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灌流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

2018-10-20付国俊

智慧健康 2018年26期
关键词:胆碱酯酶阿托品灌流

付国俊

(江苏省沭阳县中心医院,江苏 沭阳 223600)

0 引言

有机磷农药按毒性的强弱可以分为剧毒类、高毒类和中毒类、低毒类四类[1-3]。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灌流在治疗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严重有机磷农药中毒(SOPP)诊断标准,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脱去污染衣物,清洗皮肤、洗胃、导泻,给予胆碱酯酶复能剂碘解磷定、阿托品等治疗,严重肺水肿、呼吸衰竭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实施方法为先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采用德国费森尤斯multiFiltratr血液灌流机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灌流时间根据患者情况为2.0~3.0h,流速180~200mL/min,间隔时间为12~24h,一般灌流3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血液灌流中需采用常规肝素做抗凝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昏迷时间、住院时间、阿托品使用量进行对比。具体判定标准为:显效: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有一定改善,临床症状出现一定好转;无效: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未发生改善,临床症状无好转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资料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及阿托品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昏迷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阿托品使用量及住院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及阿托品用量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及阿托品用量对比(±s)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大部分的有机磷农药多为脂溶性毒素,这种脂溶性毒素的分布范围较大,进入人体后吸收迅速,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根据中毒程度分轻、中、重度中毒,重症患者可并有中间综合征、迟发性周围神经病等并发症。轻、中度中毒予洗胃、导泻、解磷定、阿托品等治疗后效果较好,而重度中毒者常需结合血液灌流治疗。

一些研究指出,血液灌流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有机磷,清除率达80%以上,同时血液灌流也可以清除磷酰化胆碱酯酶复合物,减轻其对患者的损伤[6]。血液灌流主要为通过吸附材料、非特异性吸附毒物、代谢产物等。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昏迷的常见原因有有机磷农药及溶剂对脑组织的直接损害,亦与肺水肿、肺部感染致脑缺血缺氧有关,部分病人为大剂量使用阿托品致阿托品中毒有关。部分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数天后,可能出现反跳症状,其可能与胃肠道、皮肤残留的有机磷农药重新吸收有关,部分有机磷农药如对硫磷经肝脏代谢后,毒性被强化,其产物再次进入胃肠,通过再吸收引发中毒。由于血液灌流治疗主要清除有机磷及磷酰化胆碱酯酶复合物,并不能对已经造成损伤的病理改变情况进行治疗,因此解磷定、阿托品等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也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需要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开展治疗的原因[9]。在本研究中,对64例患者中的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液灌流治疗,通过结果可见效果显著,显著地缩短了患者昏迷时间,使患者尽快的脱离了危险期,同时血液灌流疗法其临床疗效较好,显著优于仅采用常规疗法的对照组患者,与郑玉成[10]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应用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胆碱酯酶阿托品灌流
低浓度阿托品不是近视防控的“神药”
微流控芯片细胞灌流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治疗尿毒症新型血液灌流吸附剂体外实验研究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0.01%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控制儿童中低度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丁酰胆碱酯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
胆碱酯酶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