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像崇拜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8-11-05邱奋陈佳琦野兆学刘昱君

科教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化青少年

邱奋 陈佳琦 野兆学 刘昱君

摘 要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个人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化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并加以崇拜。青春期的青少年是偶像崇拜的主流群体,青少年的青春期又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情感发展、自我认识与行为模式等社会化组成部分产生的积极作用,为今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意義,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健全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 偶像崇拜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8.076

Abstract The idolatry is a person who appreciates and accepts the values, behavior patterns and appearance of another pers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and admires them. Adolescence is the mainstream group of idolatry, and adolescence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sitive role of idolatry to the socialized components of teenagers' emotional development, self recognition and behavior pattern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of idolatry in the future, and better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 personality.

Keywords teenager; idolatry; socialization

偶像崇拜从古至今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一直存在,不论是从部落图腾到精神领袖的崇拜类型变迁,[1]还是从幼稚多元化到成熟多元化的崇拜阶段发展来看,[2]偶像崇拜都如历史的河流一般川流不息,更替跌宕。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喜爱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实质就是个人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化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并加以崇拜和模仿。[3]

偶像崇拜被认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性行为,青少年偶像崇拜似乎成了当前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现象,因此偶像崇在青少年群体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20世纪90年代对张国荣、邓丽君、黄家驹等流行歌星的疯狂崇拜,到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热播,再到《奔跑吧,兄弟》圈粉无数,追星早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那些为了偶像做出过疯狂的崇拜行为现如今也司空见惯了,“虹桥一姐”“铁粉”“粉丝后援会”等一大批代表偶像崇拜的文化开始流行,有的粉丝甚至自觉建立一个组织或机构。偶像崇拜的代际差异在给我们传达着这样同一个的信息: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表达自我对美的追求的特殊形式,是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4]

青春期的青少年是偶像崇拜的的主流群体,而青少年的青春期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阶段,而青少年社会化又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而言,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对个体社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5, 6]对偶像的崇拜不仅是直接模仿他们的外显行为,更多的是对偶像的人格特质和对自我探索的思考,通过偶像的榜样作用学习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道德准则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但也不乏一些消极影响,如盲目崇拜,过分关注偶像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爱好甚至生活隐私,或过分夸大偶像的外在形象,并对此沉迷不止,导致非理性地模仿他们的种种行为,丧失理性自我,达到类似的上瘾状态。

偶像崇拜像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大禹治水的智慧去疏导、调节青少年对偶像崇拜的认识,从发展的眼光认识偶像崇拜的两面性,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偶像崇拜的积极教育作用,是每个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学者值得深思考虑的命题。这也是本文的写作初衷。本文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偶像崇拜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从偶像崇拜的心理机制出发,主要阐述偶像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包括情感、自我认识、行为模式三方面,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今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提供借鉴意义,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全发展。

(1)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情感社会化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12岁以后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欲望不能只通过父母朋辈满足,还可以指向偶像这类遥远的人。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体对偶像的情感依恋的表达。[7]不论是性冲动还是依恋的需要,反映的都是青少年在情感方面需要发泄或表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为时而“疾风暴雨”,时而温和细腻,对于情绪表现出的“两极性”恰恰反映了青少年这一时期情感的波动,对偶像的崇拜或许可以作为个体适当自我情绪调节的媒介。此外,青春期的青少年,荷尔蒙的增长让彼此对异性充满了更多的幻想,这种幻想也是作为青少年性成熟的一种正当表现,在不过分压抑性冲动的同时,对异性偶像浪漫式依恋或性幻想缓解了青少年性社会化发展的矛盾。[8]青少年通过崇拜偶像转移性本能和对父母的爱恋,一方面满足了个体的欲望、情感得到合理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弥补了青少年疏远父母后产生的“遥亲感。[6, 9]因此从积极层面而言,偶像崇拜有利于青少年的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2)偶像崇拜作为自我社会化的方式。埃里克森将青少年偶像崇拜理解为青少年在青春期走出角色混乱,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一般需要两步骤,首先发展是需要建构自我角色。[5]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迅速,认知和思维能力增强,社交范围不断扩大,当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儿童期建立的自我身份开始出现危机,他们再也不能用儿童时代的一些模式应对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急需建构一个新的角色适应当前的环境;另一方面,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够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处于混沌、迷茫状态,他们需要通过对偶像的认同和依恋肯定自我价值,因此寻找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形象作为自我的参照成为当务之急。而作为完美的代表——偶像,在大众媒体的包装、反复刺激作用之下就这样有意无意地进入青少年选择的范畴,青少年通过自主选择偶像,参照偶像标准进行自我对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达到自我同一和自我整合,借此通过重新塑造的自我面对新的社会挑战并达到肯定自我的目的。

其次自我认同发展是自同一性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也是一个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而社会文化包括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5]青少年社会化需要内认知社会规范,内化价值体系。青少年交往的发展从家庭走向学校,学校走向社会的途中,媒介一直扮演者中介的作用,媒介在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也传递当前的社会主流文化,偶像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其传播的偶像往往代表了当前社会认同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观念情感,青少年对通过欣赏、崇拜偶像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既反映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主选择生活娱乐的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偶像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的认同和接受。通过认同偶像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作为自己今后成为行为的参照,也是青少社会化发展的另一条“蹊径”。

(3)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行为社会化的作用。行为主义强化说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受大众媒体和朋辈团体的影響,一方面大众媒体通过不断包装、宣传偶像,煽动情绪效果,达到强化青少年崇拜偶像的意愿效果;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面临的是群体认同和疏远的危机,而社会的专门化趋势要求学生在学校接受更长时间、更复杂的学习、锻炼,因此当个体的朋辈群体有崇拜偶像的表现,个体为避免与众不同的心理压力和满足群体归属感而刺激和强化青少年崇拜偶像的行为。反过来,偶像崇拜也为青少年寻找群里归属感,缓解人际焦虑,更好地融入群体,促进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正如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偶像作为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榜样,青少年对偶像崇拜理解为对认同人物的思想、行为的模仿。青少年习通过可以模仿偶像的行为间接性习得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和社交技巧,如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通过谈论某一共同喜爱的偶像的近期作品更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彼此也更觉得亲切,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除此之外通过观察学习偶像的日常行为还能习得一些得体的交谈技巧,比如对主持人白岩松的崇拜,能从他身上学习很多讲话的技巧,为今后人际社交发展提供了学习的材料。

综上所述,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尤其是社会化发展中的情感、自我、行为模式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应多发现偶像崇拜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因势利导,为青少年的人格健全、社会化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梁潇.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四: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分型[J].青年研究,2009(3):53-59.

[2] 岳晓东,梁潇.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五:论百年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J].青年研究,2010(4):70-79.

[3] 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一)——偶像崇拜的年龄差异[J].青年研究,2007(3):8-14.

[4]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2-10.

[5] 王素萍.自我同一性视域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J].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3-105.

[6] 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J].中国德育,2006(12):11-16.

[7] 埃里克森 埃里克 H.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8]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赵蕾,宋景堂.性欲三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9] 王平,刘电芝.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探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9-181.

猜你喜欢

社会化青少年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