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共享经济发展情况

2018-10-21刘嘉宸

全国流通经济 2018年13期
关键词:法律制度共享经济

摘要:共享经济的术语在1978年的美国就已经提出,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普及,共享经济的概念在我国逐渐深入人心。自2010年以来,我国各共享经济平台快速兴起并占领市场,在便利了我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动力。本文将以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共享经济;分享平台;法律制度;征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18)13 -0072-02

一、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现状

1.概念阐述

共享是一种早就出现的普遍行为,邻里直接互借东西,朋友之间互通信息都是共享的一种体现。但这种共享在传统社会被时间和空间所限制,能进行共享的只能是个体人际范围内、空间所能及并且所信任的对象。现代社会的共享经济显然是突破了这种界限,整合了线下的供给双方,大大提升了共享的效率。因而,从狭义上讲,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在现代社会,这种对资源的整合多以互联网为媒介。

而推动着共享经济发展的企业和平台,也多是整合了线下有短期让渡产品或服务使用权以获得一定报酬需求的供给方,以及有付出一定金钱以获得产品或服务短期使用权需求的用户。从而以共享平台的形式,推动双方的优化匹配。例如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好的滴滴打车、摩拜单车、以及小猪短租等互联网企业均是我国共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2.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移动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第三方支付用户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对科技型创业的大力支持,我国共享经济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并迅速扩展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共享经济渗透最早,也是现阶段发展最好的领域就是共享交通,随着企业之间的兼并融合,新兴企业的不断兴起,我国的共享交通领域已从单一的私家车扩展到公车,出租车,甚至货车、自行车等各个方面。受此推动和启发,我国的住宿行业、快递行业以及金融行业开始不断有新的血液开拓着市场。除了为传统领域注入共享经济活力之外,我国的共享经济企业也在近年来开始向高科技设备共享、高价值设备共享等生产资料行业渗透,并且开始向其生产链的上下游不断扩展。因而,其发展渗透能力不容小觑。

二、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我国传统行业冲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缩减了我国传统行业的人员数量。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企业的发展,都对区域就业有着较好的拉动作用。但同样的,由于其对传统行业的打击,导致该行业的用人规模短时间内缩减明显,这在一定范围内易形成失业危机。例如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兴起,会对传统的单车买卖、租赁甚至于生产链上下游的相关行业造成冲击。该行业内的年轻人容易及时退出,并进入新的行业领域,但对于传统行业内例如修车铺、二手车转卖市场行业中的中老年人而言,行业退出并进入新的工作领域的难度是很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2)传统行业在受到冲击初期易形成不理智行为遏制新经济体的发展。每一种新兴产业的兴起总是伴随着一些传统行业的衰落,在共享经济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种冲击是无法避免的,例如滴滴打车进入市场初期,私家车车主的兴起无疑抢占了出租车的用户,加之众多针对车主及用户的优惠政策,因而短期内对出租车市场形成了很大的打击。因而,出租车罢工,打砸滴滴车主车辆、甚至殴打滴滴车主和乘客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若共享经济企业在发展初期对这类事件处理不到位,非常容易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用户信任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类型企业在初期的市场扩展行为。

2.我国国民总体素质及信用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共享经济中包括共享交通、共享租房等领域在内的众多领域对我国国民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尽管近年来,随着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收入的增长,我国国民素质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文明的行为,共享单车被恶意损毁,共享租车乱停乱放,短租的房间被恶意破坏等行为屡见不鲜。不文明行为难以规范、监管成本高、道德宣傳效果差等都是我国共享经济企业解决这类事件难度高的原因。这类现象的存在也增加了我国共享经济企业的生产及人力成本,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是我国共享经济进入金融市场领域的表现之一。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我国共享经济能否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融资平台对外融资时,由于客户信用的缺失导致P2P公司“跑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而信用体系的缺失也是我国共享经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3.共享经济企业本身“依靠大量补贴吸引用户”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共享经企业发展初期,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吸引更多用户,大多会采取“补贴”的方式。例如滴滴打车在进入市场初期,对滴滴车主的补贴力度是很大的,许多私家车车主为了补贴而去注册成为滴滴车主,在补贴逐渐减少后退出。同样的,在许多共享打车平台推出专车服务时,也采取了高额的补贴来吸引更多车辆价值较高的私家车车主进入专车领域,但现实情况中,很多滴滴车主为了高额的专车补贴而去租车来注册专车司机,从而套取补贴,这已经违背了共享经济的初衷。

初期高额补贴,发展成熟后降低或取消补贴,这是大多数共享经济企业常见推广方式。一方面,这种方式会在市场成熟也就是企业取消补贴后,有一定用户数量以及活跃度的波动。对于资金充足的大平台而言,这种波动的影响是短期且小范围的;但对于小平台而言,有时这类波动是致命的。因而企业在采取市场推广方式时,应结合自身资本情况和发展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去以补贴换用户。

4.我国法律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对于共享经济运行相关的监管法律是很缺乏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的发展是滞后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经济的发展的。因为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供需双方信任的基础上,但在此过程中需求方能否有效的保护供给方让渡出来的资源,这是很难去保障的。我国相关法律条文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没有专门的定义,因而,对此类行为的惩处是很困难的,这也严重影响了供需双方之间的信赖。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共享经济行业是初生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所以存在很多市场周期短的中小型企业占据着区域市场。但我国政策和法律条文对于这类型企业应有的相关规定是缺失的,例如,我国共享经济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养老问题,这类企业的税收问题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了许多共享经济中小企业存在偷税漏税,员工福利没有保障等问题。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共享经济中小企业相较于行业内寡头企业而言大都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因而,许多共享经济平台存在打包出售用户个人信息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但由于我国法律对这部分的缺失,导致了针对我国共享经济企业的法律监管很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类贩卖用户信息的不良风气。

三、相关建议

1.将共享经济列为单独的经济形态并制定具体化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针对共享经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而不是继续将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和类似的社会事件并为一谈。一方面,要完善针对我国共享经济的监管制度,对该类型企业发展中的例如税收、社保、员工养老问题等方面做具体的规定。同时,各区域政府部分可以成立专门的共享经济企业发展的监管小组,通过不定期财务检查、员工调查、税收检查等方式实时监管其企业发展情况。并针对企业中出现的包括泄露用户信息、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制定专门的惩处及量刑标准,让我国的共享经济在阳光下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我国共享经济作为经济新业态的法律地位。共享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着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我国法律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应保障其合法权利,对恶意阻碍其发展的组织或个人应采取惩处措施,积极推进我国共享经济领域的扩张和发展。

2.加强社会道德推广以及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应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及道德水平,可以从学校、社区、单位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包括公益广告,公益宣传活动等在内的多种方式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其次,由于社会信用体现的建设对我我国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我国政府应与银行、企业等多方进行合作,一方面要针对市场环境积极出台征信采集的完善制度体系,包括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征信过低的限制标准,信用缺失的惩处标准等。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的降低都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应当对自身所掌握的社会公民的信用状态进行信息共享,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下,对公民的信用状况做到更为准确的评估。

3.共享经济企业自身应加强自身管理,积极挖掘市场需求

要在共享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传统市场的反击中存活并发展。一方面,我国共享经济领域的各个企业应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完善自身财务制度、人力制度以及中高层管理制度。对基本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是企业长远化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共享经济行业内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在把握用户需求变化的同时,积极进行模式以及技术方面的創新,在把握需求的基础上创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的先机。除此之外,各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掘各领域的共享经济市场,除了现有的交通、租房、快递、金融市场以外,也应当积极去进行领域的拓展,对企业自身的长远化发展以及我国共享经济的进一步推进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

我国共享经济自2010年兴起后,供需方用户数量以及扩展区域的发展都十分迅速。本文对我国共享经济及相关企业的发展现状做了一定介绍,并就其发展过程存在的包括法律和诚信在内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相信在我国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下,我国共享经济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汤天波, 吴晓隽. 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 科学发展, 2015,(12).

[2]阮晓东.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新经济导刊,2015,(04).

[3]田明远; 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刘嘉宸,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学生。

猜你喜欢

法律制度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税务问题研究
探析网络预约车类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保护
论参与式民主理论发展及其意义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论“土十条”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影响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沙发客的共享经济特征及启示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