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句法

2018-10-28潘冬艳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句法汉语言文学

潘冬艳

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授和研究中国汉语文化及相关知识的重要载体,涵盖了对汉语及其附属文学科目多方面的探索、剖析与具体的阐述释义等等。汉语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传承和沉淀,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高度发达和丰富的文学系统。本文笔者将就汉语言文学中句法这一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帮助广大民众及相关研究人士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学中句法的具体内涵和运用技巧等,进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句法

前言:

语言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密切反映了人类的思想,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值得深入探讨研究,随即也就诞生了语言文学这一研究载体。语言是表现文学最合适的工具,因此对语言的准确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中的句法运用起来相对较为困难,下面笔者将会对此展开分析。

1.从近体诗的角度看汉语言文学中的句法

1.1近体诗中句法的文学性表现

从文学表现上来讲,近体诗句法结构的文学性是指将语言提炼加工,剪辑变形,从而使其摆脱常规意义上的逻辑性和连续性,语言达到了更为自由解放、通脱精炼的境界。为了表达的需要,近体诗经常把一些句法成分省略掉。在日常语言应用中,句法残缺会被视作为语病,但在近体诗形式当中,这一做法则是合乎语法的,并且往往能使诗体表达得更为自然天成,达到诗化的完美境界。省略不同句法会传递出不同的诗意信息,给人的感受也就各不相同。主语的省略,使诗句的主观角度变得模糊,读者更容易置身于诗体的创造环境中,并直接参与对意境的再创造,使诗处于叠变之中,并使其获得了一种非个人化的品格,谓语的省略给诗句带来一种特殊的画面感和意象表达方式。副词、介词、连词的省略,使时空关系模糊,时空因此更加广袤无垠。除此之外,句法成分的位置也与通常的词序不同,呈现出灵活多变的错位、倒置等形式,通过这些句法上的变换,使近体诗可以以意摄形、因意造句,呈现出多面延展的质态。

1.2近体诗中句法的文学艺术价值

近体诗句法结构使中国的诗歌艺术更为含蓄。连词介词的省略,词句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既增加了意象的密度,又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歌表达更具含蓄性和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充足的想象、补充和进行再创造的空间。创作时不受时、数、性、格等因素的限制,较之以西方文学以框架规定起来的语言,使诗歌作品更具生动的气韵,主体意识可以自由驰骋,为言语意象的自由组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汉语近体诗的句法结构还为读者保存了他们与客观世界里具体事物接触时某种程度上的和谐,暗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观物态度,符合主流所提倡的“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恢复人类对生活的感受,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的思想观点。

2.分析汉语言文学中句法的典型性特点

2.1从显隐性意义和语序上进行分析

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偏向于隐性意义结构,其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整体综合、全局把握的特点,不特别强调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就是结构松弛但注重意义,形散而神聚。即汉语比较重意,靠词序看词在剧中的作用和含义,不拘泥于稳定的句式,灵活多变,表达的内涵丰富,显性与隐性意义大多对立。这些在显性隐性意义上具体表现出来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则是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文化性质和特点。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套文字符号系统,更是在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等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也就是說,语言结构源自于并且同时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向来以韬光养晦作为处世经典,以“中庸”作为基本准则,人生处世以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个人的行为指南,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言语表达方式。区别于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突显语序”和负载着说话人的句义重点和兴趣所在,从而往往体现出“先表态,后叙事”“先结果,后原因”“先焦点,后背景”等的原则,汉语句子的建构主要遵循事件的自然进程顺序,有明显的时空规律、逻辑规律和因果规律,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叙事在前表态在后,先偏后正先因后果,先背景后焦点,是典型的时序语序。

2.2从句法结构上进行分析

汉语的思维是曲线的,前面往往做好各种铺垫,百转千回之后结论才会出来,定语在前,句子向左拓展,即汉语的信息重心在尾。在主语宾语方面,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不规定要严格区分主客体,因此汉语句中有很多在没有主语的情况下,只用话题和说明也可以构句的现象。在动词方面,对动词数量没有严格规定,表达时可以让多个动词并列,所以也可以说汉语好“动”。不同于多被动形式和喜欢用物称作主语的欧美语言,汉语习惯用人称作主语,自然而然,构句也就基本上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的主动形式。汉语没有类似于人称、数、格、时态、情态、语态和非谓语动词等等的形态变化,而是通常借助语序、隐含意义或其他方法分别表达语法语义,在表示动作和事物关系上基本依赖于意合,汉语没有主谓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句子表达节奏简洁明快,可能几个动词连用,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开,逐步交代,即句子多为线型结构,而不是以主谓语为主要框架,通过依次增加结构层次、旁支延伸来实现复杂语义的表达。汉语有些时候不经常使用关联词,往往借助标点符号就能表示转折、并列、递进等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除此之外,标点符号也可以单纯地表示语气上的中止和停顿。汉语由于重意合,语句经常围绕中心议题以多个短句由逗号连接构成,短句与短句之间靠主题维系,一些隐含的逻辑关系和内涵表述也不被强制要求通过一些词语外化体现在语句的句法表达上。

结语: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中的句法特点及其在近体诗这种文学形式上的具体应用的分析不难发现,汉语言中的句法学问广布,博大精深。了解各种句法的运用方法和各种语言的使用习惯,深入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和深层含义,有助于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把汉语言文学中的句法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渗透到文化教育中并传承下去,充分把握本民族文化内涵,更是当今社会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修爱红.从句法维度看英汉语言对比[J].赤子(上中旬),2015,09:109

[2]龚家慧.论汉语近体诗句法结构的文学性[J].天中学刊,2009,04:110-112

猜你喜欢

句法汉语言文学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文学小说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文学
用人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