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文化教育的探讨

2018-10-29赵晨一

读天下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国学语文教学

摘要:本文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渗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叙述了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的意义以及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国学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文化教育

一、 前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进入新的世纪,中华民族快速崛起,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培育民族文化自信,从而焕发生机。

二、 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渗透现状

(一) 中职生国学基础

当前,中职生主要来源于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学习成绩较差,热衷于各种西洋节日,却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他们打字速度快,汉字却写得东倒西歪;他们知道最新的韩剧,却不知道《诗经》有什么价值,不知道孔子有什么思想,更不知道《四书》《五经》所指何物;他们对于国学作品的阅读,仅限于课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很多被他们弃之门外,置之不理。因此,在中职学校还未专门开设国学经典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显得尤为重要。

(二)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语文教材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传承文化。中职语文教材编写本应从促进中职生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发展着眼,除强调听、说、读、写训练外,在教材内容中还应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以语文素养为基础,以语文应用能力为主线。但在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驱使下,本应该承担接续国学重任的中职语文教材却远远没有做到位:重语言文字,轻语感语境;重古诗词,轻经籍典章。

(三) 语文课中国学内容教学

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蕴含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经典教育、生命教育,语文教学应该塑造人格、培育智慧、培养技能。然而,在中职学校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趋于功利主义。学生普遍认为“国学难学、内容枯燥乏味、学了在现实生活中也用不到”,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本中的国学经典篇章时,重字词翻译轻篇章教学,重文言知识灌输轻阅读能力培养,重知识讲授轻学生诵读体验,导致学生学习这些篇幅很长的古文时昏昏欲睡,更不要说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大多中职学校本该诵读的晨读时问却用来布置班级事务、吃早餐聊天,语文课上仅有的几次诵读,往往也是在学生磕磕巴巴的声音中草草了事,殊不知大声诵读恰恰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

(四) 中职语文教师国学素养

由于我国国学教育的百年断层,很多中职语文教师也没有受到系统的国学教育,导致先天不足;而针对中职语文教师的国学培训也没有做到位,后期学习还有待完善。教师的国学底蕴积淀不深,自然也就缺乏国学教育的自觉意识。

总之,当前中职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范围相对狭窄,国学文化素养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也略显滞后。因此,中职学校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国学传统文化教育。

三、 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的意义

(一) 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塑造中职生的人格

当今中职校园中充斥着许多不良思潮,如“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普通文化课必逃,临床专业课选逃”。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多诵读经典作品,让学生接受圣贤思想的熏陶,就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修身,如何养性,如何生活,懂得孝悌,学会和谐共处、感恩社会。像《弟子规》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话语,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培养较高的文学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精神力量,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 开展国學教育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审美情趣

国学中的古典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等翁,独钓寒江雪”的超凡脱俗;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铁骨。如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播给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树立时期的中职生,无疑会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清新优美的意境感染和美化他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 开展国学教育可以提升中职生的语言文字素养

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提升自身语言文字素养。如“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知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则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用作动词,作“照面”解。读了《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自然就明白成语“文质彬彬”的意思了。

(四) 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加深中职生对中华历史知识的了解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然而,《三字经》中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三百个字,就将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完整展示出来,实在是令人叫绝。毫无疑问,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也同时了解了中国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五) 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弟子规》中倡导“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学习方法具体而又科学全面。就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而言,我们在国学中也同样能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从《三字经》中的“普仲尼,师项案”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通,作正字”这些事例,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通过国学典故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避免老生常谈的简单说教,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国学的方法

(一) 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更加睿智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国学教育中,避免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学生道德成长要求和价值诉求,结合中职生特点,以书香长廊、墙壁、黑板报为媒介,以绘画、书法、歌曲、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经典国学元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与国学亲近。课堂上可以利用阅读教学的时间,给学生讲授国学中浅显易懂的知识。例如,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让教学更加充满情趣。此外,古今中外的诸多名人,在他们为人类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包括脍炙人口的经验总结和人生感悟。这些无价又有形的教育资源,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陶冶,是绝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利用各种节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端午节,让学生了解端午的由来以及当中包含的经典故事;中秋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嫦娥奔月的经典传说和中国古人对于月亮的向往,并且教授相应的古诗文,让学生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愉悦身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感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最终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 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各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现在的学生不但不爱读文言文,似乎还不爱读历史,即使是本国史。”这里所说的“古典的训练”,就是国学训练。把是否受过这种训练,看做是否是真正的“受教育的中国人”的标准,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今,都是十分精辟的理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即使是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国学所蕴含的仍然是不可放弃的精髓,儒家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种大气和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值得代代相传。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是需要积累的,文言文作品中的一句话往往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教师要尽可能地阐释出来,让学生充分领会和理解。

(三) 培养学生诵经读典的习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优美的诗句、深刻的含义,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教师要有选择地挑选一些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使学生感悟诗词歌賦中优美的语言、韵律,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性美,进一步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举办诗词名作、经典格言的诵读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感悟经典文献与名篇诗文的过程中提升思想素质与审美能力。长期坚持诵读,既能开阔视野又增长见识,更能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含蓄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受益终生。

(四) 加强教师自身的国学修养

学生对人文典范的感受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间接的是历史上伟人的人文典范,直接的是教师的人文风范。对于中职生来说,教师的人文风范影响更为直接。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需要积累的,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任课教师的国学修养。提高国学修养,是语文教师的终身课题。

五、 结束语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国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心灵塑造为宗旨,引导学生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成为有素质、有文化和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中职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王怀钦,余幸辉,田媛媛.就业导向的中职语文课改革探索[J].职业,2015(21).

[2]朱丹.语文性质需修正职教特色应落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

作者简介:

赵晨一,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国学语文教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