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的图像与绘画

2018-10-26李晶晶

当代美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移动载体绘画

李晶晶

1大卫·霍克尼有电视机的静物布面丙烯1969

图像,是人对观看事物、记录载体的定义。它自原古以来一直存在,在我们进入图像时代以前,图像存在于大脑的记忆、生活细枝末节中,在视觉及虚拟思维中存在着,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都会在大脑中形成印象,这种图像的存在方式或是遵从现实的,或是经过处理的,此时的图像存在方式是感官刺激之后记忆的图像,有具象现实的图像、有记忆模糊的图像、有逻辑思维抽离的抽象符号,这些图像大都不是实物载体,更多的是一种逻辑思维的展现,因人而异,面对同样的景观,呈现的图像各有不一,这也是人类感官同照相机镜头捕获器之间最大的差别。自百年前照相术的发明以后,图像的存在方式逐渐发生着变化,图像更多地被实体化,照相机摄影机替代了人体器官的部分功能,图像需要被记忆的部分在慢慢减少。这种变化是巨大的,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革命性和深远性的。

艺术家通过眼睛进行工作,更多的是利用视觉器官。摄影技术以前的载体来源于眼睛和大脑记忆思维逻辑等,属于虚拟的载体。画家通过不断地观察来了解全面的对象,外出采风、四处巡游、拜访学习,眼睛就如同一部扫描仪器,记录所见,绘画方式多以形式不一的写实风格和以描绘客观具象对象(风景、静物、人物等)为主,绝大多数是参照实体进行作画,我们常见的便是画家室外的巡游,实地的风景写生;寻找各种自己满足的道具,如桌椅、室内陈列、果蔬面包之类;寻找自己中意的模特穿各种衣服摆出多种造型,在一个事先建立好的相对完美的具体空间内进行下一步的绘画工作。这一过程是直接的,思维连接着大脑,大脑命令眼睛,眼睛关注着绘画对象,面对的光线、色彩、形体都是眼睛看到的“真实”(为避免“真实”的绝对性,此处加引号,正如有的动物眼睛呈现的是多重复制的图像,有的呈现的黑白图像,有的呈现的则是色彩艳丽或独特的图像)。尽管视觉观察到的并非绝对真实,但是人类的眼睛与人脑早就已经进化形成了绝对的逻辑关系的真实感。我们看到的色彩有一个自认为极其完美的结构系统,我们看到的事物自认为拥有极其完美的视角,简而言之,进化法则告诉我们,我们一切的身体机能是高级的、协调的、值得信赖的。更自信的是,能成为画家的人,大都自认为拥有超出常人的观察力和洞悉事物的能力,拥有敏锐的色彩分析力和精确的形象捕捉力,因此画家承担着图像记录的功能,也承担着艺术愉悦的功能。

然而,随着图片的实体化,照片最先出现在以纸为媒介的载体上,随后出现在了幕布上,如今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各式显示屏上。图像载体由原先的虚拟载体逐步向载体的实物化分配份额,随着实体化加速,现实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尤其是艺术家。画家面对当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者更准确地说,图片怎样影响着画家的创作方式、内容和形式?凡是对美术史有简单了解的人便会发现,照相术出现以前(或工业革命前)绘画的关注内容是相对单一的,表现形式也是单一的。然而,这种情况在照相术出现以后发生了井喷式的变化,绘画不再单一地局限于写实表现,各种表现形式、描绘对象层出不穷,绘画界、艺术界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短几十年,绘画的视角已经关注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照相术发明后不久,众多的西方艺术大师便已经意识到图像载体的变化必然带来艺术发展的重大变化。在许多对绘画持悲观态度的评论家的预言下,“艺术(绘画)将在照相术的发展之下走向消亡”。然而,绘画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重要质变,先是以莫奈、马奈等为首的印象派对色彩观的革新,塞尚作为“现代艺术之父”在表现形式、线条构成等领域的突破,以及后期受其直接影响的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后印象主义对点彩的探索,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具有特殊风格、迥异理念的新画派都在艺术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放下了具象的限定,重新认识绘画、解读艺术,这同样也是他们,对照相术给予了正确的认识,正是因为照片的发明,他们才走出了写实的困境。他们的探索和坚持对人类艺术认知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假如说二战以前,艺术在照相术帮助下摆脱具象束缚,重新认识艺术所处的位置,那么二战以后的前沿艺术更多地在分析人性的同时,开始深入探讨绘画与图像的关系、图像与生活的关系、图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图像与再图像的关系等更加细致的新视觉秩序的探讨与研究。绘画自写实束缚中走出后经历了几种自我分析和变革,起先是对色彩和表达方式的革新,在色彩上通过科学的分析、发现、运用多元的色彩,在技术上放松下来,更多地追求色彩的完美。之后有些探索者如高更、梵高等人,他们在描绘事物和对象时更加放松地运用自己的视角及对事物的感触创作独具个人风格的表现主义画风,后期的毕加索完全抽离现实图像去描绘对象,通过自己的眼睛描绘出了崭新的抽象立体风格。简而言之,这些都是由形似到神似的绘画方式的转变,是解开束缚后的质变力量的释放期。

在绘画与图像经历的短暂的友好期后,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开始重新审视与图像的关系。二战以后,艺术家们在战争的阴霾中反思人性与战争,美国逐渐确立了其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地位,加之二战期间美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侵扰,众多的人才流向美国。战火的平息,经济的复苏,造就了至今影响巨大的波普艺术,它根植于流行文化,以安迪·沃霍尔最为盛名,他的绘画创作题材很多取自于大众媒体的图像、题材与影视,以及上流社会生活有关的内容——以玛丽莲·梦露为题材的作品火热至今,大家对他的可口可乐、美钞为题材的作品记忆犹新。年轻、大众、浮华、低廉易忘是波普的重要特征,波普艺术众多作品中出现了图像的拼贴与串联,将毫无关联的信息并置于一个空间,而这些画面内容,跟当时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照相机记录了生活中的某个点,而这些作品将这些点有机地并置在一起;自20世纪50年代后,照相术捕获的图片频繁地出现在艺术作品中,这也是图像与绘画新的联系方式,提及摄影图片不得不联想到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他是一名著名的绘画大师,而摄影师也是他的名片之一,他早期追随波普艺术的脚步,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晚年则做了一系列的图像研究,包括他的九点摄像法及对透视学和相关绘画辅助仪器(《隐秘的知识》)的研究,这些研究均应用在其创作之中,他的作品与图片的联系是非常密切却不简单的;战争给欧洲留下了沉重的阴霾,造就了像基弗儿、里希特等作品锋利、摄人心魄的艺术家。里希特在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描绘了大量有关战争武器等场景,以一种模糊的图像形式出现,公众普遍称之为“照片绘画”,这一时期他将绘画与图片并置平行存在,他并没有极力地开拓画面的三维空间,而是与图片保持一定的联系性,在图像时代为绘画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和认识方式。

随着一代代绘画大师的探索,针对图像的艺术探知越来越深,与此同时,图像也在快速地变化着,新的形势之下,绘画与图像的关系存在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依赖图片放弃绘画感的照相写实主义,这是一种近乎完全依靠照相术的绘画方式,利用不同的摄影技术来进行绘画。2.古典写实主义的坚守者,他们对图片漠不关心,他们的绘画创作需要图像,但是他们只关注具象图像本身,并不在意图像的内在含义。3.与图像针锋相对的一种形式,波普艺术及里希特式的绘画方式,即与图片紧密联系又要突出与图片的区别及艺术的独特性。4.以极简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为代表的对具象图像完全持抵触态度的绘画风格。以上四种形式可大概概括当下绘画与图像的关系,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与图像的关系尽管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但自始至终从未远离图像。

图片、视频作为图像的一种载体,在进入21世纪以来,它们的生产以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速度迅速膨胀着,每个个体可以任意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不断地制造出新的图像,不断涌现的新图像产生的问题正与当代绘画产生直接关系,整合的信息被打乱、粉碎后,艺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如同一个装满各种颗粒物并快速旋转的搅拌机,一切的细枝末节糅杂在一起。人们每天都在大量阅读各种各样的图片,而这种陷入感如同每餐的饭食,观众早已被“图像”(图片、视频)套牢,艺术家与众人一样高度依附于图像,借助于对图像的复制或再创造,不断地产出新的作品。如今获取图像的手段简单而多样,在消费式、短暂、低廉、流于表面、大量繁殖的快餐信息中,人们很难把握,在俗套与脱离俗套、反俗套与被俗套的泛图像中挣扎。而现当下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图像的拿来主义,利用这样的拿来主义获取需要的图像基本不需要付出代价,而在方便之余,行为和心的距离变得遥远。回看过去,绘画大师们已经留给我们很多的知识和经验,然而今天的绘画与今天的图像之间的关系与昨日又不同,应对当下新的形势变化,艺术源自个人与心相连这样的基石无论何种时代都应该屹立不倒。

亚历山 大 ·考 尔 德 (Alexander Calder)桌下的橘色图片摄影:内森·凯伊(Nathan Keay)© 2017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Artists Rights Society(ARS), New York© MCA Chicago

猜你喜欢

移动载体绘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如何有效发挥课间操的锻炼作用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