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型策展人

2018-10-26苏郁晴

当代美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策展学术艺术家

苏郁晴

1刘沁敏天使哈哈航空公司

当下急行ONE STAR,ONE TRAVEL!

——青年艺术家群展

2017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 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西南地区艺术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2018年6月25日—7月1日

策展:苏郁晴

项目负责:何桂彦、陆豪

学术主持:谭力新

展览统筹:韦宇红、朱欣雨

主办:四川美院美术学系之空间

协办:艺术数据网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之空间

2蒲英玮左:录影备忘录——斯洛伐克女孩中:法语电影右:无名电影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策展的?

苏郁晴(以下简称“苏”):大一开始我申请成为油画系文献库的志愿者,慢慢接触到了一些美术馆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大二的时候我创作了《日租货》,通过学校年展到成都出差,结识了跨年级的朋友。我们12个人在学校旁边的艺术空间做了我的第一个展览,但当时我不是策展人,而是以参展艺术家身份参与其中。后来我跟台湾的艺术机构做对接,接触了艺术家推广的相关工作,从那时候开始意识到,我要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间的衔接工作和艺术经济人的角色。

当:你曾经带策展人和收藏家参观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艺术家工作室并与艺术家们交流,是什么原因让你想去做这样一件事?

苏:我大三就开始带一些学术活动的嘉宾、策展人或藏家参观工作室。因为我跟油画系的关系比较紧密,开始接触一些展务工作后,就经常有人跟我提议去艺术家工作室看看。我就开始思考怎么把这件事组织得更流畅,于是我就开始建立了艺术家微信群,以便组织跟安排,一切都是从很小的事开始的。这件事也帮我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我才开始慢慢走向策划。所以我的策展生涯最开始并没有一个特别学术的理论框架。

当:这次的展览标题,叫《当下急行》,“急行”意味着什么?

苏:《当下急行》是我做的第一个新媒体展览。“急”包含着某一种动态,也是一个比较日常的状态。这次参展的作品都包含着某一种行动,虽然这种行动说起来很宽泛,但实际上这种动态是我比较在意的,作品创作的过程不只限于工作室。比如说李子然的作品,他作品的材料是去废品收购站挑选的,这就包含着行动。陈轴的《模仿生活》是在虚拟世界有所行动,他通过切片的形式让观众进入一个陌生化的、异化的通道空间。刘沁敏的作品《天使哈哈航空公司》包含了一个非常出跳的想法。在展览之前,我和她是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去年我无意看见刘沁敏策划的一个专飞世界艺术节现场的航班,该航班推广沉浸式艺术体验,从内饰设计到飞行过程中播放的舞蹈、音乐、艺术品推广等细节的都是为了让乘客得到全然不同的艺术飞行体验。我觉得有这样想法的人非常大胆,她的这个方案让我非常激动,想要跟她结识、交流。其实我对艺术家会有想要接近、认识和了解的欲望。我认识她的时间其实非常短。实际上快、急、便利这种概念就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常态。所以我觉得使用“急”这个字是非常到位的。

当:你在展览前言中说到你选择的几位艺术家可以反映当下年轻艺术家的一种状态,在你建构这个展览的时候对拟邀请艺术家的选择是怎样考虑的,是有预设地在挑选吗?

3葛宇路陪聊艺术

苏:实际上我在规划这个展览的时候,“当下急行”是我最后才想到的标题。在我最初的策展计划中,预备邀请33位艺术家,后来得知我的策展计划被国家艺术基金选上、可以实施的时候,我很高兴,但同时又很难过。考虑到展厅的搭建、物料、运输和艺术家来往的经费等支出。谭力新老师建议我在费用的前提下重新考虑参展名单和可实施性。根据策展的结构,我最终选定了7位艺术家。其中,刘沁敏是唯一一位参展的女艺术家,也是我所认识的女艺术家中最酷的。我认为在经费有限的时候做展览至少要表现出真诚和靠谱,而不是去吹嘘经费和场地,这不是我这个年纪该做的。我应该用我身边的人、事、物去组织。经过重重筛选,最终选出了出生于1984—1991年的这批艺术家。蒲英玮是年纪最小的,但他的作品并不稚嫩,他是策略型艺术家。

当:你平时有写展评的习惯吗?

苏:这对我来说,可能还比较薄弱。我会去观察分析一个展览,但我不一定会写下来。写文章是我的一个弱项,因为我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我做策划的时候,更感兴趣的是和艺术家交流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知一个个体对事物更有意思的、不同的想法,然后再转换到我对他作品的感觉——认同或者疑问。这个过程能让我学到很多,而我在意的不是“掉书袋”,把文章写得多漂亮。我的学习背景是在台湾,用词习惯可能也跟大家不太一样。也许我的写作永远比不过那些经过正规训练的策展人,但我可以和艺术家流畅地沟通。并且,我不会急着去给艺术家分类、做结论和定义。

当:从艺术家转做策划人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苏:我喜欢看展,在看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趣味。我会有冲动去认识艺术家,和他们沟通、做朋友。如果我懂他们的创作思路,当我要为他们策划展览的时候我是有底气的,对作品的感受不是我瞎编的,是真切的。通过平时的交谈已经可以免去比较僵硬的沟通,加之自己有创作的经验,交流起来会顺畅很多。这或许也是我和其他策展人不同的一点吧。

当:你会在意艺术家创作所使用的媒介吗?

4陶辉一个人物七段素材

苏:不会。我更看重艺术家的想法,他是不是有创造力的人,会不会让我感觉意外。好的展览会启发我了解那些我不曾了解的东西。不是说影像艺术家就只能做影像,艺术家的专业方向与他创作所使用的媒介,并不一定要统一。没有策展人会说“我是一个架上策展人”“我是一个影像策展人”。我认为,作品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决定了作品思考的深度,包括布展也要看作品的内容去做展览分配。所以我都没有对某一领域的具体的倾向。就像灯光艺术这样一个没有太多艺术家涉及的领域,为什么我不去接触和了解呢?其实我们是可以尝试更多可能的。方,是有包容度的。有时候你会觉得一张画布里面,留出那些未完成的部分,不要画得那么满,不要中规中矩反而更舒适。展览也是,如果有明确的框架,做的时候就没有兴趣点了。所以策展好玩的地方就是布展的时候在现场需要去解决问题。这一次展览也有很多细节还不到位,老是觉得差了一口气,但时间上不允许。这是我经验不足导致的,我相信下次会做得更好。“我服务于你”。我觉得策展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服务于艺术家,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学术和艺术家其实是不冲突的。可能因为我之前学设计专业的关系,对这方面会有一些考虑,我并不认为学术就是绝对的正确,或者商业就是绝对的不正确。

当:你会在意艺术家作品的完整度吗?

苏:其实我也有想过这个问题,就像以前画画的时候,我会想到底什么程度才算是完成。比如李子然这次参展的装置作品,到底怎样才算是做得准确了、到位了,是很难讲清楚的,它可能生成一个项目,需要好几个回合,甚至需要分成不同的章节,才能把他想表达的内容讲清楚。所以“完整”这个概念很模糊,艺术这个领域有很多松弛的地

当:你最近做了几次灯光和装置结合的派对,氛围很不错。你如何看待学术与商业两种类型的展览需求?

苏:一个学术的展览,我肯定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搭建展览的框架,以及背后的逻辑。如果是商业的需求,那我就会去考虑甲方的要求,他需要什么,我就调动自己艺术家的档案库尽量达到他的要求。这就不存在我要给展览什么样的观念,更多的是

猜你喜欢

策展学术艺术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策展哲学》
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与学术发展第二届“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纪实
关于策展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