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范》五行的本义

2018-10-20李林贤袁淑琴

西部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五行物质化

李林贤 袁淑琴

摘要:阴阳学说乱象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五行学说认识上的偏差,五行乱象的根源在于五行的实质化倾向以及对土行的错误认知。本文依据阴阳学说理论体系的结构层次分析,认为五行与四时在层次上是并列关系,两者是作为阴阳学说下一层次的两个分列单元而存在的; 《洪范》五行的本义,其实包含了三个观点:五行具有空间属性;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运动状态;五味并非味觉辨识而是对五行特征的后果验证。五行不能实质化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在对事物五行状态进行判断时,这三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五行是对主体运动过程进行阶段化描述的產物,任何主体在全生命周期中都会涵盖所有五行的特征。

关键词:五行;结构层次;运动状态;后果验证;物质化

中图分类号:B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05-07

阴阳学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架。与西方文化着重以状态、空间或者质体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1],阴阳文化更多地着眼于以时间和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系统性地看待万事万物。通俗一点来说,西方文化较多地着重于“这东西是什么”(即态)的研究,而中国文化则结合时间因素对“这东西会怎么变”(即势)更感兴趣。

阴阳学说最初的现世,是上古时期农业发展造成巫觋阶层影响力的下降从而引起的文化扩散;综观整个阴阳学说发展的历史,这种扩散呈现出内容的碎片化和时间上的断层特征。不过现世的理论体系虽然有待完善,但是因为阴阳学说的顶层特质,却诱惑着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相关的讨论中来。自春秋以降,关于阴阳学说的研究一直在做着加法,随着时间的累积,造成的结果就是阴阳学界的乱象,各门各派林林总总,表象的百花齐放却正从侧面印证了阴阳学说主体理论结构的模糊化倾向,这种倾向使阴阳学说在应用方面愈来愈显得玄奥虚妄,并最终影响到阴阳学说在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认同感和文化认知度。这种文化力量的削弱,究其原因,无非是阴阳学说缺乏一个公认的、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造成阴阳学说公信力下降。

要纠偏这种乱象,首先要厘清阴阳学说的基本结构和理论层次,而且几千年来,人类生活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交流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变,对传世典籍以及出世的图文记载在认识和理解上难免会有差异,因此对最初的相关原始文献进行本义化的释读,进而摒弃那些后来的多属于延伸解读的认知上的干扰,就成为还原阴阳学说本来面目的必要步骤了。

下面的系列陈述,将以五行作为着眼点,以《尚书·洪范》中有关五行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依据,来对五行的本义进行一次原始化呈现。

一、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关于阴阳与五行这两个概念,目前存在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两者起初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到了汉代通过董仲舒完成了相互间的最终融合。[2]这种认知的形成,其中预置了一个前提,就是两者在概念上是属于同一层次的并行并列关系。那么这种认知有没有可供商榷的地方呢?下面我们来看有关阴阳学说的论述。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结构

对于阴阳的认识,当下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就是阴阳对待和阴阳流行。对待,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意,是指阴、阳两个不同的单元,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模型;而流行则是指“动态的、一时阴又一时阳,二者交替或循环”,它是一个周期或者完整过程的表达[3],更多地突出了时间属性,从本质上来说,它等同于广义的四时概念。由此看来,阴阳对待是在描述一个系统,而阴阳流行则是在陈述一个时间周期,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别,就阴阳学说中的阴阳来讲,它的涵义更应该是指阴阳对待这个体系,而不是用四时替代的阴阳流行概念。

五行学说的既有理论,同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五方说,一个是五材说。五方说着重于空间的配位,意图是通过四方的环境特点来解释各个五行之间的分别;而五材说则以功能和状态的描述为主,本质上是抓住五行与四季在状态特征方面的相似点,借鉴人们对四季的体验来辅助说明五行的不同特性。

参照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五方和五材更多地在突出说明单一的空间特性。和阴阳作为一个对立对待的完整体系相比,在层次上五行与阴阳不可能处于并行对等的关系。而且通过这种参照对比,我们发现以阴阳对待为顶层,以五行和阴阳流行为次级(为了更适当地表述,下文将称阴阳对待为“阴阳”,阴阳流行为“四时”) , 将五行和四时作为阴阳主体构成的两个分列单元,这种层次更能恰当地表达阴阳体系的结构 (见图一)。

按照通常的对五行的理解,五方无疑具备着空间属性,而五材的状态和功能性特征,从本质上讲同样是对空间进行区域化或者阶段化地静态描述,它只是借鉴了四季的鲜明特征来对五行进行类象化的状态表述。因此五行学说总体上是一种对空间、对“位”的状态表达。

描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空间和时间是两个必备的要素,而阴阳体系的本质就在于对时位的分辨。在阴阳体系的这个时位系统中,四时以时间的形态而存在,五行则以空间也就是位的概念而呈现。其中不论是阴与阳,还是位与时,两者在定义上的差别是相对的,五行作为位而存在,并不是它完全不具备时间属性,而是相对于四时来说,它更多地突出了空间的特性。

对于阴阳与五行四时的关系,除过以上逻辑构成外,还有后天八卦图的支持。在后天八卦图中,看似混乱的八卦分布,其实也点出了时位构成阴阳体系的模型特征,坎离震兑四卦以动静画卦的原则类象玄武、朱雀、青龙和白虎四象,其布位完全按照二十八宿方位,与四方(五方)的布局相同。而乾卦作为四时运行中的老阳,对应的夏至日其日落点正处于西北方位,坤卦落点亦如是。少阴巽卦在四时中处于夏至日之后,其方位与乾卦的关联揭示了夏至之后太阳落点的运行方向是由北向南。由此可知,以乾坤两卦为代表的乾坤艮巽四卦,是在概括性表达太阳在北半球四时运行的位置和方向。

所以在后天八卦图中,五行(四方)的坎离震兑四卦与二十八宿的四象关联密切,四时则与表示流行的乾艮坤巽相契合。两者中五行为阴为体,四时为阳为用,这种对空间和时间关系的认识,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其实并不孤立,我们可以从几大宗教的标志符号窥其端倪。比如基督教的十字架,其本质就是四方图;佛教的万字和车轮符号,同样也是在表述五行为主的智慧和信仰;而伊斯兰教的星月图,星代表了二十八宿的运行,月则是以月历表述四时的流行,在星月图中,同样明显以星为主。三者中,佛教的车轮符号和伊斯兰教的星月图最能恰当地表现这种五行和四时的组合关系,而十字架则是在突出五行为主的观念。因此,参照这些标志符号与后天八卦图的共同点,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五行与四时,以及阴阳与五行的层次关系。

另外,图一的层次分别,还存在着级数上的配合。我们知道五方的本质就是四方图,因此四就是第二层次的基本级数;第三级的天干与地支的数量差别,也只是土性地支配合月令进行四季分布的结果所致。

图一中第二层次是对阴阳体系的两个单元进行定性描述,而第三层次则是对第二层的两个单元进行分别量化的过程。对五行和四时进行量化是阴阳学说走向应用的基础,与干支对五行四时进行分别量化描述不同,八卦则是对五行和四时进行统一化的度量方法。可以说,八卦的出现,使阴阳体系中五行和四时两个单元进行相互对称匹配成为现实,再加上有“万物类象”这种方法的配合,阴阳学说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五行本义化研究的必要性

在对时位的量化描述中,四时第一是因为其鲜明的周期性和循环性特征,第二则是四季(四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仅仅代表四季)本身具有群众的普遍体验基础,这两点使人们对四时的认识和量化在一开始就具备了一个可以参照的评价标准,因此,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锤炼,关于四时方面的理论已基本不存在争议。

但是五行则不然,五行的概念本身是形而上的,正因为其形态的抽象化,对它的认识也就缺乏恰当的评价标准和事实见证,再加上起初出于传教的需要,将五行作为材质的类比,并进而做出相生相胜方面的逻辑延伸,最后甚至加入阴阳八卦来对五行进行三者之间的互表互证,这种方法和层次上的混乱最终也就造成了人们对五行学说认识上的五花八门。回顾阴阳学说的历史,几乎可以下一个结论,阴阳学说应用乱象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五行学说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对五行进行概念上的厘清以及本义回归,对于重塑阴阳学说的文化影响力,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二、《洪范》五行的本义

关于五行的完整表述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段话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五行的名称和顺序;第二部分说明了五行的特征;第三部分按照前人的理解,是在说明五行和五味的匹配。如果这种判断正确的话,那么那个对于书写工具极其稀缺的时代,这种关联度不怎么密切而且目的不明确的内容和同时期语言精练的行文特征显然是存在出入的。

从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紧密关系来看,第三部分不应该只是一个与前两者关联不大的延伸,它应该也具有进一步解释或者印证的功能。不然的话,如果用五味来定义第三部分,那么先是名,再是特征,最后第三部分的味有多大存在的意义呢?是想说明可以用感觉器官对五行进行感知分别吗?这种说法显然没有现实基础。好在“作”这个字,暴露了第三部分内容的写作意图,就是五行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或者后果,它是在用结果或后果对五行的概念和特性进行关联印证。

(一)五行表示了不同的运动状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第一部分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其数五;第二五行名称;第三则是五行的次序。

“行”在《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人之步趋也。步为行走,趋为快步,简单一点讲,行就是运动或者运动状态。五行,五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五行的名称,则是借用了常见的特征鲜明的五种物质,来对这五种运动状态进行类比定义。

至于五行的次序,“ 《洪范》所列,只是一种并无内在逻辑的并列关系。”尔后出现的尚土思想,以及五行之间的相生相胜说,不过是自春秋伊始后人进行的编排推衍。庞朴先生还认为“以方位为基础的五的体系,正是五行说的原始。”[2]李学勤先生说,《洪范》五行的次第是交叉次序,与数说方向的习惯有关。[4]我们将《洪范》五行的次序结合四方图的方位分布,遵循北南东西这种对空间进行模拟的阅读习惯,可以鲜明地支持庞朴先生的观点,因此,五行的本质可以定义为对不同空间形态特征化的各自表述。

既然五行是表示不同的空間形态或者运动状态,那么第二部分的词义就应该以动词为主。基于这个基本原则,我们来对几个相关词语进行本义化解释。

润下: 《广雅》释润——饰也,渍也。不论是饰还是渍,都有施加影响之意。润下在这里可以引申为恩泽下民、施惠或者向下一层的人和物施加影响之意。其中主动性的意愿表现强烈。

炎上:基于动词词性原则,炎上应释为以火的猛烈促使其向上,因此这里炎有焚或者烘烤之意,引申为由外部因素而产生的鞭策、激励、鼓动或者促使之意。

曲直:这里不是曲或者直在两者间做出选项的概念,木的特性是生长,会对各种弯曲或者复杂的形态做出向上整理的姿态。因此曲直的本义应该是自发地整理、趋直或者由曲向直之意。

从革: 《说文》释革——“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革和皮的区别,在于多了一个鞣制的过程,使生皮变性为不易腐烂之革。因此,革就是改变。从,随行、跟随。在这里有从众、被动或者逼迫之意。确切地说,从革代表了压力或者环境在迫使人或事进行改变的一种状态。

综合以上内容,润下代表了主动地向外施加影响的状态;曲直代表了由曲向直的主动意愿和现状;炎上则表示为外力或环境促使下的被鞭策或者被鼓动向上的状态;从革则与之相反,表达了一种受到环境制约或者广泛压力的被动现状。在这四种情景中,水木更多地具有主动意愿,木行是自我努力,而水行则显示了个体向外发挥影响的状态。至于火行和金行则都是外部环境发挥主要作用,被动的属性更强烈,不同的是火行代表了外来的鞭策或者推动,它的推动方向与主体意愿一致;金行则表示受到大环境的阻力或者压力,这种外力的作用方向与主体意愿相反。

土爰稼穑:一般认为,这里的“爰”和“曰”相同,都是称为的意思。但是参照《洪范》五行后的五事句,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似乎缺乏同例支持,“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従,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为什么在五事中全部用“曰”,而在五行中却出现个“爰”字呢?虽然依五行与五事的用词差异,不能作为推翻“爰”和“曰”意义相同的证据,但是这种差异至少表示了用“爰”代替“曰”,其中一定是有着特殊的涵义。

对五行特性的解释,水火木金四行基本没有大的分歧,但是稼穑一词却存在着最大的误解,认为土生万物因此土爰稼穑的这种认识,目前在相当的范围内仍然根深蒂固。从五材的角度来看,这种功能性的解釋似乎不存在大的问题,但是如果认识到五材仅仅是为了对五行进行解释而做的通俗化、分解式的类象表述,那么结合后面的论述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种通过逆向推理、通过物化场景来用五材对五行的特征进行完全定义,最终会造成概念的片面化和表象化。

我们知道五方的本质是四方图,而土占据了四方中位。这种中位的布局恰好说明了土行所代表的运动状态。

稼为耕种,穑为收获。爰,《说文》释为“引也”,其甲骨文的文字形象为两手中间有一画,是援引的意思。所以,土行的定义应该和中位特征一样,是属于水火木金四种特性以外的状态,或者说是任意两种状态进行转换的整个中间过程,又或者代表了“静”的、稳定的状态。水火木金都是对变化或者动态的描述,那么对于土行,我们可以理解为非动的、等待的、或者主体状态特征变化不显的稳定阶段,又或者说两种状态转换从开始变化到变化结束(稼与穑)之间的那个阶段或者区间。这种定义不仅从土居五方中位可以佐证,而且从描述四时的十二地支中,辰戌丑未的分布也可以窥其一二。

(二)五味是后果验证

基于以上对五行本义的认识,我们再来看所谓的五味。

将第三部分作五味解,是后人根据“咸苦酸辛甘”而进行的经验化演绎,不论这种演绎合适与否,在 《洪范》全文中,并没有出现五味的说法。因此虽然我们不排斥对“咸苦酸辛甘”作为五味来理解,但也没必要在解读中囿于五味的范畴,从而给本义化解释造成不必要的约束。

咸:甲骨文,大戈+口(人或者聚邑),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向某一区域的人或者一定范围的事物施加善意或影响力。另外咸通“感”,有感化教化之意。

苦:结合炎上的本义,这里的苦应该有劳苦、紧迫或者竭力之意。

酸:通“痠”,因疲劳引起的酸软无力的感觉。

辛:本义为古代刑刀,这里应该是威胁、威慑、压力和压迫之意。

甘:本义是品尝美味,这里结合土爰稼穑之意,应该是宽松、惬意的意思。

结合五行的状态特征,五味以五行所获得的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来对五行的特性和状态进行后果印证。

根据五行本义,五行的状态描述有主动和被动之别。这种区别必然是因为主体和客体发生关系的结果。选择的主体不同,相对应的空间状态的判断就会截然不同。因此对五行的状态描述存在着一个前提,就是主体的定位。另外“炎上”“润下”中的“上”“下”并非简单的方向指定,“炎上”的“上”是指与主体的主观意愿相同,“润下”的“下”则是下一层或者低层次之意,“润下”是高层次主体向低层次客体发挥影响力的状态。因此主体的主观意愿也是判断五行状态的另一要素。

原句第三部分的五味,其实质是一种后果验证,是对五行状态的后果提出了一个衡量基准。这个基准就是以相对于稳定状态是否产生变化为标准,有了变化,必然会有消耗,因此就产生了“咸苦酸辛”的后果,这时的状态就必然是水火木金中的其一;没有变化或者说稳定的,那么后果就是“甘”,就可以称为土行状态。比如木行,主体意愿是要自力向上生长,但如果这种生长在某一阶段达到了一种匀速的或者说是稳定的状态,在这一阶段中前后相比没有变化,那么这种状态虽然维持着运动,但不能算是木行,只有改变了固有的常态特征,才算是进入了木行状态。也就是说,五行状态的定义,必须要有变化支持,或者说要有后果验证的支持。

五味这一部分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陈述五行各自状态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还在于凭借后果差异来强调对常态的认识,或者说对土行状态的认识。常态并非仅仅是静的状态,还包括了运动中的稳定状态。比如一棵树的生长,在初期它的发芽生长是加速度的,这时的变化就是木行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生长速度必然在某一阶段进入匀速状态,这时候它虽然仍在成长,但是此时的匀速成长阶段却进入了土行状态。

水行的状态,是主体对外部发挥影响力,而且主体存在付出、施惠的意愿并得以实施,后果是在感化和影响方面获得效果或者回应,这样才算是进入水行状态;火行的状态,是外部环境对主体产生了驱策,而且这个驱策使主体改变了原有的状态或者烈度,使主体产生了劳苦、紧迫感或者产生了超常规的消耗;木行的状态,主体努力向上,而且是改变了原有的常态,并产生了消耗和疲劳的后果;金行的状态,外部产生了与主体意愿相反的作用力,而且这种压力使主体改变了已有常态,这就是金行的状态;土行的状态,所有“静”的、稳定的、常态化的表现,都可以归入土行的范畴。当然,它也有后果,后果就是“甘”,就是闲舒、宽松、适意的状态。

归纳起来,五行表示了事物五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对这五种状态进行分辨和判断,需要三个要素支持:第一是主体的定位或选择;第二是主体的意愿;第三则要有后果验证。三者中主体定位是原则问题,主体意愿是方向性的分辨,而主体某阶段的常态化特征和随之而来的变化则是评价的基准。只有将三者综合考虑,才能恰当地分辨事物当下的五行状态。

三、五行不能实质化

五行学说的既有理论包含了五方和五材两方面的内容,参考五行本义,五方和五材对五行学说进行不同方向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因果关系或者并行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分解式解读。五方指出了它的空间属性,而五材则突出了它的状态特证,两者融合才能更好地对五行进行恰当的定义。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不能单独用五方或者五材进行逆向推理,从而获得五行定义的原因。

五方说存在的意义,除过空间属性的认定之外,还在于提出了土居中位的结构特征;而五材说则是借用五种常见物质的主要特性来表述五行各自的状态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借用了五材的特性,并非是五行的实质化表述。实质化会造成一种误解,就是木只有木行,火只有火行,以此类推。这种僵化的逻辑安排,会让五行变得道具化、单薄化。因为任何一种物质都会存在五行不同状态的表现,以树为例,在各个阶段它不仅存在木行状态,同时也存在火行、金行、水行和土行状态。将木行实质化为木,就会丧失五行的根本——“状态”描述,这才是五行的唯一特征。因此,五行的相生相胜说,无疑是五行误入实质化陷阱的产物。

就如庞朴先生所说,五行是一种并无内在逻辑的并列关系。实质化的后果所产生的木生火、火生土之类的逻辑推理,会远离五行的本义。五行和四时是两个不同的系统,要充分认识五行本质,我们首先要抛弃生活经验特别是四时体验所带来的惯性思维,突破流行和周期等固有的逻辑障碍,紧紧抓住五行“曲直”“炎上”等各自的状态特征,将此特征作为判断万事万物五行状态的唯一依据,才不会偏离五行的本义。

另外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五行的本质是对事物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状态进行分别描述,它首先需要对事物发生的阶段(空间)进行一种切片化或者阶段化的取样过程,然后对这个过程中的状态特性进行定性描述。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定位是首要的,它决定了引起变化的因素是来自内部(自身)还是外部;其次主体意愿的确定决定了影响力是助力还是压力;而五味则是五行状态的验证标准。

为了强化五行本义的概念,下面以实质化的五材为例,来分别说明如何判断物质在不同阶段的五行状态。

(一)以实质化的木为例

主体为木,根据木的天然属性,其主观意愿为趋光生长。

在种子发芽阶段,因为树种的状态是“静止”的,我们可以认为其正处于土行状态;春天由于阳光和温度的改变,种子开始破壳发芽,这个改变其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因此这个发芽阶段就是木行状态;那么在这个发芽的过程中,如果人为的改变湿度、温度或者光照條件,必然会影响它的正常生长,这个影响力的来源为外部,那么根据主体意愿为生长来判断,如果外部因素加速了应有的成长速度,那么这时其五行状态为火行状态;如果人为因素压制了其生长,则是金行状态。另外还有水行状态如何判定呢?“水曰润下”是高层次主体对低层次客体发挥影响的过程,这时对于主体幼芽来说,什么客体是低层次的呢?因为主体本身很弱小,囿于作者的学识所限,还很难找到幼芽可以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力的客体,因此这部分就不做妄论。

在成长阶段,进入了一个正常的生长速度,那么它就处于土行状态(它虽然生长,但不是木行);在这个过程中水分、温度、光照甚至还有肥料等因素的变化,会带来生长速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成长期的火行或者金行状态。当成长为大树的时候,树荫会影响区域中植物的生长,森林中大凡有小树苗都是纤细而笔直,很少有旁枝生长,这就是森林中大树作为一个高级别存在对树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水行状态的体现。当然这种水行状态的判断是以大树为主体的,如果以小树苗为主体,因为环境对树苗的营养产生了剥夺,不利于它的正常成长,那么这种状态就成了金行状态。有意思的是成长过程中树木的木行状态是怎么表现呢?因为正常的生长是土行状态,那么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比如树木倒地倾斜之后,树枝的生长会改变原来枝条的方向,这种改变就是木行状态的表现。

所以,五行状态的分辨,要抓住主要变化,抓住主要的状态特征,常态的就是土行,其他的四行状态一定是相对于当下的常态有了显著的改变。

(二)以实质化的火为例

主体是火,火的主观意愿为向上。

以篝火为例,将火种置于柴堆中部,火苗首先向上燃烧,这种柴堆上部和底部燃烧状况的不同,就是火的木行状态的表现;在点燃后加入油脂或者风速所造成的剧烈燃烧,就是火的火行状态;相反的,燃烧过程中泼水或者其他压制燃烧的行为,都会使火进入金行状态;篝火对周围气流或物体的影响,就是典型的火的水行状态。而在没有外力影响的稳定的燃烧阶段,就是火的土行状态。

(三)以实质化的金属为例

主体为金属,主体意愿为收敛,约束,聚集。

金属的天然结晶过程,就是金属的木行状态;冶炼则为火行状态;或者在冶炼过程中采用鼓风升温的措施促使杂质分离从而加速它的结晶,这个过程也属于火行状态;同样在冶炼过程中降温夹杂等因素会减慢其结晶过程,这时即为金行状态。那么金属的水行状态如何描述呢?基于它的收敛特性,我们可以将金属氧化过程中对氧的捕获和化合、将氧元素进行约束的现象,看作是金属的水行状态,也可以将金属的存在对周围温度的影响看作是它的水行状态;至于土行状态则很好理解,所有稳定的阶段,都属于它的土行状态。

(四)以实质化的水为例

主体为水,主体意愿为向下渗透。

以常见的静脉输液为例,这种方法就是利用了液体向下渗透的特性,将药物输送到众多毛细血管中。针头扎入血管后,打开流速调节器的一刹那,液体快速进入血管,这个过程就是液体的木行表现;几秒钟以后,液体流速进入匀速状态,这个稳定匀速的过程就是液体的土行状态;然后根据医生的要求或者病人的感受,通过调节器或者升降输液瓶的方法对流速进行调节,这种流速的变化就是火行金行的体现。至于水行特征在这个例子中液体携带着药品进入毛细血管向下渗透过程,可以称为水行状态。再比如水漫过新填的土坑会造成沉降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水的水行特征造成的结果。

(五)以实质化的土为例

主体为土,主体意愿为稳定。

土的特征,在一个不稳定的场景才能彰显其特性。这里以河坝为例,土以粘性来维持稳定的现象就是土的木行体现;对土坝进行夯击和加筋,加强其稳定则是土的火行状态;水流对坝基的冲刷,还有鼠类挖洞,凡是对稳定的破坏都是土的金行体现;土坝对水的约束,本身就是土的水行特征,因为土行的特性就是稳定;河水小了干了或者说流量稳定了,河坝的作用出于一种“静”的状态,这时候就是土的土行状态。

严格说来,这种以大的类别作为例子来说明五行的不同状态并不是十分贴切,比如对物质五行状态所产生的后果评价,有些是比较容易进行的,比如像木的金行状态,我们可以用年轮紧致度的差别来说明,如果不考虑主体改变的因素的话,也可以用木的腐朽过程造成不同部位木质的不同变化来例举。但是因为五行的后果评价都需要以变化之前的常态判断为前提,这样的衡量标准以类别为单位是很难获取的。因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主体的取样越具体,可操作性就越强,范围越广则界限就越模糊;比如树木与支木,两者的主体意愿都是曲直,但是树木主生长,支木主支撑,功能性的差别带来主体方向在评判上有了不同。因此,出于适当性的考虑,在以上几个例子中很少涉及后果验证的内容。

但是从以上例子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是木行状态一般存在于主体运动的初期阶段;土行包含所有的“静”的或者稳定的状态;基于稳定状态,外因的作用使状态产生了改变,则是火行或金行的表现;至于水行,则一定是主体的显著特性向低一级客体发挥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较特殊,它发生的时期可以和其他四行并行。所以五行的运行与四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存在固定的周期或者时序,这也印证了庞朴先生五行并无逻辑关系的论点。

虽然在几个有关实质化五材的例子中后果验证方面的内容不充分,但是通过这些论述,至少突出了两个概念:

第一,说明了五行是状态描述,和五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比如金行的特征是从革,是外部压力下自身产生了改变,而具体的事物金属它的主要特质则是聚集。

第二,主体的选定,是判断五行状态的基础。只有主体确定之后,主体意愿(方向)才会显现;在主体的状态分析中,主体的方向是永恒不变的,五行状态只涉及运动的速度或者范围的变化,而与方向的改变无关。比如火的方向是向上的,那么其木行状态为自我努力向上,火行状态是得到助力加速向上,金行状态为外界压力使其减速向上,水行则是影響着客体跟着向上,土行则是稳定地向上,总之主体意愿的大方向是不变的。如果方向改变,必然伴随着主体的改变,这又是五材和五行的根本差别。

总之,五行不能实质化,它代表了事物一常(土)四变 (水火木金)的五种状态,其中土行是事物的常态表达,而水火木金四行则表达了相对于常态的四种不同变化。

四、结语

明晰阴阳学说的结构层次,是澄清阴阳、五行、四时三者之间互表互证现象的前提。另外用阴阳流行的观点论证五行,会混淆五行与四时的概念边界。五行的实质是对主体当下状态的表述,它较多地体现了空间属性,而四时则是广义的时间概念。基于我们地球人类的角度,在阴阳学说的范畴之内,两者的区别在于,五行是在描述十年一轮回的运气变化,是二十八宿对地球的影响;四时则是描述季节的流行,是太阳对地球最直观的作用。

《洪范》五行首先用次序来模拟五方的空间结构,并用之陈述土居中位的分布特点;其次借用五材的主要特性来表述五种不同状态的特征,指出五行是对五种主体不同状态的归类描述,其中水(木)是起源于主体的、是主体主动的向外(向内)发生作用的状态,而火(金)则是外部因素作用于主体的、是主体被动接受与自身意愿相同(相反)的影响的状态,土则是所有稳定状态的称谓。这五种状态基本涵盖了主体所有阶段的全部特征;最后还提出了要通过五味来对不同五行进行后果验证。后果验证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甘”与其他四味的不同,说明了金木水火四种状态的产生,一定是相对于常态(土)有了变化;其次五行和五味相互各自关联,如果五味是感觉的辨识,那么这种关联的解释基于现实体验会非常牵强,但是用状态与后果的关系来推理,就能显化常态与变化的区别。另外,五味同时也强化了五行并非实质化五材的基本概念。因此,在对事物五行状态的判断过程中,这三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五行是对主体当下状态进行的一种形而上的归类表述,它能够涵盖万事万物所有阶段的全部状态,它是超越实质的,它不参与对主体本身的本质化定义。因此五行是对主体的全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化状态表述的产物,而且任何主体在生命周期中,其不同阶段都可能涵盖所有五行。

《洪范》五行的内容,是对五行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诠释,只有将各种不同的诠释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五行完整的本来面目。传统理论对五行的误解,正是将不同角度的诠释分割或者分别看待而产生的结果。因此,通过这种本义化分析,对于纠正传统的五行理论,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提出了五行、四时和阴阳三者在概念上与功能上的根本差别,同时将三者在阴阳学说中的层次进行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划分,这种划分对于明晰三者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说明了五行是超越实质的,它不是一个物化的概念,而是陈述物质在生命周期中当下(或者某一阶段)所表现的状态,这样的形而上表述,从涵盖面来讲,还原了五行理论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第三,指出了进行五行判断有着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主体的选定。比如在某一个场景中,两个相互作用的主体其五行状态的判断必然是不同的。

五行是阴阳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它的正确定义和认识,是阴阳学说发挥文化影响力的前提,所以在河图洛书所构建的阴阳模型之下,五行本义的明晰,对于阴阳理论走向应用,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长林.《周易》与中国象科学[J].周易研究,2003(1).

[2]庞朴.阴阳五行探源[J].中国社会科学,1984(3).

[3]庞朴.“一阴一阳”解[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4]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J].学术月刊,1986(11).

作者简介:李林贤(1970—),男,陕西韩城人,陕西省石化压力容器检验站副总工程师。

袁淑琴(1974—),女,陕西山阳人,西安市第一医院主治中医师。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五行物质化
警惕精神的物质化
中医五行理论信息可视化研究
民间女红艺术与太极阴阳哲学初探
把算美丽肌肤的“五行”风水
做一个五行齐全的班主任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泛物质化思潮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对策
秋季润燥,按照“五行”吃
物质化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