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艺术

2018-10-26韩晶

当代美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因特网虚拟现实艺术家

韩晶

1“因特网伴‘我’成长”展览现场

因特网伴“我”成长

2018年6月23日—10月14日展览地点: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

2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自主立方带有电脑部件的树脂玻璃盒2014

2018年6月23日,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展览——因特网伴“我”成长(I Was Raised on the Internet)。展览关注时下热门的互联网科技、智能技术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改变着人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展览以沉浸式虚拟现实、参与互动为特色,共展出近100件从1998年至今的交互式艺术作品,涵盖摄影、绘画、雕塑、影像,以及新锐技术、交互式电脑作品、虚拟现实等领域。展览呈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新媒体艺术家的创作,例如与虚拟现实头戴设备(Oculus Rift)、社交平台Facebook(脸书)和Snapchat(色拉布,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等相关的主题,它们着重文化和“潮流”内容,以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变革,与世界互动方式的改变。

“因特网伴‘我’成长”审视了游戏、娱乐方式、社交媒体以及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以1998年作为起点,展览解码了新千年这一代艺术家和观看者所使用的独特词汇和语言。此外,展览还探索了“后因特网”和“后电子”等被艺术家们用来指代新的、即时文化的术语。通过展览,观看者成为积极的行为主体,融入这些新形式的技术中,并通过美术馆和线上电子作品参与其中。

本次展览的亮点包括一系列出自艺术家之手的照片: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Amalia Ulman)为期四个月的Instagram(一款运行在移动端上的社交应用)项目“卓越&完美”,该项目致力于研究社交媒体对于女性身体的态度的影响;由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打造,名为《太阳工厂》的沉浸式虚拟现实、形似矩阵的发光空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创作的名为《自主立方》的作品——一个连接私人网路的网络集线器,在这里,观众可以匿名地访问网络;西蒙·丹尼(Simon Denny)创作的批判虚拟加密货币政治的雕塑和影像作品,其中包括比特币和互联网经济。

当下艺术与科技领域最重要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杰作也在本次展览亮相。

DIS是一个纽约的团队,其创作致力于探索寓教于乐型产品,像广受欢迎的TED(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会议宗旨是“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创意”)风格影像内容。而以屏幕的沉浸式虚拟环境展示的新影像则是他们创作的主要元素。

克里斯托弗·库伦朱·托马斯(Christopher Kulendran Thomas)的装置建立在他之前探索微软(Microsoft)和亚马逊(Amazon)的影片之上。他的新影片以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Tesla)为中心,以原版和挪用的片段为特色。

3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太阳工厂2015

杰瑞米·贝利(Jeremy Bailey)的作品为以硅谷最大的科技创业孵化器YC(Y-Combinator)为模型的启动加速器。贝利选择了四位芝加哥地区的艺术家,每个人开发一件新的交互式产品、公司,或者服务。他为艺术家&参与者组织工作坊,以实现他们的项目,并给团队配以顾问,顾问是来自新媒体艺术领域的专家和Etsy(复古和创意品电商)、Kickstarter(专为具有创意方案的企业筹资的众筹网站平台)科技公司的领袖。

柏蓬汀·奇瑞提·哈特斯科普(Porpentine Charity Heartscape)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新媒体艺术家,同时也是视频游戏设计者、作家、策展人,主要开发超文本游戏和使用Twine(一种用于讲述交互性故事的开放源代码工具)的交互式小说。此次她为线上展览平台设计了一款新型视频游戏,游戏为半自传体形式,她自童年时期起与互联网的关系则贯穿其中。

“因特网伴‘我’成长”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展示了观众与艺术品之间不同的互动模式。

“看着我”单元探索在这个充斥着各类社交媒体、鼓励人们持续自我表达、与他人连接的世界里的新型、更加不稳定的身份认同。这个单元的艺术家包括:佩特拉·卡特莱特(Petra Cortright)、道格拉斯·普兰德(Douglas Coupland)、安德里亚·克里斯波(Andrea Crespo)、朱莉安娜·赫克斯泰博尔(Juliana Huxtable)、瑞秋·麦克莱恩(Rachel Maclean)、伊万·劳斯(Evan Roth)、雅各比·萨特怀特(Jacolby Satterwhite)和阿玛利亚·乌尔曼(Amalia Ulman)。

“触摸我”单元追溯能将信息和电子图像转译到真实空间中的最大程度。这个单元聚焦艺术在二维和三维间的不确定边界,呈现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个体不断将触摸与感官感受性视为新观念的方式。这个单元的艺术家包括:郑曦然(Ian Cheng)、艾里克桑德拉·德曼诺维奇(Aleksandra Domanović)、约翰·杰拉德(John Gerrard)、奥利维·拉瑞克(Oliver Laric)、北野武(Takeshi Murata)、乔·拉夫曼(Jon Rafman)、艾利亚斯·斯密(Elias Sime)和哈姆(Harm van den Dorpel)。

“控制我”单元展现的则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监控文化和数据集合,致力于探索有关控制的视觉词汇,并质问在新技术中,这样的控制将如何发展。这个单元的主要艺术家包括:拉斐尔·罗扎诺-赫默尔(Rafael Lozano-Hemmer)、托马森和克雷格黑德(Thomson and Craighead)、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和安德鲁·诺曼·威尔森(Andrew Norman Wilson)。

“与我玩耍”单元记录了今天正在发展的完全沉浸式和交互性技术的进程,而在这其中,观看者则是作品中积极的行为主体。这个单元的艺术家有:考瑞·阿尔坎杰(Cory Arcangel)、郑曦然(Ian Cheng)、西蒙·丹尼(Simon Denny)、曹斐(Cao Fei)、丹尼尔·施特格曼·曼格拉尼(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伊娃和弗朗克·马特(Eva and Franco Mattes)、乔·拉夫曼(Jon Rafman)和瑞恩·崔卡汀(Ryan Trecartin)和利兹·费奇(Lizzie Fitch)。

4伊娃和弗朗克·马特(Eva and Franco Mattes)BEFNOED两组数字视频(2018《支柱横木》和2013《斗礼炮》)、屏幕、自定义壁支架、各种线缆2013

5北野武(Takeshi Murata)金色香蕉颜料印花2011

“推销我”单元关注的是公司文化与消费主义。艺术家呈现、批判,并参与到作为品牌标识的市场营销战略中来,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买”和“卖”的未来。参观者同样可以通过线上展览观看每组作品。该单元的主要艺术家包括:索菲·Al-玛利亚(Sophia Al-Maria),安妮·德·弗里斯(Anne de Vries)、戈尔丁+席妮柏(Goldin + Senneby)、乔·福尔摩博格(Joel Holmberg)、卡佳·诺维斯科娃(KatjaNovitskova)、肖恩·拉斯佩特(Sean Raspet)、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和克里斯托弗·库伦朱·托马斯(Christopher Kulendran Thomas)。

猜你喜欢

因特网虚拟现实艺术家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上网
揭开“接入因特网”的神秘面纱
浅谈虚拟现实
NASA成功测试首套太空因特网
我国因特网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