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朝西人贡狮与《狮子说》

2018-10-22邹振环

紫禁城 2018年10期
关键词:狮子

邹振环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历史文献学(明清文献)、明清以来西学东渐史

狮子是一种舶来动物,但进入中国后却成为中华文化中堪与龙凤并列的又一灵兽。

尽管西域地区的狮子很早就输入中国,但直至清初,中国学界虽不乏各种赞颂狮子的诗赋,但一直没有讨论这一动物的专门文献。

康熙朝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写的《狮子说》是第一本从动物知识的角度讨论狮子的文献,这一文献的诞生与康熙朝的贡狮活动有关,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东西方文明碰撞、文化交往的产物。

康熙朝葡萄牙使团的贡狮

一六六七年至一六七〇年,葡萄牙当局为解决广东沿海自由贸易的问题,策划了以葡萄牙贵族玛讷·撒尔达聂哈(Manuel Smdanha)为特使的葡萄牙使团出使北京,但结果却令人沮丧。然而他们并不甘心,曾经出任玛讷·撒尔达聂哈使团秘书的本多·白垒拉(Bento Pereyra)从一六七二年起又开始积极筹划向康熙皇帝敬献礼物。一六七四年他致函葡萄牙驻印度总督,请求以狮子为礼物,以葡萄牙国王的名义献给康熙皇帝。于是,印葡总督命令东非莫桑比克城堡司令设法捕捉了公、母两只狮子,并经海路由东非运往果阿,不久公狮不幸死去,剩下的母狮被运至澳门,并在澳门等待了两年之久,才获得清廷批准入京。为了突出贡狮的重大意义,澳门当局伪造了葡萄牙国王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 一〇四〇年~一一〇九年)致康熙皇帝的国书,《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十四》)就记述道:「西洋国主阿丰素遣陪臣本多白垒拉进表贡狮子。表文曰:『谨奏请大清皇帝万安。前次所遣使臣玛讷撒尔达聂,叨蒙皇帝德意鸿恩,同去之员,具沾柔远之恩,闻之不胜欢忭,时时感激隆眷,仰瞻巍巍大清国宠光,因谕凡在东洋所属,永怀尊敬大清国之心,祝万寿无疆,俾诸国永远沾恩等日月之无穷,今特遣本多白勒拉赍献狮子。天主降生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三月十七日奏。』」一六七八年八月,白垒拉一行历经漫长的旅途,终于将这头母狮辗转运到了北京献给康熙皇帝。并在广东官府、朝廷大臣和南怀仁、利类思等耶稣会士的积极游说和帮助下,于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年)获得了开放香山至澳门陆路的贸易恩准,使之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

清人绘 万国来朝图轴绢本设色 纵二九九厘米 横二〇七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余省、张为邦合绘 兽谱图册之“狻猊”及对题绢本设色 纵四〇·一厘米 横四二·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孔雀绿釉加紫狮子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孔雀绿釉狮子通高二六·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栽绒黄地双狮戏球纹地毯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 茶青色地狮子纹织金锦(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 红色地团龙凤狮子花卉纹锦(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自明朝后期却贡狮子以来,康熙朝的贡狮是清朝来自异域的首次贡狮,因此朝野轰动。狮子入京过程中「所过州邑,日供三猪」,所过郡县留下了不少神奇的传说,如袁枚的《子不语》卷二十一「狮子击蛇」一节中称:此贡狮经过某邑,「狮子于路有病,与解员在馆驿暂驻。狮子蹲伏大树下,少顷,昂首四顾,金光射人,伸爪击树,树根中断,鲜血迸流,内有大蛇决折而毙。先是,驿中马多患病,往往致死,自此患除。厚待贡使。至京献于阙廷,象见之不跪,狮子震怒,长吼一声,象皆俯伏」。珍禽异兽的进贡和展示,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带有强烈的政治意义。这一望风披靡的兽中之王的到来,也是「世乐征瑞」和「无远不服」的政治气象之表现,康熙皇帝十分高兴,吩咐将狮子带巡宫内,用铁栅装好,置于神武门旁,并召掌院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侍读学士张英、内阁中书舍人高士奇、支六品俸杜讷等宫廷社群主体的贵族、群臣等前来观赏狮子,以便通过观赏这一异兽,建构起臣属对于政治权威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以成就自己的政治意象。陈廷敬等看了狮子后便奏道:「皇上加意至治,不贵异物,而圣德神威,能使远人慕化归诚,自古不可多觏。」陈梦雷、毛奇龄、宋字洲等纷纷赋诗赞美,如陈梦雷有《西洋贡狮子赋》,称其「奇形之突兀」,「雕隼九霄而羽折,鸡犬千里而声歇……壮夫为之胆栗,力士为之心眩。若夫铜首抵荡,铁额触薄,声吼天关,足撼地岳」。葡萄牙贡狮不仅有诗赞颂,也有画幅描摹,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称:「康熙十四年,西洋贡狮,馆阁前辈多有赋咏。相传不久即逸去,其行如风,巳刻绝锁,午刻即出嘉峪关,此齐东语也。圣祖南巡,由卫河回銮,尚以船载此狮,先外祖母曹太夫人,曾于度帆楼窗罅窥之,其身如黄犬,尾如虎而稍长,面圆如人,不似他兽之狭削。系船头将军柱上,缚一豕饲之,豕在岸犹号叫,近船即噤不出声。及置狮前,狮附首一嗅,已怖而死。临解缆时,忽一震吼声,如无数铜钲,陡然合击。外祖家厩马十余,隔垣闻之,皆战栗伏枥下,船去移时,尚不敢动。信其为百兽王矣!」葡萄牙所贡之狮据说后来死在北京,康熙皇帝还「厚葬」之。

利类思编纂的《狮子说》书影

《狮子说》的编纂及其所据的蓝本

与康熙朝贡狮密切相关的《狮子说》一书的编纂者利类思(Louis Buglio,或作P·Ludovicus Buglio,一六〇六年~一六八二年),字再可。一六〇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卡达尼亚省莫诺城。一六一二年进入初学院,十六岁加入天主教耶稣会,曾在罗马公学教授人文学和修辞学三年。一六三五年四月十三日启程来华,次年到达澳门,在大三巴教堂附近的圣保禄学院学习汉语。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利类思被派赴江南执行传教任务。至一六三九年,经其洗礼的信众约计七百人。同年,利类思奉教长之命到北京协助德国传教士汤若望(Adam Schall)修撰历法。明朝末年,他与安文思为张献忠所俘,并为之效力,一六四八年囚解北京,经汤若望的努力,于一六五一年获释。利类思著述甚多,有《超性学要》、《不得已辩》、《天学传概》等二十多种。大多属于基督教教理书,其中有两部动物学的著述,一是一六七九年刊刻的《进呈鹰论》,另一就是一六七八年刊刻于北京的《狮子说》。

亚里士多德塑像

阅读链接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三八四年~公元前三二二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被誉为是古希腊哲学家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其著述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生长于医学之家,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著《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等,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大约解剖了五十种不同动物,还从牧人、猎手、捕鸟者、药商和渔夫那里获得他需要的知识。

今所见《狮子说》刻本,全书一卷本,见载台北利氏学社二〇〇九年出版的钟鸣旦、杜鼎克、蒙曦编《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四册。利类思何以要费力编纂这本《狮子说》呢?他在该书正文开篇中说得很清楚: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秋葡萄牙进贡活狮来京,「从古中华罕见之兽,客多有问其像貌性情何如」。虽然他屡屡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有关狮子的提问,但来问者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尽答。于是决定根据西方学者的种种「名史纪录」编纂一本小书,「略述其概」,而主要参考文献为「格物穷理之师」「亚利」之「探究诸兽情理本论」。然而「亚利」是谁呢?北堂图书馆馆长惠泽霖神父(H. Verhaeren)和著名的中西交通史专家方豪都称《狮子说》依据的蓝本,系意大利博物学家亚特洛望地(Aldrovandi, 一五二二年~一六〇五年,今译阿德罗范迪)十三册的「生物学之百科全书」巨著Historia Animalium (或译《动物志》)。但惠泽霖和方豪尚未比对过亚特洛望地《动物志》中关于狮子的记述和《狮子说》中的具体内容,这仅是一种假设。「亚利」或「亚氏」很难说即「亚特洛望地」的略称,明末清初很多传教士汉文西书中的「亚利」和「格物穷理之师」,更多情况下是指「亚里士多德」,如艾儒略《职方外纪》译为「亚利斯多」;傅泛济和李之藻的《寰有诠》译为「亚利斯多特勒」;多明我会传教士赖蒙笃《形神实义》中则译为「亚利」或「亚利斯多」。

亚里士多德对狮子作过详细的观察,且有过很多论述,在《体相学》一篇指出狮子是凶猛动物的代表,其中有一段关于狮子外形的描述,与利类思的《狮子说》中「狮子形体」文字颇为相似。亚里士多德名著《动物志》(Historiae Animalium)一书中有多处论述「狮子」,如指出:「狮,与其他一切锯齿猛兽一样是肉食的。它吞噬食物,颇为贪狠,常整只动物囫囵咽下,不先撕碎;由于这种暴食而滞积,随后它就接着二三日间不再进食。狮饮水甚少。粪秽量少,每日一次或不定时,粪干而硬固如狗粪。狮从胃中发出的气息有剧臭,其尿也有强烈的气息,顺便提到,狮举足而遗溺,这也像狗。它嘘气在所持的食物上,食物便沾染着强烈的气息。」比较利类思《狮子说》中「狮子性情」的「食多则二三日不食,肥肉不食。狮剩余之肉,百兽不食,为有狮子气。……饮水少,出粪最臭、最少、最干硬,撒尿仰足如狗」两段文字颇为相似。《动物志》一书中还称「在狩猎中,它若暴露在旷野而为人所见时,从不表现惊恐的意态,也不奔跑,即便为大群的猎人所迫而退避时,它也一步一步,从容不迫得却行而去,还时时掉首回顾那些追逐它的猎人。可是,它一进入有所荫蔽的丛林,随即疾驰,迨穿过林区重入旷野,它又回复慢步的退却」。此段几乎是《狮子说》中「狮见打围者视之,不惧不逃,多众迫之,无奈而退,亦徐徐而行,每行三五步,一歇一回头。到树林处所,无人看见。始速行跑走,至于平原旷野,则逞其猛健,亦慢慢行」的译文了。

利类思曾经在「西际里亚」(Sicilia,今译西西里)、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地见过「三国之王」圈养的狮子。十五至十七世纪的意大利贵族有在城堡中饲养大动物的传统,如费拉拉公爵、卡拉布里亚公爵、佛罗伦萨的梅第奇和罗马的托斯卡纳大公爵等,狮子是当时那些国王贵族最喜欢的大型猫科类动物。同时利类思也广泛地参考过「古来格物穷理之士,探究诸兽情理」的著述和图像文献,十六世纪前欧洲几乎尚无具有近代自然史意义上的动植物专著,稍微可称系统的记述主要是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普林尼的《自然志》(Naturalis Historia),十六世纪中叶才有了百科全书式的动物学名著Historia animalium,该书即瑞士苏黎世医生、自然史学者格斯纳(Konrad Cessner,或作Conrad Gesner,一五一六年~一五六五年)于一五五一年至一五五八年间完成的四大本的巨著《动物志》。蒋硕《康熙朝葡萄牙贡狮与利类思的︿狮子说﹀》一文经过详细的比对,确定《狮子说》中有许多篇章,如「狮子性情」中关于老狮子的一段,「借狮箴儆」一节中有众多的格言和警句,系直接译自格斯纳《动物志》。而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是当时欧洲博物学家和传教士求学年代的基本读本,格斯纳和亚特洛望地的著述中有关狮子的知识有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而作为中世纪天主教教义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的论著,也不能不受到耶稣会士利类思的特别关注。因此,我们可以说,利类思的《狮子说》是首次将亚里士多德、格斯纳关于狮子的知识传入了清朝初期的中国。

作为「狮文化」百科全书的《狮子说》

《狮子说》分「序言」、「狮子形体」、「狮子性情」、「狮不忘恩」、「狮体治病」、「借狮箴儆」和「解惑」六大部分。序后有一幅狮子图。从狮子的自然属性谈起,讨论狮子的动物伦理问题,还涉及狮子的药用,以及西方文化中有关狮子的谚语,最后利类思还就狮子入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该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堪称一部有关狮文化的简明百科全书。关于狮子的形体描述,基本上是据实直书;关于「狮子性情」一节,则有不少拟人化的描写;而「狮不忘恩」一节则颇具传奇色彩:「狮与其相熟之人最好。史载有一仆,名晏多者。获重罪,逃于利未亚洲,免死。遁入深山,不觉误入狮洞,遇狮归洞,吓惊倒地。狮受刚茨伤足,痛疼之甚,见晏多倒地,近前摇尾,喜欢。提足示伤,欲其拔除。晏多昏骇无奈,以手轻拔其刚茨,狮即欣跃,待他如友。常授肉食,晏多每晒熟始食,如此者同狮穴居三年,后厌其处,遂出洞穴,被获。送官监禁,定其死刑。此狮亦遇被拿,及行刑时,晏多偕群囚,悉置众狮噬食,此狮一见晏多恩人,即到跟前摇尾,餂晏多之身,护守,防免别狮,群囚俱被他狮食讫,独晏多存活,众人骇异,问其缘故,晏多备诉来历,至闻于国王,即赦晏多,并与此狮同释,众人欢呼,指狮子之友。」这是一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狮子与安多罗克鲁斯》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罗马奴隶「晏多」不堪忍受虐待,逃往非洲,误入狮子洞。为「刚茨伤足」的狮子回巢后请求他拔掉爪上钢刺,晏多拔刺后与狮子相待「如友」,共住同食,「同狮穴居」三年后,晏多出洞被获,送回罗马,查明身份后,定为死罪,放入罗马斗兽场中让众狮噬食。碰巧其中有晏多救过的狮子,一见晏多如老友重逢,为其守护,防免其毙命于他狮之口。观众骇异,问明缘由后将狮子与晏多一同释放。中世纪,晏多与狮子的故事被天主教所吸纳,成为演绎天主教道德伦理的工具,中世纪圣徒传记《传世圣书》(Golden Legend)中罗马奴隶与狮子的故事摇身一变遂成为天主教圣人哲罗姆(Saint Jerome, 三四〇年~四二〇年)与狮子的故事。

一五一四年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书房中的圣哲罗姆铜版画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藏

阅读链接

《狮子说》中的“借狮箴儆”

◎ 曰“家内则狮,外战则狐”。意指一等人夸自能,见敌胆怯退步。

◎ 曰“狮已亡,群兔轻忽藐视”。意指无胆小民,欺弄谢权大人。

◎ 曰“与狮结友”。意指劣弱者不可与强梁者相交。厄琐玻贤人(伊索),以《况语》(《伊索寓言》)解曰:狮驴狐三兽相约,凡打围得兽平分。既得兽,驴本性蠢,果平分。狮见与彼均,遂发怒,杀驴。狐伶俐有智,不敢分。将全兽与狮,自取些微。狮对狐说,此分法谁教你,狐答曰:视驴子灾难教我。

◎ 曰“鬼脸吓狮乎”。意指大丈夫不以虚言惊惶其心。

◎ 曰“羊对狮”。意指勿同有势力之人争。

◎ 曰“剃狮头”。意指妄做不能行之事。

◎ 曰“由一趾推知狮子”。意指人作小事美则知其大事优,如见几句文,便知全文之佳。此谚由斐第亚名士,见狮一趾,则知全身若干。

◎ 曰“合狮于狐”。意指各执意见不相合一。狮猛勇,狐狡猾,最难和同。

◎ 曰“宁愿一狮为帅,众兔为卒,不愿一兔为帅,众狮为卒”。意指征战胜败,总归将帅一人。

阅读链接

《狮子说》中的 “狮子形体”

◎ 狮子之名称,各国不一。极西诸国,依腊第诺公通读书之音,称之谓“勒阿”,译言万兽之王。生产于利未亚洲诸国。其种有二,一身略短,首项之毛拳卷者,猛健稍次之。一身长,首项之毛细软悠长者,猛健更强。不惧损伤,牝者首项无长毛,腹有两奶,二种之色,大约皆淡黄灰白,别地亦有青兰二色者,全体毛,如牛毛之短。狮头最硬,面稍圆,额方中凹,巨眉而眶略深,眼大,不圆不长,眸精蓝,其色耀明细。鼻粗,貌上下平衡,口宽阔,上唇分开,下颔较口小,齿尖如狗狼之牙。

阅读链接

《狮子说》中的 “狮子性情”

◎ 狮之食甚多,牡牝不同食,已饱好玩耍,而不伤物。饥不择物,人遇之则险,所食皆生活之肉。死肉不食,食余不再食,一说为臭,一说为傲,以存其为兽王之体统。若在笼内,未知照常否?食多则二三日不食,肥肉不食。狮剩余之肉,百兽不食,为有狮子气。狮老无牙,无能攫兽,有进城食人。饮水少,出粪最臭、最少、最干硬,撒尿仰足如狗。其行渐次,左足不过右足,独吼正切其音。睡熟尾巴亦动,示其不睡,睡于露天旷野,不睡于窝穴,以彰不惧。志气宽大,惟好胜。每至三四月即有疟疾,如无此疟疾,其性力最为利害。惟一春季子,大约产二,生两越月,即能走动跑跳,肖像其为狮儿,但其爱儿之情则甚,为保全小狮,虽多众射箭击石,伤其身亦不避,万不许人入洞穴,取其小狮,倘不在穴,被人偷取即满处叫喊啼哭,如女人苦泣。入穴不直行,且多弯曲,前走复后回,又将尾拂土覆其脚迹,恐人知其小狮之处。小狮或攫得兽肉,即呼鸣,如小犊之音,招呼大狮。壮狮同其父髦狮,往取各兽,老弱行走不前,即歇下。壮狮前往,若攫得兽,即叫喊招髦狮,彼慢行,到其处先搂抱其子,复将口餂他身,方同食。……百兽中,量最宽大,易饶恕,蹲伏其前者,即不伤。遇男女及小孩,先咬男后咬女,非甚饥,不害小孩。或咬抓人,皆流黑血,被伤者,极难痊愈。或射箭不中其体者,惟向前吓倒之而不杀伤。

古代狮子是人类重要的猎物,因此,关于狮子作为食材和药材,亦有若干使用后的经验积累。「狮体治病」一节就是讲述这些内容:「狮生能力如此之异,狮死亦有异常之用,血、肉、油、五脏、筋骨、皮革等项,名医取之以治病。狮血涂身,百兽不敢残害。狮油搽体,百兽闻之远遁,傅其患处,能止诸痛,灌于耳,亦止耳疼。狮肉食之,能去昏迷妖怪。食狮脑,其人即疯。狮皮作履穿之,足趾不疼;作褥子坐之,无血漏之病。制造膏药,入狮干粪,能脱除疤痣。狮齿于小孩未生牙前,及脱牙将生之候,悬挂胸脯间,一生牙齿不疼。食狮心,与别肉伴食,其人一生无疟疾。食狮胆,立时便死,将胆调水搽眼,眼即光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提到过「狮屎」,刘文泰等纂修的《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述:「狮子屎,烧之去鬼气,服之破宿血,杀虫。」

唐 白釉狮子高一一·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元 白玉狮纹带板长六·六厘米◎宽三·六厘米◎厚〇·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佛陀之力还是天主化育

《狮子说》最后部分是「解惑」,这是利类思解答当时国人关于狮子是否曾经入华的问题:

客有疑前所云中华从未见活狮,今据传言见者已二三次。现大内贮狮子皮。答曰:凡事宜考理之所据,非但传言之所闻。传言可讹,考理无谬。狮子至中国,或由陆路,或由水路。由陆路势所不能。盖利未亚洲系狮子生产之地,陆路距中国四万余里。每日最速,不过行八十里,计程将几二一载。但狮子非可以牵策而至,必载于笼内而行,杠抬之夫,至少需四十人,更换之夫亦如之。狮子每日所食生活猪羊,一年计四百余头。况途中多旷野,无处买获,尤须预备。此人畜众多,糗梁刍食浩繁,则知陆路之甚难也。论水路欧罗巴(即大西洋)洲人、利未亚(狮子生产之地)洲人,知有中国。而中国人,知有欧罗巴、利未亚等洲,悉由欧罗巴人从航海而来。抵中国之始,迄今仅二百四十余年。利未亚洲人(即黑人国)系偏僻之方,无货物,无船舶航海,又不与别国交游,何由得进狮子来中国。况其人蠢蒙,复无文字相通,安有进狮之意。即欧罗巴人,其先亦无进狮子之事,至属国所进者,特狮皮而已。则谓活狮之进,自今日始,明矣!

明 仇英 职贡图卷绢本设色◎纵二九·五厘米◎横五八〇·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 仇英 职贡图卷(局部)

中国是否有过活狮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早在西汉时期已有了带翼狮形态的玉雕,荀悦《东观汉记》中也有乌弋国出狮子的记载。据说长安城奇华宫附近的兽园中还豢养了「师子」。西域的贡狮活动还曾经在南北朝至隋唐、明代两度形成高潮,并与佛教紧密联系,深入中华文化的民俗与艺术之中。特别是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南海西洋都有频繁的贡狮活动,据说在京城中的万牲园,饲养了数百头各国国王进贡的狮子。利类思大肆扬言非洲属于荒外之地,认为那里「无文字相通」,都是一些「蠢蒙」之人,既无有价值的货物,亦无船舶航海,且又不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因此不可能有狮子进贡中国之事。利类思根据康熙朝廷中所见贮存的狮皮标本,指出中国周边属国所进贡的仅仅是狮皮而已,并无真狮子之说法,不是缺乏常识,就是别有用心。而且《狮子说》的「解惑」部分关于「狮子至中国,或由陆路,或由水路」,以为陆路艰难无法完成贡狮,海路在欧洲人之前更从未有过之说,已经史料证明完全错误,郑和下西洋后,还有很多贡狮不由陆路,而是「假道满剌加,浮海至广东」,通过南海西洋的海路来华,而且明朝贡狮的地区和国家数量太多,明朝廷内「却之」之声四起。很难想象,长期在华传教和游走在四川至北京的利类思,完全看不见中国各地无处不在的石狮雕刻?精通汉语、熟悉汉文典籍的他会全然不了解中国文献中通过陆路和海路的「贡狮」的实例?这实在令人感到蹊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人绘《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贡狮场景

宋 铜骑狮文殊菩萨故宫博物院藏

众所周知,在华天主教传教士完成了「弃僧从儒」后一直把佛教作为自己主要的攻击目标,利类思企图用证伪法告诉国人:狮子并不存在于中亚地区,强调狮子生产之地仅在「利未亚」(非洲),称「载于笼内而行」的狮子,由轮流更换的四十位「杠抬之夫」,通过「距中国四万余里」的陆路来华没有可能。故意抹杀这些「贡狮」材料,实际上是告诉国人佛教史上所讲述的僧侣与狮子的故事都是杜撰的神话,中国长期以来所谓贡狮的历史并非信史,佛教所联系的狮子其实只是一张「狮子皮」而已,因此也就动摇佛教将狮子与佛陀勾连。这样将禅定三昧境界视为狮子奋迅三昧、以弘法为狮子吼的所谓「佛陀之力」,也就变得缺乏依据,早期佛教中狮子的形象以及狮子与佛的紧密联系理所当然地就发生了动摇。于是,「狮文化」就变得属欧洲独有,即使出产狮子的非洲大地上的原住民也全然不知晓狮子所附带的基督教文化的意义。他强调:「今述狮之像貌、形体及其性情力能,不徒以供观玩畅愉心意而已,要知天地间有造物大主化育万物、主宰安排,使物物各得其所,吾人当时时赞美感颂于无穷云。」在基督教传统中,驯化傲气的狮子是基督教圣徒力量的象征,《马太福音》中就记载了耶稣在去约旦河的路上如何从容不迫地步入山洞使成年狮子对耶稣敬拜,小狮子在其身边嬉戏。由此,利类思写作《狮子说》一书,实现了他要中国人「知天地间有造物大主化育万物」的深意,把「吾人当时时赞美感颂」的真正意义揭示了出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在澳门天主教教堂建筑大三巴的牌坊之第三、四层,左右两端会出现石狮子雕像。这几个石狮子造型别致、姿态生动,有着中国民间舞狮的活泼风格,耶稣会教团允许澳门的雕刻家们把狮子像引入其教堂的前壁,并非单纯从艺术装饰性的角度出发— 艺术在传教史上多是传教的附庸,天主教义的传播才是目的。正如利类思一般,天主教耶稣会的终极目标,都是要通过将国人所喜欢的狮子纳入天主教的神学体系,以利天主教的在华传播。

故宫博物院藏宋李公麟(传)《维摩演教图》中的狮子

阅读链接

狮子奋迅三昧

◎ 即一种修持禅法。狮子奋迅,指的是像狮子扑食一般勇猛迅速。三昧,就是入定的意思。狮子奋迅三昧意指入定之快犹如狮子扑食一样快速迅捷。

清 冷枚 罗汉图册(第七开)纸本设色◎共二十开◎每页纵三五·五厘米◎横二九·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狮子
家有“狮子”
说大话的狮子
狮子鱼
狮子的喷嚏
狮子鱼
猴子与狮子的决战
贪心的狮子
我是缤果
快乐的狮子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