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18-10-31林妹英

求知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质疑自学

林妹英

摘 要: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法,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解读。文章从三个方面做尝试:一是尝试自学、查阅资料,学会自我选择;二是独立阅读、质疑探究,形成自己的判断理解;三是使用合适的探究材料,尊重文本的意识。

关键词:个性化解读;自学;质疑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唯书”“唯师”, 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思考,不会独立思考问题,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难以对作品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从教师角度看,由于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阅读越来越趋向于模式固化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兴趣和需求,不能真正成为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文学作品,拓展思维,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解读,这也是值得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去思考的。

1.尝试自学,查阅资料,学会自我选择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学生学会自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不需要教师的讲授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学。比如作者生平、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作者和作品的逸闻趣事等,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去伪存真。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组织学生交流、提炼,把搜索来的信息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保存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尝试自学的:课前让学生上网搜索康桥的图片、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诵视频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最好可以给自己收集到的图片、诗人和作品配画外音。课堂上,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搜索来的资料,再让他们用心倾听学生展示的配乐朗读,跟着有感情地朗诵,从而自然而然地走近诗人、走进诗中,身临其境去感受诗境,体会本诗的美。这样的教学尝试,由于学生搜索到的资料不够全面、不够深入而不能面面俱到和深刻,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情绪高涨,表现欲望很强,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得以有效发挥。个人觉得它比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因为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搜集材料、口头表达和写作的素养能得到较大提升。

2.独立閱读,质疑探究,形成自己的判断理解

“学贵有疑”。 现代教育学者曾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可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去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想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语文教学就必须大力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判断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套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样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大胆质疑探究:

比如在《雷雨》的教学时,就可以打破前人的藩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繁漪对周萍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周萍对四凤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周冲对四凤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这么多爱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会造成那么惨烈的悲剧?让学生敢于大胆想象,表达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我会在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后问一个问题:“本文中荆轲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苏洵却在《六国论》一文中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那么你们认为荆轲刺秦真能成功吗?历史需要荆轲刺秦成功吗?”然后给学生两天时间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之后拿到课堂上讨论、交流。交流结果显示:虽然还是会有学生懒于思考人云亦云,但更多的学生有去思考质疑,有不同于以往的认知,甚至出现很深刻新颖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魏 霞.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梅斯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法探究[J].中学语文,2017(33):69-70.

猜你喜欢

质疑自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赞成《自学之友》作为重点栏目
编者按:
编者的话
在农村如何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