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祜族的民族文化传媒化

2018-10-21王艺潼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王艺潼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以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例,从其民族文化主体、地方政府以及民族文化精英等方向详细阐述了拉祜族族文化和传媒发生碰撞后的现状以及思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拉祜族;澜沧县

传媒化是民族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一大利器,是指一种文化成为大众传播内容和大众传播产品的过程。作为文化持有者的拉祜族人民利用传媒化这一东风,将自身的文化不断传播、传承。

一、拉祜族文化精英的主导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当中,必定有一类人站在队伍的最前方起着主导作用,民族文化精英往往就起到了这样的带头作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精英包括民族文化传承人、民间组合、漫梨花组合、民族歌舞团、非遗工作小组成员以及擅长书、画、歌、舞的自媒体人才。

(一)漫梨花组合

漫梨花组合是一支来自拉祜族民间的原生态组合,成立于2011年11月,成员为五名拉祜族小伙和五名拉祜族姑娘。随着传媒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漫梨花组合借助音乐这一载体,将拉祜族的民族文化用音符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相结合,传播方式也由简单的民间自然传播逐渐转变为教育传播、剧场演出传播、网络传播、旅游传播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使拉祜族的音乐生存空间由村寨转移到了城市。其中该组合的改编作品之一,便是用拉祜族语言演唱的流行歌曲《喜欢你》,该曲被组合成员拍成MV,视频中的画面多取自于澜沧县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带有强烈民族氛围的场景,在视频中组合成员身着拉祜族传统民间服饰,发型佩戴拉祜族所信奉并传承的图腾——葫芦,因此在该歌曲的视频中融入了拉祜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图腾、舞蹈等多种文化元素。

(二)非遗工作小组

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作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澜沧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率先发布实施了《澜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管理办法》,迄今为止已经有34个项目进入普洱市市级名录,[1]有12个项目进入云南省省级名录,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民间舞蹈拉祜族“芦笙舞”进入了国家级保護名录,有县级传承人100人,市级传承人46人,省级传承人17人,国家级传承人3人,现已在20个乡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了非遗工作小组,主动在民族文化传媒化的趋势下,不断扩大自身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空间。他们面对传媒化的进程顺应了传播的规律,抓住了自身文化细节,打造了属于拉祜族象征的文化符号。

二、澜沧县政府引导拉祜族文化再造

在传媒化的这一个大背景下,保留自身独特性的一面,从而使自身的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获得利益最大化,拉祜族文化顺应传媒的潮流进入大众进入视野,与澜沧县政府的引导作用密不可分。

(一)举办“葫芦节”系列活动

“葫芦节”是拉祜族重要的节日之一,拉祜语称“阿朋阿隆尼”,拉祜族的老老少少都认为自己是“从葫芦中走出,向太阳奔去”的一个民族,因而将葫芦作为图腾,对葫芦有着特殊的情感。[2]自2006年拉祜族“葫芦节”时间调整以来,至今为止每年的四月八、九、十日,澜沧县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了欢度“葫芦节”的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大型拉祜族民间歌曲演唱会、民族服饰展演、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歌舞展演、手绘葫芦大赛、拉祜族美食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及农特产品展销会、优秀民族影视剧目展播展映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拉祜族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拉祜族团结,推动了澜沧拉祜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澜沧县政府开展的“葫芦节”系列活动,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等媒介形式,极大的拓展了拉祜族文化的传播空间,并优化了传播效果。

(二)打造民族旅游景点——老达保

随着传媒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充分利用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位于澜沧县的老达保村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全村成员都是拉祜族。寨子里80%以上的人会弹吉他,老老少少都爱唱爱跳。[3]现在的老达保在省内外已经小有名气,“吉他小寨”就是它所拥有的另一个名字。在政府的引导下老达保村成为了拉祜族文化在传媒化进程中一个较为成功案例,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改变了自身贫困落后的局面。因此,随着媒介形式的日趋多样,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日渐显著。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这种延伸是多维度的,所以就要求老达保村寨及澜沧县政府在各种活动中适应媒介的运行方式,构建与媒介的和谐关系,并与之建立和谐的传播渠道。

三、结语

传媒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扮演了传播民族文化的角色,也充印证了地方政府是推广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引导力量。该传播过程中,拉祜族文化精英及主体、澜沧县政府针对本民族文化的不同类型,选择与之匹配的传播媒介,将独特、稀有的拉祜族文化变得不再是“养在深闺无人知”,而是真正的被了解、接受。

参考文献:

[1]杨春.中国拉祜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96-169.

[2]苏美玲.浅析普洱澜沧县拉祜族“葫芦节”的文化内涵[J].群文天地,2012.

[3]陈远琼.云南“吉他小寨”的幸福生活[N].文明网,2018.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
近30年湘西影视叙事研究
贵州古旧家谱学术价值简论
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区域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