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龄段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清BNP、cTn-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2018-10-31赵玉果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髋部心肌梗死年龄

赵玉果

(南阳市中心医院 骨科一病区,河南 南阳473000)

髋部骨折以老年人群居多,主要由骨质疏松引起,包含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目前,临床多通过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治疗髋部骨折,在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研究指出,经手术治疗1年后髋部骨折患者病死率为10%-45%,约有33.33%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较患病前差[1]。加以老年患者多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术中麻醉方案、手术创伤、并发症均对心血管功能存在不利影响,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研究表明,于围手术期准确评估髋部骨折患者心脏功能,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2]。BNP作为心衰定量标记物,其水平变化可反映心功能损伤程度、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cTn-T是一种心肌肌肉收缩调节蛋白,多用于诊断心肌梗死、急性胸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本研究选取76例不同年龄段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围手术期血清BNP、cTn-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7年8月我院就诊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60-85岁,平均(72.54±5.68)岁;骨折部位:44例股骨颈骨折,32例粗隆间骨折;合并疾病:37例高血压,23例高脂血症,40例糖尿病;文化程度:19例初中及以下,33例高中及中专,24例大专及以上。并根据年龄是否≥70岁分为A组(n=36,年龄≥70岁)、B组(n=40,60岁≤年龄≤69岁)。本研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

1.2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年龄超过60岁;患者或家属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晓同意书;(2)排除标准:既往半年内发生心脏事件者;其他部位多发骨折者;陈旧性骨折者;病理性髋部骨折者;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免疫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者;无法主动配合治疗者。

1.3方法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10 min(3 000 r/min),取上清液,保存于-20 ℃冰箱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BNP、cTn-T水平。试剂盒购于上海纪宁实业有限公司,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观察指标统计对比术前1 d、术后1 d、3 d两组血清BNP、cTn-T水平,并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

2 结果

2.1围手术期血清BNP、cTn-T水平术前1 d、术后1 d、3 d,A组血清BNP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A组血清cTn-T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血清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相关性分析术前1 d、术后1 d血清cTn-T、BNP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术后3 d血清cTn-T、BNP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相关数据显示,90%左右髋部骨折患者为65岁以上老年人,多数与骨质疏松有关[3]。随器械及手术方式、理念不断完善,手术已成为髋部骨折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增加手术风险同时,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心肌梗死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其他骨科手术,且对术后1年生存率存在一定影响[4]。但目前临床仅针对髋部骨折手术风险、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防治,对术后早期出现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重视程度不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同时,增加死亡率及病死率。

表1 围手术期血清BNP、cTn-T水平对比

表2 相关性分析

Sandhu A等[5]学者研究表明,血清cTn-T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病死率、死亡率。血清cTn-T检测是近些年心脑血管研究领域中重要进展,一旦心肌出现损伤,游离型Tn-T大量进入血循环,其水平随心肌损伤程度增加而升高,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初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亦有学者研究显示,BNP水平升高与心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若患者治疗后,BNP仍保持较高水平,说明患者预后较差[6]。BNP作为心力衰竭独立诊断标准,当BNP水平低于正常值时,方可排除心力衰竭。高长虹等[7]学者研究报道,BNP、cTn-T升高程度可有效反映髋部骨折心肌损伤程度、心功能分级,并指出围手术期高龄(年龄≥70岁)髋部骨折患者血清BNP、cTn-T水平波动幅度大于低龄(60岁≤年龄<70岁)患者。因此,本研究于术前1 d、术后1 d、3 d进行血清cTn-T、BNP检测,结果显示,术前1 d、术后1 d、3 d,A组血清BNP水平高于B组,术前1 d,A组血清cTn-T水平高于B组(P<0.05)。由于A组患者年龄≥70岁,心脏功能储备功能较差,经手术治疗后,手术创伤可加重心肌损伤,升高血清BNP、cTn-T水平,进一步降低其心脏功能,从而导致围手术期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危及其生命健康。王铁洲等[8]研究认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心衰是由年龄、原有心脏疾病、围手术期每日液体出入量差值、伤前健康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为此,本研究分析围手术期血清cTn-T、BNP水平与年龄相关性,结果发现术前1 d、术后1 d血清cTn-T、BNP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说明血清BNP、cTn-T水平随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年龄变化而变化。此外,本研究还显示,术后1 d、3 d,两组血清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关于其具体变化有待临床多中心、多渠道选取样本、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证实。

综上可知,血清BNP、cTn-T水平随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年龄变化而变化,在心脏功能评估中动态变化价值较高,可为临床预防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提供指导依据。

猜你喜欢

髋部心肌梗死年龄
变小的年龄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年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