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2018-10-21余雄泽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信息化

余雄泽

摘要:信息在互联网络上流通,使得网络平台成为了舆论快速传播的途径。文章主要论述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检测机制,从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立专业团队学生网络舆情、提升主流媒体对高校舆情的引导作用、运用科学手段控制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当今舆论扩散主战场已从传统面对面沟通转战到各大社交网络平台、社交移动端如微博、QQ、微信等,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对网络言论的判断存在局限性,易受到影响,这加大了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难度。高校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信息化时代下,舆论传播速度快,提高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管控质量和效率对维护高校秩序有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群体效应强于个人效应

在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学生个体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等,加上年龄相近,认知相似,产生了心理学上的同质性。在遇到问题时,高校大学生普遍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加之大学生经验较少,个体化特征不明显,经过网络上传达的共情作用,大数据时代网络推送信息较方便,高校大学生对某一观点或现象易产生同质化,盲目站队,从而产生群体聚集效应。

(二)价值观多元化

信息化背景下,移动端的使用,使得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较为直接,往往接收了复杂多样的数据信息,如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包含了传递网络舆情特征的媒介。多元化的媒介所传递的价值观形态无疑是影响大学生观念的直接途径,导致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受到不同层面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多元化,网络所产生的链接状效应直接向不同地域的大学生辐射。

(三)个性化色彩偏浓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认知的直观感受和表达。大学生在朋友圈、空间等社交平台发表的感情、经历、思维方式等个性因素都极具个人化特征。高校舆情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对社交媒体接触的信息进行接收进而加工,由于自身缺乏经验,心智尚未成熟,进而形成自身主观色彩的判断传递到网络平台,这样带有情绪化的观点与现实观点有较大出入,若是有粉丝效应,负面观点则会带动群体观点偏向个人情绪化,这样不利于高校舆情的发展。

(四)外显性明显

年轻一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表言论较为隐匿,而在信息时代下的虚拟平台下,削弱自己的身份、信息等内隐性特征后,与他人相识于虚拟空间,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言论。对于新时代下的热点信息问题,在网络上可以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现实生活中身份的顾虑,内容意见发表时比较自由,所以导致可能产生随意的言论,引发网络舆情事件。

二、信息化背景下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建立预测机制

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通过科学大数据手段,建立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首先通过高校的舆情事件进行收集统计,根据高校学生对社交媒介的使用情况、传播速度等对系统的承载能力做个预估,结合系统自身的净化手段上限设立舆情管理机制。在系统机制的建立下,既要充分保证大学生的言论自由,又要通过收集、挖掘、分析大学生言论的可疑性。建立处理机制,将其控制在传播初期,避免言论进一步传播演变为舆情,造成不良后果,建立数据模型,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舆情状况进行分析,建立预警机制,从而让学校可以及时处理。如果超出了系统的检测能力,则要重新对系统进行评估[1]。

(二)进化预测机制

高校学生用户在互联网的外因诱导下和信息技术作用下产生舆情传播动机和传播力,通过多方作用,产生高校舆情现象。高校舆情管理机制的进化机制可以使舆情在用户增加传播过程中加以控制和协调,予以实现管控。因此在设立预测机制时,除了从组织层面舆情传播寻找一般规律,构建应对复杂环境的建立机制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团队建设中,明确每个成员的管理职责,分工明确,才能有效对舆情管理加以调控并持续优化成为可能。

(三)预测机制领导

对于网络舆情管理专业要求程度高,一般要有意见领袖团体、专业分析人员、网络用户风向领导人等构成,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机制,在重大事件产生时,能够各有所长并发挥专长,并对舆情管理决策者提出专业意见,管理决策人协调管理调动各方力量进行管理,提升管理决策质量,降低决策导致的风险程度。综合各种信息和技术手段才能在不同信息环境中对于突发的舆情状况进行应对。

(四)调节预测机制

在系统的预测机制上,自动调节能力在达到上限之后,应对超出的指标进行管控和动态监测,发现超出偏差的范围,并对系统的调节能力进行调整。对校园网络事件出现的人物、话题等关联现象进行监测预防。如果相关的舆情事件不能得以控制,那么一個简单问题带来的舆情事件会给高校带来负面连锁反应。所以要调节预测机制限制舆情事件及其关联事件的乘法效应[2]。

三、信息化背景下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对策

(一)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通过现代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于舆情事件中,对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监控,对舆情敏感消息压制在传播初期。高校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监测关键词浏览、引擎搜索等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创建学生数据库,主动引导学生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积极看待态度,改变传统管理的被动性与不足。高校应对校园网推送和发布的信息负责,规划详细的舆情监测和疏通的建设方案,相关高校网络运营监控中心还要对相应的软件系统加以维护,各部门要进行信息共享、保证信息传递的一致性,确保信息的准确和高效性,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管理提供有利环境[3]。

(二)建立专业团队学生网络舆情

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在高校舆情的确实发生上,发挥舆情管理机制的主心骨作用,调动相应人员,化解高校舆情发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舆情做到快速处理。而高校的专业舆情处理人才团队具备强网络技术和高政治思想水平,主动占领学生思想领域教育阵地,引导舆论的走向,建造环境友好的氛围,对学校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将事件的可制性把握到点。同时也对之前的团队管理人才进行培训,加强业务的专业性,进行业务培训,提升舆情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将预警机制立体化,对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做到早收集、早分析、早控制、早处理。

(三)提升主流媒体对高校舆情的引导作用

高校舆情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深入剖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关键人物。关键人物一般为现在网络平台上的拥有众多追求者的网络红人或者校园网红。这些关键人物的引导可以有效地控制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向。及时关注这些网红人物的动态信息,判断他们对周围人的影响是否扩散至学生群体中,也为正能量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便利之处。或者也可以加强培养这样的校园网红,提高这些网红在学生群体之间学校和学生的信息传递,引导学生受众对高校网络媒体的信赖,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的正向走势,提升学校的话语权,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面舆情走向,减少互联网信息的复杂多变性,对虚假信息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和删除。

(四)运用科学手段控制

通过加强对网络舆情软件的应用,采用许多软件公司根据舆情问题所推出的对所有隐情、新闻、贴吧、论坛、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全网监控和监管,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模型,做好早早准备应对有征兆的网络舆情爆发。网络便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为社会热点的传播具有快速性和便捷性,庞大的学生群体数量为舆情的演变和传递又提供无限种可能性,对待网络谣言要及时处理,阻止谣言又进行变异、发展的趋势。以防对高校造成不必要的名誉或者其他经济损失。这是高校监管的职责。

四、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极为便捷,同时各种舆情演变的网络纠纷不断,这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极为不利。很多情况下,由于校方对于真理辩解的作用有限,反而对高校的信誉造成损伤,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因此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管,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维护学校的良好秩序,是学校学生发展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张彤,张雪.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J].情报科学,2017 (6):57-62.

[1]李天书,姜建华.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8 (4).

[3]雍志强,殷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J].才智,2017 (34):146-147.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信息化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