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眠春又翠 最忆兰花香
——桐城小花茶挖掘开发纪实

2018-10-24王更生桐城市农业委员会

安徽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桐城市名茶茶厂

◎文/王更生(桐城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农业部首批“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正式落户桐城,桐城小花已经从“深闺”走出大山,从“贡品”走向产品,成为大众喜爱的品牌。该项目安徽省只有桐城、祁门、金寨三县(市)获批,享受连续3年、每年千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

据资料记载,1978年桐城全域茶园面积7300亩,茶叶产量88吨,产值17.7万元。截至2017年底,桐城市茶园面积55000亩,茶叶产量470吨,一产产值2.16亿元,比1978年面积增加7.5倍、产量增加5.3倍。

一、工艺挖掘,灵韵兰香

桐城小花茶作为历史名茶,一直因产量少而难以进入市场。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大发展,茶由奢侈品成为必需品,桐城小花茶有了开发的价值和空间。

1982年,安徽省开展地方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桐城小花茶群体种列入其中。桐城市组织力量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桐城小花茶——龙眠中叶群体种”的调查。通过对物候期、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等进行观察,完成了各项资料的采集,形成了调查报告。通过查阅县志等资料、召开座谈会,查证了桐城小花茶的来历。通过茶季帮助茶农炒茶、跟班作业,多点测试,挖掘整理出传统手工桐城小花制作工艺。当年,桐城小花在安庆地区10个调查点样品评比会上质冠群芳,专家评审香气结论是“清高、鲜爽持久,带兰花香”。

二、改革创新,蓄势待发

1985年春天,山区人民盼望的机械化炒茶的机会来临了。桐城市科委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桐城小花机制改革”“七五”攻关项目,具体由市农业局实施。当时,机械化制作名优绿茶在安徽省内尚属首次,设备由浙江、安徽多家引进,靠2台柴油机发电提供动力,设备性能尚不稳定。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结合手工制茶经验,制定了全程机械化制作桐城小花的工艺流程,并在制茶实践中不断修正,机制比手工工效提高10倍,成本降低60%,解放了山区紧缺的劳动力,项目实施取得了初步成功。第二年项目又在小关、板桥、中义三村建厂示范应用,顺利通过了省科委的验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撰写的项目报告《桐城小花茶机制工艺初探》得到茶界泰斗、安徽农学院陈椽教授认可,并在《茶业通报》上发表。

项目的成功推动了桐城茶产业的发展,但设备工艺只适合村级办厂。由于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如何选择小型设备走进茶农家庭,成为思考和关注的焦点。1993年,桐城引进了浙江衢州微型茶机厂开发的3套小型名优茶机,进行小花茶工艺的试验并获得成功,该项成果获桐城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由于建茶厂投资少、见效快,家庭茶厂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不到两年时间,桐城机械制茶实现全覆盖。

开发新名茶,再创品质制高点。1998年,桐城拿出了创制新名茶的方案,与名茶公司进驻黄草尖采制茶样,通过反复试制,成功创制出“龙眠春翠”新名茶,1999年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同年12月“桐城小花茶”被王镇恒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茶志》收录,被载入史志典藉。2000年,研制的“龙眠绿芽”,在杭州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斩获金奖,500克售价最高达到3800元,刷新了桐城茶叶价格记录,为茶农增产增效,带来新的愿景,再次彰显了桐城茶品质与品牌的魅力,为桐城小花的大开发拉响了前奏曲。

三、政府发力,同唱茶歌

2001年注定是桐城茶叶不平凡、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年。时任市长董宏业到中义乡检查工作,发现茶叶大户张先友繁殖的无性良种茶苗长势良好,当日下午就召集山区乡镇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中义乡召开现场会,确定把茶叶作为山区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这次在中义召开的“中义会议”,被誉为桐城茶叶发展史上的分水岭,会议使全市上下形成了“没有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就没有桐城全面小康”的共识,并从理论上、组织上、资金上解决了制约桐城茶叶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启了桐城茶产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新征程。

随后,桐城市成立高规格的桐城小花开发工程指挥部,市委书记兼任政委,市长兼任指挥长,分管副市长任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成立桐城市小花茶开发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茶叶办”),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

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做大做强山区茶叶经济的意见》,提出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八字方针,作为做大做强茶叶经济的重大举措,决定将茶叶产业管理职能从市科技局重新划归市农委,将山区茶叶生产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招商引资结合,每年从农业开发资金和科技开发资金中划拨三分之一用于扶持茶叶生产,市科技局名下的市名茶开发公司全面改制,茶叶技术干部被安排到茶叶办和山区农技站,茶叶办核编4人。明确“十五”期间,全市发展无性良种茶园5000亩,实现亩均产值2000元;同步改造低产茶园,实现亩产值1500元;实现干茶总量300吨,力争山区人均一亩茶,并实现人均增加纯收入300元的奋斗目标。由此拉开了桐城山区茶叶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

桐城市茶叶办先后制定了《全市“十一五”茶业发展规划》和《全市茶叶发展奖补助考评办法》,组建桐城市小花茶开发公司,成立桐城茶业协会,与桐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作开办茶厂厂长、种茶大户共53人参加的茶叶专业中专班,为桐城茶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全市积极围绕“八字”方针,进行排兵布阵,狠抓落实。

扩量。通过对山区宜茶区域进行摸底,山区人口约为9万人,宜茶面积只有5万亩,所以对桐城市委提出的“茶下田”和“山区人均一亩茶”的要求,在落实时加上“茶下高山田”“宜茶区域人均一亩茶”。要实现宜茶区域人均一亩茶的目标,除去已有老茶园1.2万亩,还需要发展3.8万亩。为实现每年3000亩的扩量任务,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推进会,市委书记亲自督导指挥;秋季布置开垦任务,验收上一年发展面积,春季落实栽植。印发简报20余期,开通桐城小花茶网,茶园发展推进工作卓有成效。山区村开辟集体茶园,兴办集体茶厂,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以杨头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批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大户应声而起,快速壮大,带动山区茶产业迅猛发展。

提质。优化布局调整,淘汰丘陵茶园,茶园发展全部转移到山区。发展新茶园严把良种关,必须选用市茶叶办推荐的无性茶树良种,为了筛选良种,茶叶办职工自筹资金并联合大户,在四新村建立100亩无性良种茶苗试验和繁殖基地。引进浙江、安徽等地多品种比较试验,选定“龙井长叶”“舒茶早”“凫早二号”“山坡绿”等无性良种作为主推品种;再把选址关,控制山场坡度不超过25度,做到“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生态和谐。茶厂加工要求实现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制定了桐城小花定点茶厂认定办法,联合市技术监督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三批共25家“桐城小花”定点茶厂的认定授牌,作为全市榜样茶厂。

创牌。根据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整合茶叶品牌,主打桐城小花的意见。2006年主持编制了《桐城小花茶》标准,把龙眠春翠整合到桐城小花茶特一级、特二级,经省农委评审、省质量监督局批准为安徽省地方标准,成为桐城小花茶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强制标准,规范提升桐城小花茶的质量。通过举办多次桐城小花茶评比大赛,在实践中提高茶厂加工水平,推荐优胜者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茶叶博览会名茶评比,不断提升桐城小花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

增效。通过开发夏秋名优茶和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业附加值;开展茶叶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茶农技能。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培育茶叶科技示范户和弘扬小花茶文化等多种途径,提升小花茶的综合影响力。到“十二五”末,提前实现了山区宜茶区域人均一亩茶和相应预期目标任务。

2006年后,桐城市茶叶的行政推动渐渐落下惟幕,但桐城小花开发的溢出效应仍方兴未艾,尝到甜头的山区人民发展茶叶热情不减,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四、科技兴茶,小花芬芳

为实现桐城小花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强化科技对茶产业的支撑。2010年,安徽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批准成立桐城茶叶综合试验站。根据试验站的职能,桐城市围绕茶产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先后开展了桐城小花后续茶青试制乌龙茶——铁观音的试验研究;大别山兰花茶机械连续化、标准化、清洁化设备选型与工艺研究;大别山野生茶树保护与兰花香型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高山茶园机械化采摘试验示范;茶园有机肥料的筛选与试用效果研究;民营茶叶研究所与茶叶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实践等项目。这些前瞻性的项目试验研究,为全市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和技术储备,具备条件的项目已经得到推广应用。

抢滩登陆,抢抓小花展现机会。2009年3月,农业部“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会议在潜山县召开,桐城市被增补为协作县(市),获得了参加大别山茶区协作交流合作的机会。同年5月,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在京举办2009北京徽茶品鉴会,争取桐城小花列选国礼徽茶,得到大力支持,与以黄山毛峰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徽茶同台推介,进入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品鉴。2009—2010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推荐评审全国重点产茶县(市)。桐城市积极申报,提供翔实数据,加上全市发展无性良种茶园面积占比达70%,在全国领先,后增补桐城市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市),并获颁证书。

弘扬桐城小花茶文化,挖掘文化魅力因素。2009年,组织市文联的部分作家,历时三载,编著了徽茶文化丛书之一《龙眠灵韵 桐城小花》,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桐城小花茶历史文化的书籍,从桐城文化的基本特征层面,对茶文化作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梳理,该书的出版发行进一步扩大了“桐城小花”品牌效应。

举办茶叶赛事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2011年霍山、舒城和岳西联合举办了大别山区名优茶传统手工茶炒制大赛,反响强烈。2012年,桐城市申请加入并组队参赛,2014年,桐城市成功举办第四届赛事。2016年首届吕亭采茶节和2018年第二届桐城小花采茶节成功举办。活动吸引了各类媒体聚焦报道,推广了桐城小花茶旅游、茶文化、茶技艺及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桐城小花品牌发展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桐城小花茶先后荣获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中茶杯”一等奖、安徽十大品牌名茶、安徽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名茶等荣誉。桐城小花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获批准,已成为桐城市茶农的共享品牌,为桐城小花茶在行业内赢得一席之地。

四十年来,桐城小花从传统工艺挖掘到机制工艺改革,从大开发到后续稳步发展,茶产业已成为山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桐城小花实现了脱胎换骨、华丽转身,成为国礼徽茶,成为承载桐城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猜你喜欢

桐城市名茶茶厂
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起了“金扁担”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桐城市发展优质米品牌现状及对策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桐城茶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设思路
北京春茶节安徽名茶推介会暨中信太平观止杯斗茶大赛评审工作总结
话题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