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遇亚洲
——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

2018-10-26俞可黄笃王恩来沈凌昊排名不分先后

当代美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艺术

俞可 黄笃 王恩来 沈凌昊(排名不分先后)

1李柱石乐园摄影200cm×91cm 2017

“相遇亚洲

——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

2018年9月8日—10月17日

学术委员会:庞茂琨(主任)、冯博一、

鲁虹、吕澎、孙振华

联合策展人:俞可、黄笃

主办机构:四川美术学院

资助机构:国家艺术基金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

俞可

青年艺术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如何找到关于艺术文化的新认识,我想青年人以及亚洲区域可能是值得探索的。如果只谈中国,没有相互之间的比较,那如何了解自己身的文化张力和魅力?另外,邻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是一个方面,文化艺术也是一个方面。基于此,我们就找到了展览的切入点。

在一些关于亚洲艺术的展览中,其实我感受最深的是森美术馆做的关于亚洲艺术的展览,做得非常好。我就想在“好”的基础上,也应该有点差异,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媒介上。

我把森美术馆作为参照系,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问题的讨论。我们过去的展览是否太模式化了,包括当代艺术。今天,究竟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文化现实和艺术现实?我们的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在面对未来和碰撞未来的时候,青年艺术可能更敏感。

在今天的文化和艺术体验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怀疑知识的正确性。在全球化的整体性统一性语境中,我们重新思考是不是有一种新的探索可能性。梦谁都有,但是可能性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艺术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冯博一说:“艺术可以改变社会。”我觉得稍微夸张了一点,但总会有青年人为我们做出改变。至于如何真正去触碰这个改变,确实当下只能进行探讨,没办法总结。

这次展览是我和黄笃老师联合策展。首先,这种形式值得尝试;其次,可以克服偏见。我们老是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但实际上很多事情不一定是对的。一个优秀的人,他感知到你的偏差时,他可以使你怀疑自己。另外,一个空间应该给更多的人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或者说建构一种对新的空间体验方式,如果要尝试做非传统意义上的空间,那么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观众之间建立的沟通频道就同等重要。

2胡庆雁左耳进右耳出No.4碳钢、空气206cm×342cm×200cm2017

黄笃

从学术的角度来理解,亚洲的青年艺术在语言、观念和形式上,都不同于以往。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是从学术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的。现在年轻人的艺术没有那么沉重,没有过去那样宏大的历史负重和历史叙事。他们的作品,更多跟自己的经验、生存产生关系,或者跟技术的关系更紧密,这是我从社会层面对当下青年艺术的理解。从艺术本体来说,他们作品更鲜活、更具有实验性、更有活力,这是我喜欢的地方。而且每个国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的艺术家很平静,很多作品包含着禅意,这可能跟日本现代化的社会进程、跟历史有很大的关系。韩国作品比较高科技,流行、波普这些元素比较常见。中国的作品更多样,比如说浸入式的作品,观众在空间里与作品互动,通过身体跟作品重新建立关联、建立交流,比如郑达的作品。也有传统意义上观念艺术的方式,比如张雪瑞的作品,强调了物体在结构和建构中的另一种美学,在她作品里,能看到美的东西,然后她重新挖了一个洞,从外面重新建构一个更美的,让二者并存,通过艺术家改变这个物质,让其重新并出对比。我觉得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这次展览我和俞可老师联合策展,我们根据展览的结构、基调,共同选择参展作品。我们尽量避免特别“时髦”的艺术家,所以这次的参展作品对观众来说有一些陌生感。我们尽量鼓励那些具有实验性的、具有创新性的、具有在我们经验之外的年轻人创作的作品。

3王恩来捆扎带与拳击手套玻璃板、橡胶球综合材料240cm×125cm×120cm2017

所以在这个展览里面,观众可以看到我们在选择上的一种方法,或者一种判断。比如有的作品讨论的是日常生活的经验,有的讨论身体和技术的关系,有的讨论整体的过程,或者结构的关系,有的讨论生命,有的讨论空间。

比如韩国艺术家李贤永的作品跟消费文化有关,讨论多媒体、波普、流行、消费、快乐的关系。再比如王拓的作品,和伦勃朗、哈尔斯的作品产生关联,让画面中被观看的模特诉说,这就不只建立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此时此刻,而有一种历史的参照。我们不能把年轻人都理解成跟历史没有关系。

我们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更多用辐射状的思路去考虑这个展览。所以你会看到,这个展览有趣,作品类型比较多,而且差异性很大。所以,这才使得展览丰富多彩。一场展览,不能只选择一种类型,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都要在展览中体现出来。

展览的主题——亚洲青年视觉,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在差异性中,才有对整体性的抵抗。有差异性,才能有新的东西,才能谈创新、谈实验。如果没有差异性,我们就不能谈抵抗,不能谈创新。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所有作品的意义也都建立在差异性上。在这场展览中,差异性反映了性格,反映了独立的思考,反映了独立、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念。

王恩来

我习惯用生活中的现成品进行创作。我希望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物品中寻找突破口,不同的材料在我作品中相遇的时候,产生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协同的,也可能是矛盾的,或者是对抗的。

4Lek Kiatsirikajorn(泰国)内部恢复摄影81cm×54cm

5Lek Kiatsirikajorn(泰国)内部恢复摄影81cm×54cm

这次的参展作品《玻璃板,橡胶球,捆扎带与拳击手套》,就是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重组创作的。橡胶球是软的,有弹性的。我用玻璃去挤压它,给它施加力量的时候,它就具有了反作用力,这种对抗性支撑起结构的稳定。拳击手套缓慢推进,作品越来越歪,玻璃越来越斜,但实际上它仍然是稳定的。拳击手套突然缺位的时候,在晃动中,玻璃和橡胶球又返回稳定的状态。这其中所形成的力量关系和危险感,是我要传达的信息。

我的作品里,没有具体的文学式的表述。还有很多艺术家习惯于使用现成品的文化符号。我更从材料的物理属性出发,去建构不同材料间一种合情合理却又出人意料的关系。所以我的很多作品的名字,就是材料本身。

这是我目前的创作方向。我做了很多作品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一直以来的趣味和思考,发现是有脉络和线索的。在视觉上,我不太注重作品好不好看、美不美观。我希望作品的内在结构、逻辑关系首先要成立,内核比较结实,视觉是自然形成的。仅仅满足视觉愉悦我觉得不是重要的,作品的力量需要在视觉观看之后的思考中形成。

6沈凌昊“时间的影子”系列——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综合媒介装置尺寸可变2018(观众在感光面板前摆出动作,30秒后闪光灯曝光,观众们的影子就会暂时保留于观光面板上)

沈凌昊

我在欧洲旅行时看了一个关于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的纪录片。一支国际考古队深入到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内部寻找未被发掘的远古壁画。考古队员们戴着的探照灯在洞穴里时隐时现,光的轨迹在壁画之间聚集又消散,有一种时间消逝的感觉,这很打动我。

我觉得感光材料的“留光现象”(感光物的延迟光影现象),在视觉和观念性上呈现了时间发生和消逝的过程。图像在黑暗中出现的同时又消失,就如同记忆生成又慢慢遗忘的过程。

这次的参展作品,我使空间本身以及观众的身体感知作为呈现记忆变化的主题。这和我自己的生活轨迹也有关,近几年频繁往来于上海与美国,时常让我有一种记忆的“错位感”。不同情景和文化带来的反差,让我感觉记忆有时候就像梦一样,越试着接近,就越快会遗忘。

我将感光涂料覆盖于空间的墙体之上,当闪光灯亮起,观众可以将身体贴近墙面,并将自己的影子短暂保留在墙体之上,不同形态的人影就如同个体在时间中的分身,变化又瞬间即逝。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