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8-10-24廖颖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6期
关键词:逃离译者主体性

廖颖

摘 要:随着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在展现原文中蕴含的文化特色和隐藏意义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以李文俊汉译的《逃离》为例,从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来分析贯穿整个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观;译者主体性;《逃离》

1.引言

《逃离》是加拿大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构思精巧,通过特意淡化故事情节、灵活运用叙述方式、精心营造故事悬念等叙事策略,为读者展现了加拿大女性在社会中的生活状态。李文俊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真正的译者必须要有手段,把散见各处、或埋伏较深的脉络、微血管、各种神经一一理清,把握好它们的来龙去脉,才能还原出一幅完美的原图。由此可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至关重要。

2.译者主体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必须要充分理解原作,把握原作中所蕴涵的文化特色和隐藏含义,再结合其翻译目的、策略和目的语的语言特色等因素,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再现原作。

3.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

阐释学是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现代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乔治·斯坦纳等。斯坦纳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将阐释学的思想运用于翻译研究中,形成了系统的阐释学翻译理论。1975年,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出版后,引起了学界强烈的反响,此书被誉为一部有关语言和翻译理论的里程碑式著作。斯坦纳从阐释学角度将翻译过程分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原文中去,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而在理解和表达原文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到其中,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会丧失译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由此可见,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实际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且合理的方法来分析译者的主体性。

4.《逃离》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4.1 信赖

阐释的第一步在于信赖,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作是有意义的、内容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值得传递的,在被译成目的语之后会对目的语读者和社会产生影响。当译者信赖原作的意义和价值时,他就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展开翻译。《逃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的代表作,该作品被评价为既精妙又准确,几近完美,它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其文学价值极高。在拜读门罗的作品后,李文俊被门罗细腻的笔触和丰满的叙事所折服,决定将这部短篇小说译入中国。由此可见,译者对原作高度认可,认识到了该作品的价值所在,信赖由此而建立起来。

4.2 侵入

在给与原作充分的信任之后,翻译进入第二步,即侵入原文获得理解。由于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历史性,都处于特定的传统和文化之中,因此有其特定的视域和偏见。每一种理解行为都是对原文的入侵,具体地说,是对作者的意图和视域的入侵。由于语言、文化、思维、经历等方面的差异,译者不可能把原作中的内涵完全的阐释出来,但是可以把他所认为的目的语读者所需要的意义占领并带到译作中。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对原作进行暴力入侵和掠夺,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創造性的向目的语读者呈现译作。

例1

原文:His friendliness, compelling at first, could suddenly turn sour.

译文:他上一分钟跟你还显得挺友好的——那原本也是装出来的——下一分钟说翻脸就翻脸。

这句是对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克拉克的描写,克拉克是个脾气火爆、小肚鸡肠的人,这句话将他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compelling本意是“强迫的”,译者将其译为“装出来的”,化被动为主动更能表现出克拉克本人的性格。译者将“suddenly turn sour”译为“下一分钟说翻脸就翻脸”,一方面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另一方面又增添了小说人物性格的张力。

4.3 吸收

翻译的第三步是吸收,即吸收原文付诸表达。对原文的吸收包括对意义和形式两方面的吸收,译者主体性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的发挥。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实践经历、翻译目的等差别的译者,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展现原文内涵、传递原文主旨,同时尽力保存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例2

原文:He was a poet.

译文:先生呢,则是一位诗人。

例3

原文:He cant. She could.

译文:他是不可能了,可是还有那个女的呢。

在译文中,译者在一些句子后面加上了中文常见的语气词,可见在理解原文时,译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理解以增添的形式呈现在译文中。这些语气词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译文语言更加生动。

4.4 补偿

斯坦纳翻译理论的最后一步是补偿。之前的入侵和掠夺,打破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领略不到原文真正的特色和风格。因此,补偿是必须的,只有将原作中失去的东西给与充分的补偿,翻译过程才算完整。补偿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同的译者所采取的补偿方式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加注和文内补偿等手段。

例5

原文:Shes not a lame duck, dont worry. She is just a person in a bad situation, the way it happens.

译文:她又不是只跛鸭①,放心好了。她只不过是正好遇到了些困难,人总免不了会这样的。

① lame duck,典出《伊索寓言》,用以指称处于困境中而无法自理的人或事。

这句话中译者将“lame duck”译成“跛鸭”,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从字面意思看“跛鸭”是无法完全领略其表达的意义的。因此,在这里译者采用加注的补偿方式,说明典故出处并解释其蕴藏的内涵,让中文读者了解了西方的文化。

5.结语

自“文化转向”口号提出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翻译理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在作品选择、译前准备、语言转换到译后处理等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发挥这其主观能动性。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实际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且合理的方法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础,对《逃离》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分析,希望以上评析,能为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2]艾丽丝·门罗.李文俊译. 逃离.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1-48.

[3]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42.

唐 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6):70.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国翻译,2003(1):22.

猜你喜欢

逃离译者主体性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逃离”新三板:羊群效应还是理性抉择?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爱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山羊“弗洛拉”寓意解读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高房价逼韩国人“逃离”首尔
中国商人正在“逃离”迪拜(海外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