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制订教学目标

2018-11-05陈进前

化学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立德树人

摘要: 教学目标是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主渠道,深刻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范围是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的前提。提出要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本位、基础三个层面思考,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化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教学目标; 学业质量标准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7-0008-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为此,我们以“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堂教学”作为重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关键,现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制订教学目标的一些思考介绍给同行,供参考并求指正。

1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灵魂

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后学生所获得的素养或能力的状态描述,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可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素材选择、情境创设、学习任务和评价性问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都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灵魂,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

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制订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素材、创设有利于推动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设计指向学生发展的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设计一系统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中,落实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将“学生学会了什么”作為确定教学起点和教学归宿的根本依据,要将“学生素养水平发展”作为教学过程的方向和教学有效的证据。制订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定位于学生学的层面来考虑,即要清晰描述出“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的哪些素养得到了发展”,不能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有没有教”等。

第二,要从知识、能力、态度层面区分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因为达成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教学和评价方式不相同。知识目标主要用讲解或讨论方式,力求使学生用意义学习的方式达到深度理解;能力目标必须让学生自主操作或自主活动,显然讲解不能实现能力目标;态度目标需要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性学习中达到心理和行为的变化[2]。

第三,教学目标要清晰明了,能直接用于指导教、学、评。教学目标的清晰化不仅需要目标具体化的技术,而且还充满着教师的专业判断[3]。在教学目标制订上,关注能否深刻领会课程标准,考察其科学性;在学习评价方面,关注是否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考察其有效性[4]。

2 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的前提

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是学生素养发展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 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5]。笔者认为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明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范围等是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的前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课标》中提出的新概念,其中提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6]。这些内容可归纳为: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是立德树人;(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部分;(3)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4)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5个方面。对于这几点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提出讨论,以求深刻领会。(1)和(2)两点紧密相关,毋容置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从属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导和约束,所以育人应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本质,当然要突出育人功能并不是脱离化学知识进行空洞说教,而是要挖掘化学知识中内在的素养发展价值,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7]。对于(3)和(4)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具体可以用图1来说明。根据图1,我们认为“科学素养不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囿于科学素养,也不囿于化学素养”,吴俊明先生建议将化学学

图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素养等概念的关系[8]

科核心素养理解为“化学学科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的核心素养”[9],

这一建议更有利于一线教师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范围。对于(4),我们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除了这5个主要方面以外还有其他内容,可以利用上图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范围。

总之,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标》及其他相关资料,才能抓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范围。

3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制订教学目标要从三个层面思考

高中化学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有其独特功能,教学目标制订时要将其充分体现出来。《课标》为教学目标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只是粗线条的,需要一线教师将其具体化、精细化,才能转化为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应该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从上位、本位和基础3个层面切入进行思考,来制订各主题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如图2)。

图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

3.1 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层面把控总方向

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切入思考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总方向,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担当、实践创新等)层面更容易挖掘化学学科内容中潜在的育人因素。《课标》里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当中,就包含着制订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方向。当然,也可以从素养、素质等概念切入进行思考。例如,从认识素养和实践素养层面考虑,化学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化学认识方式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化学实验能力)的发展;再如,从公民素养和专业素养层面考虑,在化学必修课教学中更应重视跟化学相关的公民素养的发展。

案例1 在制订《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有机物命名”的教学目标时,可以从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层面挖掘潜在的育人因素,增添一项教学目标: 通过徐寿翻译《化学鉴原》到烷、烯、炔、羟、羰等文字的来源,体验前人结合化学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

跟上述教学目标相对应,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从“仓颉造字”→“徐寿(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翻译《化学鉴原》”→“烷、烯、炔、羟、羰、醛等字的由来”……很自然完成了有机物命名的教学,从中让学生“发现”了有机物命名的简单规则,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掌握有机物命名等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还让学生从文化层面体会到化学学科为丰富中国文字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案例2 在制订《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关于“芳香烃”的教学目标时,可以从科学态度、社会担当这个层面,增添一项教学目标: 将苯、对二甲苯的性质与“PX词条保卫战”这一网络事件联系起来,知道要用化学知识辨别媒体(包括网络)信息真伪(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现代人一项重要能力),体验化学知识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跟上述教学目标相对应,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查阅关于苯、对二甲苯等有機物性质→网络搜索“PX字条保卫战(2014年3月以清华学生为主力的保卫者保卫PX具低毒属性长达120小时,直到百度百科锁定PX词条在“低毒“属性上)”→事件的意义……

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本学科特有的文化。学科文化比学科思维更进一步,相比于学科思维,学科文化已不局限在解决问题或者思考问题方面,而是将学科特质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或活动中,形成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必要手段,这就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0]。

3.2 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来确定重点

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层面思考,就是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理解各要素之间内在本质联系,并将各要素与《课标》中界定的素养水平等级、学业质量标准等有机联系起来,只有理清这些关系,制订各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时才能确定重点和难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分别是从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视角对化学学科思维的描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对化学科学实践的表征;“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对化学科学价值取向的刻画,是化学学科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的具体表现。应统筹规划化学教学目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高中化学课程目标、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包括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段、模块或主题、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11]。

制订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应先熟悉《课标》中关于该主题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将相关的素养水平等级、学业质量水平罗列出来,再从中确定该课时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3 必修课程中“Fe2+、 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这部分知识内容有多方面的素养发展价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主要方面都能以此为载体得到发展,实际上大部分化学知识内容都有类似特征。但教学中可以针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发展作为重点来制订如下教学目标(当然也可将另外4方面作为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FeSO4溶液久置空气中颜色变化的原因,学会几种常用检验Fe3+的化学实验方法;(2)会从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等角度预测Fe2+、 Fe3+的性质并设计简单化学实验加以验证,建立具有多种价态的金属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模型;(3)通过分组讨论“补铁剂使用注意事项”等活动,感受铁及其化合物相关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严谨求实、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

跟上述教学目标相对应,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下列学习任务展开活动: (1)实验探究FeSO4溶液久置变色的原因;(2)“Fe2+、 Fe3+的性质”预测和验证;(3)建立学习研究变价金属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模型。

案例4 一次高一化学寒假作业的教学目标。全体高一学生都要学习化学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教学目标应该侧重于公民素养层面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曾就这方面进行过一次寒假作业的设计和实践,预定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读报等活动收集社会生活中跟化学相关的材料;(2)知道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辨别生活中接触的实际问题,有对生活接触到的跟化学相关的信息进行辨别的意识。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设计了下列作业程序和要求: 作业内容是“读一份报纸”,作业要求是“(1)自选一种报纸,收集一年中的每张报纸,找出与化学科学相关的报道,推敲其中有无化学学科性错误(这是作业的关键);(2)回校后安排课时进行读报交流;(3)教师从学生交流话题中选择内容,开化学专题讨论课”。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和获得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比通常的练习题、试题形式的寒假作业完成率高得多,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化学时时处处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他们找到了报道中存在许多科学性错误,加深了对化学与社会联系的认识,学会了从化学视角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得升。从学科类型分析,这一寒假作业属于化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多方面素养发展的任务情境。

《课标》中对化学必修和选修I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素养发展目标,具体要求用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述: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分5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划分了四级水平[12]);(2)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化学课程后所表现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描述,根据学生在复杂程度不同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难易将学业质量标准分为四个水平等级,结合高中化学核心知识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13]);(3)学业要求(每个主题有对应的学业要求,是针对其中核心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该单元教学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这为今后高中化学教、学和评的具体操作给出了参照依据,是一线教师教学设计、编制试题和诊断评价的重要依据。

3.3 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层面确定具体落点

具体到某个单元、某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联系教学内容、教学素养等,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落点,让教学目标落实到细节上,避免出现贴标签式的教学目标。某些被称为“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案例中,其中的教学目标描述大多只是贴上了“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平衡思想、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中的几个词组,仔细推敲发现并没有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出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关注是否准确把握学业水平层次,观察其合理性;在活动设计上,要关注是否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从实验价值上观察其独特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关注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观察其真实问题设计的情境性[14]。

案例5 必修课程中的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内容可以组成“离子反应”单元进行教学,我们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方法(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等)探究溶液中微粒的存在形式,联系电离理论等史料建立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符号、电离方程式。(2)运用电离观点分析电解质溶液组成、变化,运用电离观点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根据离子种类预测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初步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从溶液中离子种类、离子浓度变化角度……)。(3)通过实验探究(溶液中离子的存在、离子反应的发生、强弱电解质等)形成从离子、分子层面认识物质组成、性质的分析思路(宏观探析与微观辨识)。(4)通过水质测试、废水处理和水质检验等活动,知道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环境保护、提高人类生存水平等方面的价值。

对应于上述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分3个课时): 测测我们身边的水质(联系实际生活,在电导率测定等实验活动过程中得出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水质检验再认识(通过电导率测定实验、分析电导率变化形成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废水如何处理(联系实际生产,讨论废水处理方案得出离子反应的实质……)→处理后水质监控(联系实际问题,研究离子检验等问题……)。

化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潜在育人因素很丰富,只要把握立德树人这个大方向,就可以将这些潜在育人因素转化为可教、可学、可評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成为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5][6][11][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1, 68, 3, 69, 89~92, 64~67.

[2]曹宝龙. 教育目标、课程教学与学生素养发展[J]. 中国德育, 2017, (11): 49~51.

[3]崔允漷. 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J]. 教育研究, 2013, (7): 98~104.

[4][14]任学宝. 以教研促进课改政策的转化和落实[J]. 人民教育, 2017, (20): 26.

[7]吴俊明. 起点合理、规则明确、层次不乱、突出特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的厘定之我见[J]. 化学教学, 2017, (9): 2~8.

[8]陈进前.化学必修课程与化学核心素养匹配性研究[J].化学教学,2018, (5): 3~8.

[9]吴俊明等. 挖掘, 创新, 更好地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J]. 化学教学, 2016, (11): 7.

[10]任学宝. 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J]. 人民教育, 2017, (3~4): 58.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立德树人
从化学素养说起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挖掘化工素材育人资源 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科学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