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战略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发展思考

2018-10-21郭伟赵明媚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综合性双一流国际化

郭伟 赵明媚

摘 要:国际化是加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历史的传承,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建设的需要。“双一流”战略对大学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应乘势而为,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大学国际化发展趋势,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构建全员国际化格局,实现广度与深度结合,打造特色国际化品牌,在促进自身“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1-0050-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1.008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社会各领域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教育系统也不例外。国际化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的理念、制度等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国家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大意义。2015年11月,我国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下简称“双一流”)的重要改革任务,对高校国际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制定国际化建设方案,向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目标推进。

一、对大学国际化的认识

大学国际化是将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置于整个世界之中,以自身实际为基础,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媒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主要功能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作为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驱动力,大学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全面融入国际交流的环境。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了在以下方面:

1. 国际化是大学教育理念融合发展的过程。

教育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大学国际化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国际化教育理念的革新,目的是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大学自身教育理念与外来教育理念不断碰撞交流,促使大学融合国外先进理念与自身优良传统,引领大学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 国际化是大学体制机制协调完善的过程。

在大学办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管理体系的科学有效对大学发展意义重大。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大学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管理制度,统筹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各层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开展。

3. 国际化是大学组织行为多元创新的过程。

国际化赋予大学的组织行为更多方面的内容,大学的国际交流不仅仅局限于选聘外籍教师、教师国外进修、留学生的选派与接收等师资和生源的变化,更包含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协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伴随国际化的发展,大学组织行为日趋多元化。

4. 国际化是大学本土文化内化发展的过程。

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国际化带来了大学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冲突[1]。大学国际化不是本土文化被融化、被改变,不是全盘西化或国际趋同化,而是大学在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互动中探索和拓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成果,内化为自身文化并积极向外传播的过程。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指出,大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国际趋势的影响[2]。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都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创新开放的,既是该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及教育自身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国际借鉴与交流、合作的产物[3],无不包含国际化的特征。

(一)历史经验的启示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吸收了教会的部分特点[4],接受来自任何地区或种族的成员,并使用一种超越地区障碍进行交谈的共同语言——拉丁语[5],学者拥有在不同国家巡回讲学的自由,学生也可在不同国家间自由的流动[6]。以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例,其建立伊始就是国际化学术团体,教学统一使用拉丁语,教师和学生来自欧洲各地,不受国籍、种族、民族等限制,成为当时国际知名的大学。14世纪到18世纪,英国学术界受宗教运动和国家兴起的影响,走上民族化和地域化道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只向本国贵族和绅士子弟开放,拒绝外来科学研究,最终导致学校没落。工业革命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强化大学管理职能、工业联盟和国际化发展,重新跻身国际一流大学。

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柏林大学创立于1810年,该大学坚持开放办学,面向全欧洲选聘最杰出的教师,强调学术自由,注重教学科研相结合,在很短的时间就成为当时世界最优秀大学之一,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大学学习的对象,吸引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大学生和青年科学家前来求学和深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从1814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仅接纳美国学生就超过5 000人[7] 。

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赢得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声誉,创造了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国际化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开创之初便以英语进行教学,所有教师都从世界各地的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至少80%的教师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毕业或在这些名校工作,同时积极与这些大学的学者之间进行跨国合作研究,帮助学校建立强大的国际网络,其招生范围远远超出香港,包括众多海外学生和内地学生[8]。

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国际性机构,开放性是其重要特征,国际化是其发展的必要途径,没有大学的国际化,就没有一流大学。

(二)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9]。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与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各国政府的迫切需要,更是大学面临的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1999年,为了消除欧洲内国家间学生流动障碍,增强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竞争力,29个欧洲国家签署《博洛尼亚宣言》,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10]。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这对于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11]。

教育也在积极应对国际化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提出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的“211工程”,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随后以“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宗旨的“985工程”,将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体系。2015年“双一流”方案更是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将“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等列入改革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国际化为路径的高等教育发展蓝图已然形成。

(三)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管理为主,基础学科强大,新兴学科较多,学科之间有效均衡和内在融合,教学与科研并重,人才培养层次和模式多样,办学规模较大,综合性突出,以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12]。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在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高校人才和生源竞争的加剧化、区域教育资源的失衡化倒逼地方综合性大学反思自身发展,提出新的战略规划。而国家“双一流”战略的出台,成为激发大学办学活力,破解教育发展失衡的关键。地方综合性大学要达到“双一流”建设目标,就必须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评价,查找自身不足与差距,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探索适合区域经济特色和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间深层、高端合作。可以说,加快国际化进程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国际化工作进程,就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13]。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纷纷在学校战略规划中提出了国际化发展目标,并且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以“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入选高校(下简称“‘一省一校高校”)为例,14所高校均是所在地区内办学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14], 是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典型代表。各大学在办学定位、建立校内国际合作机构、海外师资培训、国际项目合作、留学生交流、开办孔子学院(课堂)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在促进自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同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吸引国际优秀人力资源、获取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在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对外合作程度、获得地方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国际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整体排名靠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化教育观念初步形成,但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一省一校”高校基本确立了较为明晰的国际化理念,有10所大学将“国际知名”“世界知名”“有国内外影响力”“着眼全球”“国际有知名度”等列入办学定位中,占全部入选高校的71.43%。此外,南昌大学将“国际合作”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六个核心目标之一;山西大学“三步走”战略提出“从2021年到2030年,力争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建成国内高水平、国际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河北大学“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建立国际化教学科研团队,構建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支撑学校总体目标的国际化合作交流体系……”。各大学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但在国际化具体实施方面,各高校较少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应对策略。仅有郑州大学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化办学的实施意见(试行)》《海外虚拟研究院建设方案》,云南大学出台了《全员参与国际化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实施办法》《推进孔子学院(课堂)转型实施办法》。其它高校缺乏配置合理、运行高效的组织机构和保障机制,服务、引导、激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化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国际化工作机制初步构建,但广度深度仍需提升

高校国际合作机构是实现高校国际化战略目标的保障,高效运行的国际合作机构能够加快教育国际交流和学科建设步伐,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一省一校”高校均设置了国际合作处、国际交流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或外事处等机构负责本校国际交流合作事宜,78.57%的高校还专门设置了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的设置,体现了学校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视,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独木难成林”,在大部分高校中,其他行政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主动参与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意识较弱,大多数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对国际化了解不足,认识不深,缺乏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思路、动力和途径。

(三)国际化交流范围逐步扩大,但实质工作开展不足

“一省一校”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如南昌大学“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贵州大学“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内蒙古大学“与国(境)外的9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有85.71%的高校至少开设1所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或开办1个孔子学院(课堂),各高校国际化范围不断扩大。

但目前“一省一校”高校普遍存在国际科研项目和联合办学(科研)机构较少,深度国际合作不足、国际认证体系缺乏等现象,成为制约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国际化重要指标之一的接收留学生情况,郑州大学留学生1 600余人,占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和在校研究生数量的2.25%,南昌大学国(境)外学生902人,占全日制本科学生和在校研究生数量的1.78%,海南大学国际留学生471人,占全日制在校生1.26%。各高校接收的留学生中大部分为政府奖学金项目,因为语言及校内国际课程建设局限,他们选择专业范围也受到较大程度限制。而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麻省理工学院的外籍学生可以占到20%,巴黎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也占学生总数的17%,其留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专业,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四)国际化建设程度逐步增强,但受限地方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的程度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一所大学的国际化吸引力与国家经济及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在一个国家中,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国际显示度更强,国际文化交流更为广泛,也更容易吸引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因地理位置、区域发展状况等原因的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国际化面临更多的困难。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URI-2016)》,“一省一校”高校普遍排名不高,仅有郑州大学进入排名前50位。分析“一省一校”高校所在省份2016年人均GDP排名,除内蒙古大学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排名较高外,其他13所高校所在省份均未进入前50%。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际化发展有直接影响。

四、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发展路径

大学国际化的趋势是必然的,顺应这一世界潮流,是一个不容置疑、不容选择的现实[15],但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双一流”建设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也为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加拿大学者Jane Knight指出,“大学必需要制定国际化战略才能有效实现国际化,国际化战略能够为大学指明方向、明确责任、制定目标”[16]。大学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在大学办学理念基础之上,树立科学的国际化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理顺大学办学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扭转传统办学思路,推动教育理念更新,积极制定明晰的国际化战略规划,真正将国际化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实现教育理念的落地,在人才培养、教育交流、科学研究、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对重点领域要有政策倾斜和鼓励制度,在认真分析学校和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外界环境变化,学习国外大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利用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丰富教育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弥补大学发展短板和关键缺项,确立学校发展中的主要资源、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

(二)构建全员国际化格局

国际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不仅需要学校决策者和国际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等相关国际交流机构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都能拥有国际化的意识和观念。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健全具备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服务标准的国际交流管理机构,统筹管理学校国际化建设,积极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创造国际交流条件。构建招生宣传、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就业创业、进修升造等“一揽子”国际化发展规划,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保障师生共享国际化发展红利。同时将国际交往纳入学校各相关评价体系,激发改革现状和实施战略的热情,鼓励各相关机构和教师自主开展国际合作,调动他们共同推动国际交往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形成全方位、全层面、全员性国际交往的格局。

(三)国际化广度深度结合

国际化发展需要多样化的方式,地方综合性大学要不断拓展国际化交流手段,扩大交流规模,努力实现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互动”转变。在进一步加强师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实现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如提高留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树立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留学生培养品牌;努力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参与国际性赛事,提升国际交流力度;联合承办或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高校在国际顶尖刊物联合发表论文等。国际化发展同样需要交流合作的深度,教育部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问答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17]。国际化的“深”,不仅包括地方综合性大学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著名機构开展科学研究联合攻关、建立联合教学、研究机构或开办分校等深层次合作,也包括对现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培养体系进行国际化拓展。这种拓展不是简单的增量,而是复杂的变量,深度的国际化合作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连锁式改革,引发包括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变革,对学校办学事业的发展产生颠覆式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坚持国际通行的标准,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推进教学质量保障的国际化水平,将国际化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全过程[18]。

(四)打造区域国际化品牌

区域文明是大学发展的温床。每一种文明都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创建提供有益的特殊条件[18]。地方性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大学的国际化,不是“西化”或者“美国化”,而是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走一条和而不同,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品牌。地方综合性大学应与区域实行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体系,打造国际化品牌。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国际先进理念、思维方法、科学范式,对学校发展特色进行再创新、再提升和再发展,使地方综合性大学既扎根地方,具有深厚的区域特色,又视野开阔,具有国际化发展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成为既能立足地方的骨干人才,又能着眼于未来发展和国际化要求,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推动者、引领者、创业者[15]。同时,地方综合性大学不能局限于人才培养,更要通过科研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使高校成为连接地方和国际的强力纽带,从国际要经验,从地方要特色,以科学研究反哺区域发展,用区域发展凸显高校特色,最终实现良性的发展格局。

“雙一流”建设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提出新的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因事而为、因时而新,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充分发挥综合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更新教育观念,协调各方资源,与国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更为广泛、密切、具有实质意义的伙伴关系,精心培育自身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和特色。以国际智力建设大学,以世界眼光培养人才,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大学自身整体综合实力。

[参 考 文 献]

[1]顾明远.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23-127.

[2]菲利普·阿特巴赫,利斯·瑞斯伯格.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的轨迹[M].姜有国,喻恺,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许传静.我国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

[4]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9.

[5]赵荣昌,单中惠.外国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65.

[6]别敦荣.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35.

[7]孙承武.巨人的摇篮:全球十大名牌大学精英[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81

[8]菲利普·阿特巴赫,贾米尔·萨尔米.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大学案例研究[M].王庆辉,王琪,周小颖,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9-69.

[9]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3.

[10]别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82-92.

[11]中国科协代表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EB/OL].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135960/n17136021/17230736.html.

[12]孙长青.我国综合性大学战略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13.

[13]尹志国,薛艳.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4):23-25.

[14]李明忠,邵攀,焦运红.“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改革成效与深入推进[J].重庆高教研究,2017(1):61-71.

[15]闫树涛,郭伟.地方大学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9-10.

[16]JANE KNIGHT. Internationalization: Elements and Checkpoints[J].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1994(7):1-15.

[17]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答新华社记者问[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5-11/05/content_2961199.htm.

[18]徐飞. 高等教育的深度国际化——西南交大徐飞校长在“2016大学国际化国际论坛”上的主旨演讲[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130/c1006-28912955.html.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trategy of “Double first-class”

——Taking“One Province and On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O Wei1,ZHAO Ming-mei2

(1.College of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2.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idance Cente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of the university,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of self-construction.“Double first-class”strategy propo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s the vanguard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pioneer,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is advantag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uild a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pattern, combine the breadth and depth to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brands, and promote their own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while boost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猜你喜欢

综合性双一流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综合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