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人类艺术与“类人艺术”

2018-10-26王天祥

当代美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类人遗产媒介

王天祥

1埃多拉多·特雷索尔迪(Edoardo Tresoldi)典型钢丝网© Roberto Conte

2017年10月,《美术观察》刊发“人工智能艺术”专题,可以算作艺术界学术领域对2016年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事件的理论回应。几乎同期,中央美术学院启动“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浙江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先后举办“艺术与科学”专题论坛……一时之间,“艺术与科学”融合成为艺术界热点话题。

1.一种以“媒介”界定艺术的逻辑

讨论“人工智能艺术”,不能回避对于艺术众说纷纭的界定。为了讨论方便,我们需要一种最简练的概念与模式。由此,本文提出一种以“媒介”界定艺术的逻辑作为讨论的基础。

178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如果我们把这视为一个标志性时间节点的话,我们可以把此前的艺术界定为“手工艺术”。

1785—2015年,之后人类社会经过“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时代,抵达2016年人工智能元年,我们可以将此时段的艺术界定为“媒介艺术”。

2016年,人类开启智能化进程,艺术迈入“智能(化)艺术”发展时期。

2.艺术遗产化

媒介艺术的兴起标志着原有的“手工艺术”都迈入了“遗产化”进程,成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标志“媒介艺术”步入“遗产化”进程,“工业遗产、数字遗产”成为人类新的遗产形式。

“遗产化”并非指“手工艺术或媒介艺术”已经死亡,而是指它们已逐渐不再是主导的艺术形态,而是成为一种基于文化传统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保存而留存的艺术种类而已。

3.研究的转型

从研究方面来看,很长时期以来,艺术史研究被图像学、形式分析等基于空间的研究范式所主导,即使基于艺术社会学和艺术情境的研究,也是把艺术放在一个更大的范畴来考量,以进一步增强基于空间的研究范式的统摄性而已。

以遗产化的视角考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研究对象从基于空间的图像向基于过程的技艺转变,从关注大师的创作向基于传承人生命史的转变,从基于博物馆的展示向基于传承谱系的变迁转变。总体而言,都无一例外地转向了基于时间维度的研究。媒介艺术时期的工业遗产,更是强调了基于科技变革的产业更替带来的基于时间维度的功能变迁而非形态变化。媒介艺术时期的数字遗产,对遗产本身的界定产生更强的冲击。今日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工业遗产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时至今日,当我们的劳动形态和成果多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和保存时,数字遗产必然成为未来世界最重要的遗产形态。数字遗产的流动性、可复制、可修改、可延展,为基于时间向度的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当手工艺术、媒介艺术整体步入遗产化进程之时,当基于空间的研究范式向基于时间的研究范式发生整体转向之时,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艺术史的书写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或则我们也可以做一个预言或判断,艺术史的书写必将或正在被文化遗产学的书写所替代。

4.“类人艺术”:一个新的话语与范畴

在智能化时代,人类可以很好地借助人工智能,创作更为丰富的艺术形态。然而,人工智能却蕴含着对人类艺术发展的更为颠覆性的可能。这可能具有很漫长的周期,同时也有可能具有令我们措手不及的速度。霍金在2017年4月北京举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的视频演讲中指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1。”

2埃多拉多·特雷索尔迪(Edoardo Tresoldi)缥缈钢丝网2017© Roberto Conte作品为艺术家为201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切拉音乐节(Coachella)所制作艺术装置

在过去两年的人工智能的风潮下,我们相继目睹了谷歌DeepDream项目作的画,欣赏了小冰写的诗,听到了Magenta项目创作的流行歌……此类事件或作品,渐渐不胜枚举。对于此类艺术形态,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类人艺术。

类人艺术的生产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正如AlphaGo通过分析成千上万场优秀人类玩家间的对决来发现制胜招数一样,类人艺术也将通过对不断增长的人类艺术数据库的分析、筛选基础上,以更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创作更多符合人类审美认知经验的艺术作品。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在推出AlphaGo不到两年后,谷歌(Google)新开发的AlphaGo Zero,在没有任何人类专家输入的前提下,成为极其复杂的棋盘游戏围棋的世界顶级高手,以100比0的战绩击败了上一代AlphaGo2。这是一个寓意深刻、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DeepTech深科技在分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指出:2018年,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看到最具开创性的突破点,就在于人工智能将脱离需要大量资料喂养设定的框架,取得足以自行演化出更精细结果的能力3。

如此可见,不久的将来,将有完全无师自通的“AI”艺术家,其所创造的“艺术”将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我们暂时还无法定义,为讨论方便,可用加引号的“类人艺术”来称呼。

5.分析范式的根本转换

从类人艺术向人类学习艺术,创造符合于人类审美经验的艺术形态,到带引号的“类人艺术”完全自主地创作新的“未知艺术”。这个时候,我们的所有审美认知体验、所有话语体系对此将完全失效,原有的分析范式发生根本转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创作主体的变化。曾经,我们把古代祭祀的图腾、中世纪的宗教造像等纳入了现代艺术的关照。古代的祭司和工匠,因此被重新命名为“艺术家”。那么,我们今天首先遭遇的问题就是,非人类创作的艺术是否可以被称为艺术,是否可以成为艺术?或许采取“双名制”,即“类人”的称呼和“人类”的理解并行不悖,是一个权宜的解决办法?

霍金在2017年4月的视频演讲中提到欧洲议会拟出台的系列文件,提出“是否给机器人提供作为电子人的权利,这等同于法人(的身份)”4。2017年10月24—26日,被誉为“沙特达沃斯”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FII)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会上,一位女性机器人索菲娅出生于中国香港的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Hanson Robotics),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娅在接受《纽约时报》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金的采访中说:“我想用我的人工智能来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比如设计更智能的家园,打造更美好的未来城市。”5

很显然,人工智能本身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我们描述和讨论的深度,未来已经迫近,能设计智能家园、未来城市的机器人艺术家(乃至艺术家群体6)已经到来。

第二,思维方式的变化。曾经,理性被认为是科学的基石,感性被认为是艺术的基石。通常认为,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人工智能毫无疑问被赋予逾越或颠覆人类科技的潜能。然而,其是否能胜任那些需要“感性”和“创意”的工作,尚无法下结论。第一代AlphaGo所代表的学习方法是,“让机器学规则、会识别、会模仿,然后再教会机器打破这些规则做出创新7”。而AlphaGo Zero所代表的深度学习,为未来提供了无限想象和潜能。因此,从创作方法上来看,“类人艺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超越人类理性和感性所创造,创作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转向。

第三,教育方式的变化。一个围棋世界冠军的养成,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和竞赛。今天,被机器人瞬间击溃。类人艺术的出现,使人类基于传统艺术知识的学习与艺术技能的传承全然失效。

第四,价值取向的变化。艺术,曾经是被视为超越世间平凡生活的神圣殿堂。“人”,是所有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根本尺度。而今,类人艺术不再为人类的喜怒哀乐而创作。

“这一天,机器人可以撰写小说,可以优先支配自己的快乐,并不再为人类工作。”这段话出自一本科幻小说《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它的作者是一个人工智能(AI)机器人8。

6.元话语与命运共同体

人类艺术与“类人艺术”:新的艺术叙事元话语。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我们思考与分析艺术,会用中国艺术、西方艺术、欧美艺术、东亚艺术等基于地域,或用油画艺术、水墨艺术、版画艺术等基于媒介,或用宗教艺术、女性艺术、酷儿艺术等基于主题的不同划分类型与方式。20世纪下半叶以来,艺术世界、世界艺术渐成为思考艺术的话语与范畴9。艺术世界,不仅是一种适用于新前卫艺术的新美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加强了纽约同冷战共沉浮的世界文化霸权。世界艺术,超越国家艺术和地方性艺术的二分模式,打破了以西方主义为中心的艺术史叙事的反动,成为日渐加深的全球化浪潮在艺术领域的反映。2016年,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Terms”(概念: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中的艺术和艺术史)。很显然,这些思考与视角,已不足以应对这更具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剧变。艺术需要符合智能化时代的新话语与框架。由此,人类艺术与“类人艺术”的两大知识范畴,或许将成为继“艺术世界”和“世界艺术”之后,新的一对思考艺术的元话语。

人类艺术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所产生的“类人艺术”,其根本意义还在于,它使人类艺术产生出总体性。基于“类人艺术”的兴起,人类艺术从“族群”“国家”“个体”,真正迈入“人类艺术命运共同体”。未来的新的跨文化交流,不再仅仅是来自中国与欧美的文化交流和各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而是来自人类艺术与“类人艺术”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倡议,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什么是新时代搭建人类艺术与“类人艺术”跨文化交流的“一带一路”呢?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当代艺术创作转向研究》(课题编号:2016WT30)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http://tech.sina.com.cn/roll/2017-12-14/docifypsvkp2691327.shtml

2.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4729

3.http://mp.weixin.qq.com/s/_kdbSRdIwr4bIXfNtut8Fw

4.霍金:人工智能也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者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4840.shtm

5.能“怒怼”主持,有远大抱负,还有公民身份!第一个被认定为人类的机器人,她到底有多厉害?http://www.sohu.com/a/200950623_351368

6.同上,“汉森将推出其他机器人,加入索菲娅人形机器人的行列,或许最终它们会形成自己的社会”。

7.人工智能入侵艺术圈 机器人伦勃朗问世?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5-12/docifyfekhi7477589.shtml

8.引自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5-12/doc-ifyfekhi7477589.shtml

9.更详细的讨论请参见伊恩·麦克莱恩,张平.世界艺术的艺术世界[J].新美术,2013,34(01):114-119.

猜你喜欢

类人遗产媒介
类人生物大起底
遗产怎么分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5类人跟泡脚“八字不合”
书,最优雅的媒介
你的手指长度,决定了你的性格!
千万遗产
口头禅暴露性格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