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中职思政课堂的关系探析

2018-10-29邓先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德育

邓先泉

如何以文化自信引导思政课堂建设是中职德育一个较为重要的领域,从宏观上看是内化为自身优秀的文化品格,从而达到能坚守和传递文化的品格过程,从微观上讲“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支撑,是德育教育的基石。以下是笔者提出文化自信与思想课堂融合的若干观点。

一、文化自信下的育人,是思政课堂上对国家历史责任的担当

纵观古今中外,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翘楚,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传承,历史上的政治动荡,对中华文化在一次次浩劫中摇摇欲坠,西方文化的蚕食更让我们年轻一代对本土传统文化丧失了自知之明,文化自醒、文化自觉、特别是文化自信面临着危机。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及“文化自信”,提高了“文化自信”的教育站位,在大力弘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复兴的切实需要。教育系统出文要求党委一把手进行“思政开学第一课”,对于基层,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作为一线基层德育工作者,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新路径,从源头入手提升思想认识改变教育手段,在践行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富含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和高品位企业文化的“组合文化”育人,实现在课堂上企业化教育,在企业内进行文化自信的思政指导,互相促进,使“强其心、扶其志、厚其德、励其行”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真正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教育效果。

二、文化自信下的育人,是思政课堂上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文化自信下的育人就是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励他们前行。作为高中学龄段的中职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与在生活上蓦然而成的价值观,如何引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明素养,教育引导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准职业人是工作的关键。

回顾我校德育工作从2014年起起,常規化定期开展高质量完成“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教育思政大讲坛,另外配合市上级各级德育指导单位开展博爱、慈善活动(例如零花钱扶贫活动),在活动中强化思政课堂的效果,“设置存在感”立体提升学生正能量人生价值观高度,“建立现场感”给予学生道德滋养和心灵抚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的魅力。例如,我校的“善行”系统工程具有较好的深刻育人意义,受到市局的高度赞扬。

三、文化自信下的育人,是思政课堂上构建文化氛围的思想提升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说明环境文化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品格塑造,潜能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文化育人,在班级营造优良氛围,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之于心,体之于身。全面育人又是班级乃至校园文化的宗旨。

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文化氛围的重要性,是德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校园元素的其中一员,每一个班级的文化知识、文化精神、文化内容和价值理念构成的“软件元素”积累而构建校园文化的全部。以我校为例,在教材上思政组教师精心备课,以中职生固有的职业文化进行再创新提炼,去粗取精,吐故纳新,撰写多本符合本校乃至地区的文化自信榜样性指导书籍,给学生以文字带领与感受人生导航,让学生感受创新后的思想文化魅力,在文字中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使得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发现,同时多与老师进行沟通,提出新的文化理念,从而不断创造新的学生文化,也为学生的发展平台提供了内涵。

四、文化自信下的育人,是对思政课堂体系建设的重新思考

学生并非是流水线上的商品,而且每个学生的教育经历不可逆,这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要求。学生成长的路上,学校的思政课堂工作也将一直伴随在路上甚者影响力衍生至学生的日常。在文化自信育人的实践中,我们在课堂上也有许多的思考与未解决的问题。

(1)如何在“互联网+”,信息爆棚的时代进行网络德育建设。在信息化爆炸的年代,学生对于网络的激情,脱离课堂的课余唯有疏而不能堵,传统的说教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流于形式,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如何在思政课堂上更有效率转化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利用好思政课堂的课时效能,即如何提质增效利用每个思政课堂的40分钟。现实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课堂只能接触比较传统的文化,处于相对封闭的文化内境之中,导致社会上许多优秀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无法真正进入到校园,而往往这些文化可能是学生需要并能接受的东西。特别是职校是十分必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如何务实推进,也是工作中的一个挑战。

(3)如何做好思政课堂的评价量化工作。思政工作润物而无声,难以以分数度量高低,只有简洁效果可以观察。在文化自信领域观点下,如何科学设置考核元素,将是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转变。

五、结语

纵观近年我校“善行工程”“六育人计划”“六平台综合德育体系”等德育与思政课成果,效果显著。通过开展不同的科技、文化、演讲、艺术体育活动,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力争提供优秀表现的平台,争取造就文化育人的收获累累硕果,特别是引入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论后,学校的德育与思政的指导并没有“跑偏”,正在坚实地行驶在快车道,同时经过时间的考验与社会的验证,我校的文化自信思政教育效果是能经历考验的,也为市内职校德育系统文化自信建设树立了榜样。

付出了汗水,收获了果实,仲夏的花朵盛开,深秋的果实挂枝,我校团建与党建收获满满,获得不同层次奖励,我校将继续践行文化自信下的思政课堂建设,期盼有更大的收获。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德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