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鹿清消汤联合艾灸对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红肿疼痛症状、血常规指标及血清IL-1α、IL-6、CRP 水平的影响*

2018-10-30张莉莉彭建美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乳腺炎计数产后

张莉莉 彭建美

(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8)

急性乳腺炎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甚至能进展成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易导致预后不佳,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哺乳功能[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主要是应用抗生素,能有效对抗本病细菌感染问题,但存在细菌耐受性,且药物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生长发育[2]。有关报道表明,中医药能通过祛瘀疏肝、清热解毒、通乳消肿等多种途径来治疗本病,有效缓解乳房红肿疼痛,缩短退热时间,减小肿块面积,同时在改善患者炎症状态方面优势明显,疗效满意[3]。本研究观察了蒲鹿清消汤联合艾灸对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红肿疼痛症状、血常规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中关于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有关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诊断标准[5-6]。纳入标准:符合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西医和中医“乳痈”初期诊断标准;年龄20~40岁,处于哺乳期的初产妇;于产后2~6周发病,病程≤3 d;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就诊前已使用药物治疗者;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合并乳头内陷或乳痈化脓者;妊娠期妇女;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者;体温>39℃或白细胞计数≥16.0×109/L者;精神疾病、依从性较差等无法合作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96例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 例。 对照组年龄 21~40 岁,平均(29.63±4.52)岁;产后时间 2~6 周,平均(4.08±0.60)周;病程 0.5~3 d,平均(1.76±0.31) d。 研究组年龄 22~40 岁, 平均 (28.89±4.47)岁;产后时间 2~6 周,平均(4.13±0.62)周;病程0.5~3 d,平均(1.81±0.33) d。两组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哺乳期知识宣教,及时吸出瘀积乳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食物,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等。对照组应用艾灸治疗,选取(双侧)乳根、期门、肩井、膻中、足三里、阿是穴,将点燃的艾柱直接放于上述穴位上,直至患者局部皮肤产生红晕、灼痛,以患者耐受为度,连续治疗5 d。研究组应用蒲鹿清消汤联合艾灸治疗,艾灸疗法同对照组。蒲鹿清消汤:蒲公英30 g,天花粉20 g,全瓜蒌20 g,鹿角霜 20 g,金银花 15 g,连翘 10 g,柴胡 10 g,甘草5 g。每日1剂,加水常规煎煮,煎取药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持续治疗5 d。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评分。统计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包括红肿面积、乳房疼痛、肿块大小、泌乳情况4项症状,按无0分,轻3分,中6分,重9分的标准进行评分。2)血常规指标。采集两组治疗前后肘部静脉血10 mL,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3)血清IL-1α、IL-6、CRP水平。两组治疗前后静脉血静置后低温离心分离,提取血清样本,-30℃条件下保存待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α、IL-6水平,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

1.5 疗效标准 依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相关标准[6]评定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愈:治疗后排乳正常,肿块消散,疼痛消失。显效:排乳基本通畅,肿块消散≥60%,症状体征积分改善≥60%。有效:排乳部分通畅,肿块消散≥30%,<60%,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60%。无效:已化脓,肿块不散,疼痛加重,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将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计为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或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x±s)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α、IL-6、CRP水平比较见表4。治疗后两组血清IL-1α、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α、IL-6、CRP水平比较(x±s)

3 讨 论

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属于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累及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多由于输入管阻塞、乳头内陷、乳汁过多、乳汁浓稠等因素造成乳汁瘀积,使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能经由乳头破损处的淋巴管到达乳房,引发乳房红肿疼痛等一系列症状[7]。IL-1α、IL-6、CRP等是与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密切相关的炎症标志物,相关研究证实,乳汁或血清中IL-1α、IL-6、CRP水平在本病炎症病程中均明显升高,且与本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8]。IL-1α作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因子,不仅能直接对生殖器官和性腺起作用,而且能明显抑制下丘脑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产生,进而有效调节包括妊娠在内的女性生殖活动[9]。IL-6是由活化的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的炎症因子,其属于炎性介质网络的重点,主要在炎症早期含量增加并发挥作用,能促使多个炎症反应信号通路被激活,并可以激活核转录因子-κB级联反应,进而造成蛋白合成和乳汁分泌减少[10]。CRP是肝细胞分泌形成的急性炎症反应期蛋白,不仅能有效提示机体感染和恢复情况,敏感性高于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同时不受贫血、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还对急性乳腺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11]。因此,在治疗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缓解患者红肿疼痛症状、恢复血常规,还要注重降低血清 IL-1α、IL-6、CRP 水平。

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学“乳痈”范畴。《妇人大全良方》提到“夫妇人乳痈者,由乳肿结聚,皮薄以泽,是成痈也。足阳明之经脉则血淫不通,其血又归之,气聚不散,故结聚成痈”,指出本病多因气滞血瘀、乳肿结聚而起[12]。中医学认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产后正气虚损、感受外邪,或产后饮食不节、致使脾胃运化失常,出现乳汁瘀积,乳络阻塞不畅,郁久发热,造成热盛肉腐,气滞血瘀,引发乳痈[13]。本病关键病机在于肝郁胃热、乳汁郁积,故在临床治疗中应以疏肝泄胃、通乳散结为主要治疗原则[14]。本研究所用蒲鹿清消汤方中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天花粉生津止渴、清热泻火、消肿排脓;全瓜蒌宽胸散结、清热涤痰、润燥滑肠;鹿角霜温肾壮阳、收敛止血;金银花、连翘消炎退肿、清热解毒;柴胡疏肝解郁、和解表里、退热截疟、升阳举陷;甘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能发挥疏肝化郁、清热解毒、通乳散结之功效[15]。相关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中所含胆碱、甾醇、果胶、菊糖等活性成分,不仅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起到较好抗菌作用,还能促进泌乳,改善乳腺阻塞,抗氧自由基,免疫调节,抗胃损伤,抗肿瘤[16];全瓜蒌主要成分是油脂、有机酸、甾醇、萜类、蛋白质、氨基酸可以辅助B淋巴细胞,并促进细胞免疫,进而有助于降低炎症程度,还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17];鹿角霜是鹿角熬胶后的残渣,能明显缓解乳腺导管扩张状态,减少乳腺腺泡数目,有利于乳腺正常形态的恢复,此外,还具有激素样作用,可以加快溃烂伤口再生,促进化脓性伤口愈合,从而对急慢性乳腺炎疾病能起到良好治疗作用[1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研究组红肿面积、乳房疼痛、肿块大小、泌乳情况4项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IL-1α、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对于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给予蒲鹿清消汤联合艾灸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小临床症状评分,降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血清IL-1α、IL-6、CRP水平。

综上所述,蒲鹿清消汤联合艾灸治疗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能明显缓解患者红肿疼痛症状,改善血常规指标,降低血清 IL-1α、IL-6、CRP 水平。

猜你喜欢

乳腺炎计数产后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古人计数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