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外语教育:思维、空间和具身认知

2018-10-23王延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外语学习者互联网+

王延香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互联网+”将引导和催化一种融合,产生新的业态。正如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所述:“互联网+”就是各行各业和互联网一起发生的一场化学反应。其实,互联网早已从经济领域步入外语教育领域,向公众和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就与外语学习结合在一起,但是这是一种“结合”并非“融合”,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外语学习者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成为“互联网+语言学习”的实践者。融合产生的是裂变,“互联网+”将成为外语教育的新动力。

一、语言和思维的力量:关联性

一切知识在外部知觉中都有其根源,言语表象所起的作用将内部思维过程变成了知觉[2]。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也提出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3]精神世界的研究和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均说明: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身势语)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言语需要借助思维的通道表现,而思维则通过言语的输入输出得到强化。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可以强化人的思维。思维和语言都是在环境浸染中并与其互动耦合而表现出独特的风貌的,人类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表现出特别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大数据(Big Data)、慕课(Mooc)、TED 会议(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等新的概念赋予了人们时代感,丰富了“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孕育了新的互联基因,必将深刻地改变地球人的生存及生活面貌,快速地刷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当下的“互联网+”思维已经逐步建构。比如:大数据的发展引发更深层次的信息化,信息化催动了慕课的诞生和发展,而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全面地整合,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三大概念(大数据、慕课、外语)似乎又有了富有内涵的逻辑关系。[4]“互联网+外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慕课层面,尽管慕课,如三大国际慕课机构Coursera、Udacity、edX,把外语教育的视域拓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空,人们的认知边界依然处于不断被打破和形成的动态之中。地道的国际资源成为免费共享的面包,满足了外语学习者求新求异和具身认知的欲求,而本土的实践和探索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蓬勃进行,外语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慕课等已经在互联网空间蔚然成风。不仅如此,更多的基于局域网或某一特定范畴的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也显示其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语言学习的校本社区,进而发展成为独特的外语学习生态系统。广大学习者得到了前网络时代无法比拟的大量的优质资源,同时也获得了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关照。

“互联网+”思维在社会经济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共识。外语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必将经受“互联网+”思维的洗礼而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思维的改变就是一场自我意识的革命,“互联网+”思维赋予了外语学习者一个时代的天然的挑战和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机遇,学习者的生活若是无法“+”入互联网,必将变得无聊和孤寂,最终被互联网大潮推到时代的边缘。

二、空间互联:互动与整合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生命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大部分内容),并不是各种事实与场景,而是人们头脑中永不停息地呼啸着的思想的风暴。Levinson(2008)认为人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语言的影响,在某一特定语言的浸染和体验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5]情境(situation)是真实世界中物体的互动。[2]现实世界的“情境”带给人们真实、具体、可知可感的体验。而外语学习者的情境在于他们对外语的认知至小是从课堂开始的,语言形象和中国的方块字是不同的,是字母作为构件形成的。学习中积累的音、形、意、用的认知都是在母语的人文背景中习得的,先天缺乏二语文化参与,是在游离于归属文化状态下进行的。世界上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酝酿、诞生和发展都是独特的文化滋养的结果,语言的符号表现也就必然携带文化基因,对符号的解码也势必时时处处以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语教学缺乏天然的文化浸染而陷入费时低效的尴尬。如果把情境看成外语学习者的情境空间,那么此空间中所缺少的文化维度的构建在当下具备了它的条件。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一场时代变革,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就像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一样,不计其数的人们在网络空间谋求生存和发展,学会在互联网的陪伴下生活、工作和学习。互联网的变革力量是无法回避的,因为它就是一张网,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万物互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变化。而外语学习者也迎来了一个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黄金时代。慕课(MOOC)的出现成为外语学习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大规模网络公开课让学习者足不出户便能获得来自外语文化世界的独特的视听体验,而独具匠心的课程的建构体系则将学习者融入其中。外语学习的范畴在世界互联的时代也需重新审视,慕课提供了大量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英文公开课,门类齐全,异常活跃。在国际慕课平台“课时代(Coursera)”上拥有来自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诸多大学开设的课程,涵盖了艺术、生命科学、商业和管理、教育学、音乐和电影、社会科学等众多门类。因此,所谓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主流地位正经历英语多样性的变革,而外语文化的范畴则实现了空间上的无限拓展。浩瀚的网络空间已经开启,静候外语学习者移身其中。

心理空间始终伴随着人的存在,其本身也是多层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和对人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阐释了人的心理空间多层架构,即心理生活的空间概念或心理地形学的概念,而意识在空间上是最靠近外部世界的系统。[6]而且,在人类的心理空间还存在赋予人具身体验的“心景”。该词近年多见于宗教、哲学、文学和音乐等领域,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源于19世纪英国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模仿风景(landscape)而首创的内景(inscape)概念。比如在自然文学中,心景是自然在人的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共鸣,是人的内心与外在自然界相触时的心灵反应。[7]综上可见,心理空间是与人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外语学习者的多重空间在“互联网+”时代正经历着快速的变革和重构,而伴随人类出现即存在的心理空间结构在深度和广度拓展,成为联通情境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中枢,成为空间心理调节的基础。情境空间中的具身体验在互联网空间和心理空间中得以扩展和延伸,而互联网空间则拓展了人们的情境空间思维,丰富了心理空间的地理面貌。空间互联、互动、耦合,“互联网+”效应最终将催化空间整合。外语学习者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登上“互联网+”时代快车,重新审视和规划自身的语言学习,把情境、互联网和心理真正融通起来。只有这样,外语学习才能超越课程学习层面而成为一种人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

三、具身认知:多元文化体验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身体是开展具身认知的前提,社会实践是实现具身认知的途径,对象化是具身认知的来源,特异化是具身认知的特性,而抽象化是认知的本质。[8]这一思想显示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人类认识产生的路径和条件。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9]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阐述:一个人的身体本身,首先是他的外表,是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皆可由此产生的地方。自我首先是身体的自我,它不仅是一个表面的实体,而且它本身还是一种投射,代表心理结构的外观。[6]可见,人类认知的发展是基于身体、大脑和环境的,是三者耦合作用的结果。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生活的新疆域,使得人类的具身体验扩展到了浩瀚的网络空间。本土文化的感知觉体验及长期形成的认知风格在互联时代面临新的适应问题。对本土文化的固守是民族精神的最重要方面,而对互联网空间的多元文化适应则是时代精神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传统的外语学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今日的互联生活,需要改变。“互联网+”是时代发展孕育的新概念,必将产生一种新的时代意识,催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外语学习的新动力就在于必须首先在内心形成这样一种互联网文化意识,即移身互联空间才能获得具身体验,才能真正做到文化适应。与目的语言语社区的社会及心理距离会成为二语习得的障碍。Schumann(1978)列举了融合模式、文化一致、态度和期待居留时间等八个社会群体性因素,同时阐明了个体层面的四个情感因素:语言冲击、文化冲击、动机和自我渗透。[10]可见,无论社会群体层面还是个体层面,文化不一致是阻隔不同世界和谐交流的屏障,而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人因为生活在不同言语社区形成了不同的具身体验、认知习惯和社会心理。

“互联网+”是一个“前缀”,和外语学习结合便产生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席卷全球的慕课风潮,使得中国这样经济发展强劲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接触到世界顶级大学提供的课程,获得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学习及文化体验。慕课通过引入一套新的设计改变了教育景观。在2010年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所进行的开放远程学习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开放远程学习学生……一般期望获得专业的学习、挑战、咨询和支持。[11]基于学生需求的人性化设计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外语学习者接触多元文化的前沿,而多元文化的认知进而丰富个体语言学习的具体体验。和异域文化的不同面孔交流,聆听不同文明的智慧,欣赏不同世界的色彩,自信地说出内心的声音,写下一串串承载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对于“互联网+”空间的别样体验必将丰富外语学习者的具身体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融合性或结果性动机,从而形成新的可持续认知动力。

四、结语

“互联网+”不仅在现实层面悄然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而且更为剧烈的是人们大脑中“互联网+”的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新概念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在满足人们对新事物认识的概念需求,而新概念的形成又进一步拓展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互联网+”这一新概念就是在物物互联、人物互联时代应运而生的,而它的出现又在引导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方式和个体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是一个极具粘着力的符号,因为与之结合便产生了新的概念。它又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吸附力量,为之吸引学习者便迎来新的视域,不断拓展其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外语学习需要发自内心的原动力和持之以恒的维系力,也需要不断发现新的动力,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就获得了外语学习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猜你喜欢

外语学习者互联网+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