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恢复高考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2018-10-21刘海峰

中国高等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考试意义教育

刘海峰

恢复高考是改变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在政治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恢复高考迅速提升了教育水平,进而保障高校生源的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高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慎稳妥。

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且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成为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纪念改革开放40年,重温1977年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分析恢复高考在教育、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会给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增加高考与教育改革前行的动力。

恢复高考的政治意义

“文革”期间高考制度被废除11年,全国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这一招生办法存在影响教育公平、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造成思想混乱以及导致人才匮乏等弊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到1977年中,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原计划1977年高校招生还基本上按之前的办法进行,后来在1977年就恢复高考,则是必然中的偶然,是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的英明决断。恢复高考是改变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在政治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招生工作座谈会在山西太原晋祠召开。会议就教育部草拟的《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讨论稿)》展开了讨论。根据太原会议精神,1977年8月4日呈送了《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座谈会的情况报告》,并附《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与过去相比,多少有些新意,如改变以往只要求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便可推荐上大学的规定,改为“一般要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也要招收有研究才能、钻研有成绩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试招人数4000到10000人,约占全国招生总数的2-5%;对考生要进行“文化考查”等。不过,基本是还是按“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招生办法,而且规定“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政治条件与工农兵学员相同”。也就是说,这次招生工作会议总体上并没有突破过去的“十六字方针”。

1977年8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10月国务院正式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12月举行高考。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邓小平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做出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惊人之举,也只有邓小平才有这个魄力和智慧做出这一重大的决策。为了在1977年就恢复高考,不惜将考试时间安排在12月,入学时间延迟到第二年春季。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或高考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间安排,后来至今也没有过全体本科生在春季入学的情况。

1977年的高考不仅仅是恢复,还有突破。1977年10月正式公布的报考政治条件为:“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这一由邓小平亲自修改后的报考政审条件,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现,对考生放宽政審条件、家庭出身方面的限制,破除了血统论,不仅为许多因家庭出身被挡在大学之外的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为后来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打开了制度的缺口,开始打破唯成分论的规定,具有重大的指标意义。相对“文革”前高考重视家庭出身和“文革”中招生高度重视政审,1977年的高考报名条件放到最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是政治方面的重要进步,成为日后其他各方面改变唯成分论的突破口。虽然1977年高考也存在一些报名阻力、招生阻力和政审难题等,但总体而言,多数人的报名和政审还是没有受到阻拦。

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被打破的情况下恢复的,恢复高考有力推动了拨乱反正,为17年教育战线恢复了名誉,是推翻“两个凡是”的前奏。在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六中全会之前,恢复高考成为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典型,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扭转“左”的思想、破除“两个凡是”的突破口,奏响了破除“两个估计”的陈旧思想枷锁、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序曲,成为否定“文化大革命”,为所谓“修正主义路线”平反的开端,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声。因此,恢复高考,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恢复高考的社会意义

恢复高考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概括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改善社会风气。恢复高考后,招生采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原来盛行“走后门”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净化了社会风气。恢复高考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国社会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此,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信念,不仅向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蔓延,而且逐渐扩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是促进社会流动。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它的社会作用却远远超出考试、招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高考是由国家主持的、对年轻一代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基础性社会分工。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凡通过高考进人高等学校的,毕业后即成为脑力劳动者,农民即转为城市居民,年轻人高中毕业后,高考是他们一生中决定性的第一步。这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考、每年高考都像盛大节日一样的根本原因。高考能够改变命运,使许多人跳出农门,成为“准干部”身份的大学生。在当时,高考可以改变人的身份和地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相当强大。许多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在工厂劳动的青年,从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直接上到大学,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毕业后多数走上重要岗位,许多人日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恢复高考在当时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分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在使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从迷茫、躁动、灰心转为积极、冷静、向上,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中国社会得以重新走上正轨。从此,高考一直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恢复高考的教育意义与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恢复高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是国家教育考试,恢复高考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更为直接。

一是促进学习积极性。高考制度的好处之一是成功与否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必求别人,因此高考能够促人向学、催人奋进。1977年8月6日,在邓小平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有人建议将原来“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十六字方针”,改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应该说这十六个字这已经比原来的好多了,采用统一考试,而且既不用群众推荐,也没有“领导批准”的字样,实际上是改变了以往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办法。但是,邓小平在座谈会上插话,主张将拟定的招生办法中“单位同意”一条去掉,他说:“比如考生很好,要报考,队里不同意,或者领导脾气坏一些,不同意报考怎么办?我取四分之三,不要这一句。”去掉“单位同意”这一条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这道隐形报考门槛,高考才算是真正的自由报考。高考则是不靠天地不求人,就看自身的水平和实力,自然可以调动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恢复高考使绝处逢生的广大知识青年好似久旱逢甘雨,学习积极性空气高涨。

二是提升教育水平。恢复高考迅速提升了教育水平,进而保障高校生源的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20世纪70年代末的高考跟现在的高考相比,差异非常大。1977年百废待兴,从10月20号前后恢复高考的决定到12月中旬正式高考,不到两个月时间,时间很紧。当时是各个省分省命题、分省考试,经过文革十年的中断,很多人都不知道高考是怎么回事了,而且在“文革”中“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多数青少年都不读书,考生总体文化水平相当低,当时有的考题在现在来看非常简单。可是,在当时,很简单的试卷就足以拉开区分度。1977年高考一般没有外语科目,只有报考外语系的人才加试外语。而经过40多年到现在,高考难度跟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难度提升很多,说明中学的教育水平提升很多。

三是为改革开放准备了人才。恢复高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570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它还使数千万知识青年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恢复高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教育复兴运动”。恢复高考选拔培养了一大批刻苦钻研、富有创造力和求学精神的人才,造就了77、78、79级这三届被后来称作“新三级学人”的近百万大学毕业生,这些学子在大学毕业投身社会建设后,迅速成长为支持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来20世纪80年代陆续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毕业的大学生,许多都是有理想、有抱负,具有使命感和英雄主义的青年人才,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恢复高考打破了思想坚冰,给广大知识青年和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正能量,为中国拨乱反正、走向改革开放注入了无比强大的动力。恢复高考释放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当时百色县有群众形容,恢复高考的消息“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震撼了整个中国大地”。1997年,《人民日报》曾举办纪念恢复高考二十周年征文,仿佛将千百万人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来稿像潮水一般涌进了编辑部:“做梦都没有想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是绝处逢生”“整整一代人得救了”。是什么使人们对恢复高考记忆犹新?无论是当时考上的,还是落榜的,都对恢复高考唱出发自肺腑的赞歌。恢复高考,不仅仅是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它是对“文革”拨乱反正的一个开端,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伟大起点。因此,该报用《伟大的转折》为题综述这次活动,并引用一位教育家的话概括说:“任何有希望的民族都高度重视教育,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高考是一个亿万家庭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制度设计。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的:“高考是教育领域具有政治意义与全局意义的重要工作,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千万学子前途命运,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高考的政治意义与全局意义在1977年体现得特别明显,从恢复高考的历程便可以看出高考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恢复高考的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会太高,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到今天还在显现。

温故可以知新,纪念是为了更好的未来。高考制度有其局限,但它仍是目前相对最公平的考试。对中国而言,高考制度不可少。高考不改不行,但急于求成也不行。由于高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对其改革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慎稳妥,这样,才能使高考为中国教育的水平提升、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继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微达.“文革”期间高考的废除及其危害[J].教育与考试,2017(1).

[2]杨学为.高考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劉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7(11).

[4]刘道玉.刍议恢复统一高考的得失与对策[J].教育与考试,2017(3).

[5]杨学为.30年后话高考[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7(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讲话谈话批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7]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8]伟大的转折——“恢复高考二十周年回顾”征文综述[N].人民日报,1997-11-21.

[9]柴葳.确保2017年高考安全平稳有序[N].中国教育报,2017-5-6.

猜你喜欢

考试意义教育
有意义的一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