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媒体“G20杭州峰会”报道对比研究

2018-10-23苏玥徐娣梁晨黄诗怡许涵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峰会受众国家

苏玥 徐娣 梁晨 黄诗怡 许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一、引言

自从杭州成功获得2016年G20峰会举办权,中国便成为世界各媒体的聚焦点。主办G20杭州峰会是中国自2008年主办奥运会以来最有利于中国形象宣传的时机,那么中国媒体会从哪些方面来宣传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相关研究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分析G20杭州峰会,但与“国家形象”这一主题联系较小。因此本文将对中美媒体G20杭州峰会相关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中美媒体对G20报道的主题和侧重点,比较中美两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有何异同,并分析美国媒体如何运用话语策略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提供建议。

二、中美媒体报道主题对比研究

中美媒体报道主题对比研究G20杭州峰会举办时间是2016年9月4日至9月5日,但考虑到前期会议筹备过程及会议后期反响等因素,本研究收集的语料时间范围是2016年8月3日至2016年9月28日。通过在China Daily官网和Lexisnexis数据库对相关报道进行搜索并筛选,最后选定China Daily的报道187篇,共计90,903字,美国媒体报道62篇共计45,037字。

在187篇中国媒体报道中,政治类报道共51篇,占比约27%;经济类报道共106篇,占比约57%;社会生活类报道共10篇,占比约5%。在62篇美国媒体报道中,政治类报道共30篇,占比约48%;经济类报道共30篇,占比约48%;社会生活类报道共10篇,占比约5%。以上数据表明,中方媒体对于G20杭州峰会的报道侧重点在经济方面,美国媒体对于G20杭州峰会的报道侧重点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中国媒体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注度高于美方。

中国主办G20峰会对中国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息息相关,因此,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与他国共创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经济体系是中国G20的核心议题。另一方面,2016年杭州峰会是中国这一年国际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主场外交,同时也是向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最佳时机。因此,中国媒体把关注点放在了不断创新与升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上以及与他国经济合作上。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对国家形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繁荣安康的社会以及物质、精神充实的市民生活有利于对外塑造一个安定昌盛的国家形象,因此社会生活也是中国媒体报道的另一大主题。

相比中国,美国媒体对2016年杭州G20峰会的关注度并不高。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很多国际大事上有着极大的国际话语权;加之,美国只是此次峰会的20个成员国之一,所以美国媒体对G20的关注度并不高,美国媒体并没有把G20看做是宣传美国国家形象的大好机会。但是,以政治议题,尤其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切入,向其受众刻画一个“不民主”的国家,这确实是一个“妖魔化”中国的好机会,所以美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偏重于政治,尤其是表现中国“不民主”政治。尽管G20峰会期间并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重点”,但基于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这一本质,理所当然地,经济类主题的美国报道是占比最多的。

三、中美媒体关注对象对比

中国媒体基于进一步对外发展经济及宣传国家形象的需要,其关注对象始终是中国自身。具体来说,主要有中国与他国的国际合作、中国创新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国的G20议题等。中国自2001年入世以来一直致力于市场经济改革,截止到目前,已有许多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的地位。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强调外国积极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可以让受众对中国市场经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吸引更多国家与中国合作,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报道还指出富有“中国智慧”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中国G20提议对世界经济的增长有突破性的贡献。这些都有利于对外展示中国“强而不霸”、“勇担责任”的大国风范。

与中国媒体相比,美国媒体的报道对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美国的关注对象上主要有三大类:美国本土、中国和其他与会成员国或组织。关于其他与会成员国或组织报道占美国媒体报道总量最多,也是以转载形势刊登,内容和中国关联不大,主要是简单说明与会国或组织的G20提议或是其G20行程。在对美国本土的报道中,美国媒体主要报道了奥巴马G20会前外事活动,其重点是土耳其叛乱问题及朝鲜导弹问题。这些话题虽然与G20关联不大,但都是美国读者的关注热点。由于美国民众对自己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自信,所以普通民众更希望本国媒体多关注与自己国家密切相关的话题。美国媒体基于这样的市场自然会倾向报道国内的热点话题,而不是聚焦与美国“关系不大”的G20峰会。

美国媒体对中主要报道议题有:中国G20提议、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中国G20峰会筹备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原创报道仅占总量的22%,51%转载自中国官方,其余27%则转载自第三方媒体。对中态度上,表面上贬褒相平,但实际上对中有积极影响的报道全部是转载自中国官方;其原创报道和转载第三方媒体的报道对中国不利的比重超过80%,约20%对中国无影响。研究表明,在全球新闻流动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报道量非常有限并且过于简单,而且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报道大多是消极的。即便是积极的新闻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新闻流量,也会影响民众对各国的认识,进而导致模式化的国家形象[1]

四、美国媒体在中国国际形象塑造中采用的话语策略

通过分析样本中美国媒体转载的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揭示美国媒体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使用的话语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媒体对此类负面报道采用的应对方法。

(一)人称指代分析

在涉及中国人权和民族问题时,美国媒体多以采访形式进行报道,且受访者的指称大多为”he”、”she”或姓氏指代(例如“a Hangzhou resident surnamed Sun“)这样的不明人称指代。以为States News Service一篇名《警察G20会前关闭穆斯林餐厅》(Police In Hangzhou Shutter Restaurants Run By Chinese Muslims Ahead Of G20 Summit,2016/08/23) 的报道为例,“she said”出现的频率高达12次。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大篇幅采用不明人称指代意在模糊受访者身份。若此新闻被指虚假或造谣时,媒体可以第一时间推脱责任。此外,这种一人多指代的手法,在叙述负面性话语时,会给读者以多人叙事的错觉,可以加深读者对该负面性话语的认同度。

(二)消极词汇的使用

美国媒体转载有关中国负面的报道使用了各式各样的消极词汇,而这些消极词汇都基于一部分的事实,但对其进行了扭曲夸大以到达扭曲中国国家形象的目的。而这类报道主要从中国G20峰会的安保工作和中国钢铁问题入手。

历来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都是重中之重。各国在重要国际会议及大型国际活动期间,都会制定专门安保策略、提高警戒级别、限制车辆流量、严查入境及内部人员、加强安全检查等。在States News Service转载的《中国维吾尔族G20会前受到审查》(China's Uyghurs Face Added Scrutiny Ahead Of G20 Summit In Hangzhou) 中,美国媒体用 “harassment”、“violence”、“scrunity”此类具有强烈消极意味的词描述中国正常的巡防活动和安检工作。这类消极词汇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由于G20杭州峰会召开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社会现象,并向受众暗示中国是个“不民主”国家。

钢铁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全球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关变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而美国媒体在有关世界钢铁的报道中,却将这一问题归咎于中国。美国国会小组给奥巴马的信中,就写道“We(指美国国会小组)understand that you(指奥巴马)are closely monitoring the glut of Chinese steel that is flooding the global marketplace and are seeking to hold China accountable for its illegal actions.”文章直指中国钢铁正“flooding”全球市场,并将中国为解决钢铁问题所做的努力描叙成“illegal actions”。美国媒体将中国钢铁问题描述成西方国家的主要‘威胁’之一,却没有认识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经济地位会使它在国际市场进行投资或倾销产品时影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2]。一再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提及和指责,不仅可以加深国外读者对“中国威胁论”的刻板印象,也可以在以绿色经济为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刻画出中国与时代背道而驰、不负责任、忽视环保的国家形象。

(三)关于美国媒体转载的负面报道中国媒体应对策略分析

从表一可以发现,美国媒体在选取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转载时,以 “人权问题”(human rights)为主要关注点,从中国安保问题(securiy)下手,通过对一些事件的歪曲夸大,为国外受众塑造出无视人权的中国国家形象。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受众与其他国家受众不一样的是,特别关心美国国内新闻,对其他国家和地方发生新闻并不特别在意[3]。但是美国媒体却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人权和钢铁问题上,故意夸大中国人权问题,无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味强调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对中国正对钢铁行业改革及取得的成效视而不见。这些都加深了国外读者对中国的偏见。

在本文研究的187篇中国媒体报道中,仅有4篇报道是削弱美国媒体所转载的负面报道产生的影响,在这4篇报道中,只有一篇报道涉及良好的警民关系。面对美国媒体指责中国钢铁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言论,中国媒体也没有进行回应。说明中国媒体缺乏社会内部对当下社会问题或矛盾的反思维度,长久以来,中国媒体忙于通过构建一个 “完美的形象系统”来应对、反对西方政府、媒体对中方的指责。[4]这种“完美”的呈现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得到重视,对于西方媒体发出的指责和质疑闭口不谈,也回避了相关问题。

五、对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建议

(一)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民主中国”形象

由于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和中西文化差异,西方媒体一直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甚至借中国人权和民族问题来抹黑中国民主国家形象。这两个问题一直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重要舆论工具,但中国媒体并没用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中国一直在国家治理中重视推进民主政治治理,并且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中国媒体目光仍集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却忽略了向世界展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与发展。政治与经济发展并抓或是在将经济发展结合民主进步相结合,都有助于削减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 “妖魔化”。

(二)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精准定位外国受众喜好

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多数学者认识到了中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但没有认识到宣传对象的不同特质对宣传效果的影响,只做到了知己而没有做到知彼。[5]这也是中国媒体常常忽略的问题。在面向海外受众的报道中,中国媒体应考虑到他国受众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兴趣点与价值观,将国内重大价值新闻与读者受众的地方性内容相结合;报道方法上也应采用符合外国受众的表达方式,避免“水土不服”。

(三)利用主场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国际地位的提升,还有西方媒体“中国威胁论”的深化,此时中国媒体应该将聚焦点放宽,在对外宣传国家形象时,除了关注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巨大贡献外,还应该关注民生民权,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事实去瓦解西方媒体关于 “中国威胁论”的不实报道,减轻西方媒体对中国的 “妖魔化”。

六、结语

综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G20峰会的成功举办加深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国外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所做出的成绩给与了肯定的同时,仍旧有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甚至有些报道故意歪曲中国形象,这是因为西方各国对我国的认识了解不足以及其固有的偏见。仅通过媒体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不够的,中国还需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脚踏实地,做好基本的事实,媒体发出的声音才能让人信服。

猜你喜欢

峰会受众国家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历届峰会回顾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