盖了对隐喻本体属性、使用环境和使用意图的全面考察,提升了隐喻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推动了隐喻研究的“社会转向”。研究方法上,它把语料库语言学引入隐喻研究,改进了先前例证少、纯内省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隐喻量化研究新范式,从而增强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提升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三、批评隐喻视角下的隐喻功能分析

学者们长期关注隐喻功能方面的研究,对其情感表达[11]、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12]、语篇连贯[13]、模糊[14]等语用功能做了深入探讨。批评隐喻理论同样关注隐喻的语用效果,认为隐喻将人们的体验与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抽象概念融合,用具体阐释抽象,用熟悉阐释陌生,是一种有效的劝导策略[15-16],详见图1。而该策略成功实施的基础在于:隐喻是基于语境和概念系统跨域映射所实现的语言使用,其跨域映射不仅投射喻体和喻标之间的相似性,还把对喻体的评价投射至喻标,从而凸显其评价功能[17,p65;18]。

作为一种评价资源,隐喻把对喻标的评价蕴含在喻体之中,引导受众做一定的认知努力后使之明示。这就使语篇的真实评价更具隐蔽性,而越是隐蔽的评价越能使语篇成功地操控受众[19,p9]。在斟酌意图和语境、并整合其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之后,隐喻使用者有意识地选择隐喻,充分发挥隐喻的语言、概念和交际功能,从而加工出表达态度或情感的隐喻和传播意识形态的隐喻[20]。由此,隐喻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之中,以其独特的评价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对报道对象的认知,在报道对象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为形象评价和建构的重要语言形式[21-23]。

综上所述,批评隐喻分析以语篇中的隐喻为切入点,充分挖掘隐喻携带的情感态度和意识形态等评价资源,凸显隐喻对人类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实现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构建,以及中国形象的塑造。

四、英美报刊涉华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涉华报道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批评隐喻理论的分析框架,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

(1)涉华报道中主要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概念隐喻?

(2)涉华报道中的隐喻隐含了媒体对华的何种态度和意识形态?

(3)涉华报道中的隐喻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二)语料来源

我们以“China”和“Chinese”为关键词,从《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BBC等英美主流媒体网站上搜索中国相关报道,根据报道内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医疗等)进行均衡筛选,最后共选取 40篇涉华报道,时间跨度为2006年5月-2017年5月,字数共42 182字,在媒体数量、新闻报道数量和话题广度上均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

本文在仔细研读语料的基础上,采用批评隐喻理论的分析框架(隐喻识别、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三个步骤)[7,p35]对涉华报道中的隐喻按照态度情感和意识形态进行分类解读。为了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邀请三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共同根据以下两个步骤对语料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阐释。

(1)隐喻识别:借助MIP(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隐喻识别程序)[24]和语料库软件Antconc 3.0对隐喻进行识别和检索。

(2)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批评隐喻分析强调隐喻选择的语境依赖性,脱离了语境,隐喻就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因此,涉华报道隐喻的理解和阐释均以报道的具体语境为基础,并结合文化背景、国际形势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四)发现与讨论

在40篇报道中共我们识别出293个隐喻,其中有28个运用在报道标题中。293个隐喻中,与中国相关的有219个。由此可见,隐喻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标题中,有很高的使用频率,是新闻报道常用的话语策略。接下来,本文从情态分布、类型以及个案分析三个方面对涉华报道隐喻进行阐释,回答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

1. 情态分布:消极情态显著

依据语境,三位研究者对这些隐喻所包含的情态意义作了甄别,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与中国相关隐喻的情态分布

从表1可知,英美媒体对中国的整体情态倾向于消极,积极情态较少。积极情态和中性情态主要出现在对中国事件的描述中,消极情态主要出现在对事件的点评与分析中。可见,英美媒体对中国的态度整体偏向负面。当然,由于三位研究者均为中国人,情态意义识别肯定会受其主观立场影响,但研究者尽最大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2. 隐喻类型统计:对立态度明显借助MIP,三位研究者对报道中的隐喻作了 识别与归类,详见表2。

3)再次,从会议的主办方来看,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次中国航海日的志愿者们并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语言服务培训。73%的受访志愿者们表示可以通过小组训练、圆桌会议、场景模拟等方式来进行语言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有32%的志愿者认为通过开设专门特色语言课程会对自身的ESP使用能力有所帮助。可见受访的志愿者们对活动培训十分看重,其缺失也成为志愿者无法提供便捷到位的语言服务的重要原因。

表2 英美媒体涉华报道隐喻类别

由表2可见,人体隐喻使用最多,充分印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是人类基于自身基本经验、由近及远地概念化世界的基本认知工具”[6]这一论断。这些类别中,“液体隐喻”和“天气隐喻”主要与中国经济相关,但其中不乏对中国所持态度的表露,比如液体隐喻暗含中国政府管控新闻的指责,天气隐喻隐含对中国经济“过热”的担忧,对中国土地改革能否经受住考验的质疑,等。

与其他几类隐喻相比,“力量隐喻”和“战争隐喻”的意图表达显得更直白一些。这两类隐喻通常与贸易纠纷、意识形态宣传、中国政府管控等语境共现,凸显对立。“文化隐喻”的使用突出了中国元素,这无可厚非。但结合语境作分析后,我们发现这类隐喻多数蕴含负面信息,比如,对中国国企海外并购的报道中用“dragon(西方文化中喷火、会飞、暴虐、邪恶的怪兽)”指代中国,从而制造西方民众对中国企业的负面认知。

3. 个案分析:突出意识形态偏见,塑造中国负面形象

英美主流媒体是英美意识形态的主要捍卫者和传播者,也是以此为基础对别国发动舆论压制和批判的主要执行者。因此,英美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存在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以下挑选隐喻个案,从内涵、语用意义及频次三个方面作深入阐释。

(1)强化意识形态差异,操控民众立场

1) The next Shenzhen? A new enterprise zone could spark wider market reforms—but only if bureaucrats ease their grip. (The Economist,2006-10-13)

在该例中,“grip”本义是“hold sth. fast or very firmly(紧抓,紧握)”,隐喻义为“对…的绝对掌控”。检索显示,该隐喻高频出现。参照具体语境,该词主要用来隐喻中国政府对权力、经济等的强力管控,把中国政府对国内事务合法、合理的管理都与加强掌控联系起来,把中国政府对国内事务的依法监管都上升到政治层面,从而把中国塑造成高度政治化、政府把控一切的负面形象,影响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图2 “Grip”在Antconc中的检索

2) Trojan dragons:Chinese firms are taking a new approach to foreign acquisitions. (The Economist, 2007-11-01)

在上例中,“Trojan”一词出自《伊利亚特》,本指暗藏在木马中的特洛伊勇士。自“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被用来指代因特网上的一种后门病毒开始,该表达便被赋予了负面含义。“dragon(西方文化中喷火、会飞、暴虐、邪恶的怪兽)”在语料中多次出现,均用来指代中国,但西方的“dragon”与中国的“龙”有着巨大的文化反差,蕴含及其负面的含义。“Trojan”和“dragon”组合在一起,是对“Trojan horse”的仿拟,也是对中国的隐喻。这一短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不仅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其蕴含的负面信息也第一时间强烈地在读者脑海中涌现,对报道对象的反感情绪自然而然地被诱发。

英美媒体报道中还使用了较多的“战争隐喻”,“attack(攻击)”“war/warfare(战争)”“fight(打斗)”“struggle(挣扎)”和“battle(战役)”等词的隐喻用法频频出现,而且这类隐喻经常出现在含有“propaganda(政治宣传)”“public opinion(舆论)”“socialist(社会主义的)”等凸显意识形态表达的语境中,显示了英美媒体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敌视。

3) Golden weeks or silver days? May Day!Socialism’s festival under attack. (The Economist,2007-11-22)

4) Let’s not sacrifice those values by entering into a propaganda war. (Financial Times, 2016-06-09)

图3 “战争隐喻”在Antconc中的检索

此外,英美媒体涉华报道中,“communist/communism(共产主义)”“party(特指中国共产党)”“socialist/socialism(社会主义)”等词频次极高,分别达到了23次、78次和7次。这些词的高频使用显示了英美媒体通过刻意强调意识形态偏见,诱导并强化读者的排异心理。

(2)刻画中国负面形象,激发民众负面认知

5) How Trump can stop China from eating our lunch. (Washington Post, 2017-04-15)

6) How to stop China from stealing our jobs.(WND, 2008-04-23)

7) In addition to steal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forcing competitorsto hand over their technologies and thumbing the scales on behalf of it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ashingtonpost, 2017 -04-15)

特朗普在总统竞选中多次指责中国抢夺了美国工人的工作岗位,以此获取蓝领阶层的支持。而“steal(偷盗)”和“lunch(午餐)”隐喻把中国描绘成抢夺美国人工作岗位、盗取美国知识产权等的“抢夺者”和“偷盗者”形象,从而诱导民众对中国持有负面态度。

8) But when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makes by-hook-or-crook mercantilism the animating force of its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ies,that is a whole different kettle of fish. (The Economist, 2007-10-11)

9)…the eventual recovery, by persuasive hook or military crook, of the island of Taiwan, …(The Economist, 2007-10-11)

例 8、9中的隐喻罔顾事实,把中国捍卫合法权益说成是为达到贸易或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把中国刻画成不遵守国际规则、自私自利的形象。这些隐喻大量出现在英美媒体中,不仅歪曲了事实真相,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英美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10) China’s unfair policies include a pattern of flatly denying some foreign firms access to its markets; weaponizing its antitrust laws to extort concessions. (Washington Post, 2017-04-15)

11) China has been kidney-punching its competitors and has received in return only the occasional sheepish rebuke at ministerial dia- logues.(Washington Post, 2017-04-15)

以上两例中的隐喻把中国描绘成富有攻击力、蛮横而且给对手不留余地的强硬竞争者形象,却把美国描绘成楚楚可怜、无力还击的弱者。这使“中国威胁”跃然纸上,潜移默化地把中国咄咄逼人的负面形象植入读者的脑海之中。

12) A “breakthrough” in land reform? Or a damp squib? (The Economist, 2008-10-16)

13) As in any fast-developing economy, for all its successes China’s breakneck growth masks a multitude of problems. (The Economist, 2007-10-11)

即使是报道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等正面事件,英美媒体同样会显示出负面的态度。例12把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说成是“damp squib(潮湿的哑鞭炮)”,怀疑态度不言而喻,作者同时采用反问句式来加强质疑。例13中“breakneck”暗含“快得让人担忧”之意,主要呈现负面情态,凸显了英美媒体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质疑和担忧,这也和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的主旋律合拍。以上两个隐喻更深刻地体现了英美媒体不愿正视中国的进步,对中国一贯持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挑剔态度。

以上是在本文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的探索。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态度上,英美媒体对中国总体上偏向负面,质疑、批判、担忧、吹毛求疵等态度倾向明显;二是意识形态上,英美媒体涉华报道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一贯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审视中国;三是在英美媒体负面态度与意识形态大棒的合围下,英美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被塑造成“威胁”“异化”等负面形象。

五、结语

本文以批评隐喻分析为理论基础,借助自建小型语料库,对英美媒体中涉华报道中的隐喻做了统计分析和个例阐释,为揭示中国在英美世界的“他塑”形象做了初步探索。但本文存仍然在着语料不足够丰富、语料年份凌乱等不足。今后,我们可以在扩大语料并对其按年代梳理的基础上开展后续研究。

隐喻是建构话语策略的一种特殊认知工具,可以将交际意图隐性植入到话语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受众。隐喻的贴切使用可以拉近媒体与目标语受众的心理距离。因此,恰到好处地使用目标语隐喻能有效提升我国的对外话语能力,有助于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此外,本研究也提醒广大英语教师转变观念,变传统的隐喻修辞观为隐喻语用观,持批评的态度审视英美涉华报道中的隐喻,以揭示其背后的意图;应在教学中对学生适当引导,增强他们的批评隐喻意识,使他们能够明辨英美媒体涉华报道中隐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误导。

猜你喜欢

情态英美负面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常见表达
涉及商业伦理的负面事件
情态动词专练
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