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哌卡因联合硬膜外麻醉自控镇痛对自然分娩产妇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8-10-29林美琼

吉林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产程

林美琼

(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医院,福建 南平 354200)

自然分娩是妊娠最后阶段胎儿脱离母体的一个生理过程,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导致产妇发生应激性心理反应,不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甚至威胁母婴安全。近年来,无痛分娩在产科逐步得到推广,临床使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连续输入椎管内,达到麻醉镇痛的效果,以提升产妇分娩的舒适性,且不会对产妇运动神经及胎儿产生不良影响[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罗哌卡因联合硬膜外麻醉自控镇痛对自然分娩产妇缓解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产科行自然分娩的88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年龄22~36岁,平均(29.7±4.3)岁,孕周37~41周,体重58~81 kg;对照组44例,年龄21~37岁,平均(29.4±4.8)岁,孕周37~42周,体重56~80 kg;所有产妇均符合自然分娩标准,B超检查胎儿发育正常,处于头位,胎盘位置正常,所有产妇均无妊娠合并症,也无椎管内阻滞穿刺禁忌证,肝肾功能检查正常,无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也无麻醉药物过敏;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体重、分娩方式选择、胎儿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产妇均在自然分娩前完善各项检查,产前进行吸氧,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分娩镇痛措施,由助产士全程陪同分娩。观察组麻醉前建立静脉通路,消毒外阴,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变化,当宫口开至3 cm时进行硬膜外麻醉,产妇取左侧卧位,在L2~3之间进行穿刺,有脑脊液流出后表示穿刺成功,蛛网膜下注射罗哌卡因3 mg(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1064)和芬太尼5 μg,于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完成后协助产妇改平卧位,硬膜外导管连接PCEA泵,泵注0.075%罗哌卡因100 mg+舒芬太尼50 μg+生理盐水100 ml,自控量4~5 ml,负荷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直至宫口开至9~10 cm时停止泵注,期间全程监测生命体征变化[2]。两组产妇均由经验丰富的助产士负责行产,及时处理异常宫缩、胎儿窘迫等异常情况,合理使用缩宫素,剂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即可。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产妇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VAS疼痛评分,总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的无法忍受的疼痛,得分越高疼痛越剧烈;记录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的进展时间,评估麻醉镇痛对产程的影响;记录两组产妇术后24 h的出血量,评估产后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

2 结果

2.1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的分娩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潜伏期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观察组448.1±0.7②3.8±1.1①3.3±1.0①2.7±0.9①对照组448.2±0.88.5±1.28.9±0.85.7±1.0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对照组相比,②P>0.05

2.2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比较:两组第一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及产后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产后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例数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观察组44541.65±153.74②76.31±12.53①11.92±1.48②对照组44546.23±157.8295.76±15.2412.57±1.6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对照组相比,②P>0.05

组别例数产后24 h出血量(ml)产后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分)观察组44282.79±34.529.42±0.59①对照组44279.65±35.169.39±0.6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产妇自然分娩时,子宫阵发性收缩、宫口持续扩张、胎头下降、胎儿娩出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会引发神经传导冲动,可直接传递至人体大脑感受中枢,机体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3]。对于初产妇来说,缺乏分娩经验,且对分娩的疼痛有明显的惧怕和焦虑,容易在分娩时发生应激性刺激,延长产程,增加了难产几率,甚至部分产妇因害怕分娩疼痛选择剖宫产,这样不仅增加了对产妇的伤害,也不利于产后恢复[4]。近年来,无痛分娩在产科逐渐推广应用,镇痛麻醉药物达到镇痛的目的,但需要对镇痛药物的选择要求较高,既要确保镇痛效果,又要防止运动神经阻滞,使产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分娩。临床在无痛分娩的麻醉方式选择上多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其被临床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在椎管内持续或间断给予麻醉镇痛药物,所使用的药量较小,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5]。

罗哌卡因属于局部麻醉药中的长效酰胺类药物,通过椎管内给药,可直接抑制钠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产生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分离的效果,对痛觉传导纤维产生快而深的传导阻滞作用,不阻滞运动神经,不影响产妇下肢肌力和腹肌肌力,确保产程的顺利进展[6];同时其对机体的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能有效预防产后行走困难等不良反应[7];本研究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不仅能产生良好的感觉阻滞作用,也能防止大剂量罗哌卡因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舒芬太尼为强效阿片类药物,其镇痛强度超过芬太尼的7~10倍,优势明显,起效时段短、强力镇痛、持续时间长,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体内不发生蓄积,与罗哌卡因协同使用可增加镇痛效果,亦不会产生运动阻滞作用,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效果较好[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潜伏期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一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产后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罗哌卡因联合硬膜外麻醉有确切分娩镇痛效果,能有效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加快分娩进程,降低产妇疼痛对机体的不良刺激,且对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不良影响,提示这种镇痛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9]。有临床研究显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可导致产后1 min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10]。而本研究中,新生儿在产后的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麻醉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对新生儿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联合硬膜外麻醉自控镇痛对自然分娩产妇镇痛效应确切,有利于产妇的顺利分娩,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产程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间苯三酚联合SRL998A型分娩监护镇痛仪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