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研究
——以肇庆学院学生为例

2018-10-17廖理连杨海平孔咏溥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男性化女性化性别角色

廖理连,杨海平,侯 军,陈 聪,孔咏溥,剧 瑶

(1.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西樵镇第一小学碧玉校区,广东 佛山 528200)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1].根据中位数分法可将性别角色类型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2],其中,双性化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其次是男性化,最不理想的就是未分化[3].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为科学家(以及大多数非科学家)都持有一种两极化的性别观点:人们的性别认同不是彻底的男性化就是彻底的女性化.换句话说,男人就应该尽可能男子气,女人就应该尽可能女人味[4].20世纪70年代早期,安妮提出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极,相反,他们应该成为衡量人类性别的2个独立维度,即一个人拥有某种程度男性化特征的同时,也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女性化特征[1].后来,斯坦福大学的桑德拉·贝姆对当时盛行的“健康的性别认同应该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其生物学性别的社会期望”性别观念发起了挑战,提出一个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两者行为的人,实际上比那些性别角色类型极度男性化或极度女性化的人更快乐,心理调适能力更强[5],由此开启了“双性化”入流时代.后有研究认为,那些双性化程度高的人之所以能体验到心理上的优势,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是男性化特征而非两性性别特征的平衡[6];姚萍[7]也证明,影响个体坚持体育运动的性别角色特质可能与个体的男性化特质有关;熊明生[8]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特别是女性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尹伊也认同“从事体育锻炼或训练是强悍、甚至是男性化的活动”[9];漆昌柱[10]等人发现,参加跆拳道和体操训练均会强化男孩的男性化性别角色,弱化女孩的女性化性别角色.

那么,现实中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性别角色类型的关系如何?体育专业训练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有何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对大学生或其他群体的性别角色类型研究或相关研究较多,但针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研究比较少见.而在高校,通常都会有这么一种潜在认识:体育专业的男生要更具男性气质(相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女生要更“女汉子”.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本研究借助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肇庆学院2014级学生进行测量,以期找到可信的证据,旨在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训练,发展其健全人格,及今后学校体育教育中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去促进学生人格的正向发展提供思路.本文假设体育专业训练或体育锻炼与个体男性化或双性化成正相关,即个体参与体育专业训练或体育锻炼越多,其男性化或双性化特征更明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1.1 研究对象、方法

为了获得实验和对照的效果,本研究主要选取大二学生(即2014级)作为调查对象,其主要原因是大二的学生刚好全部经历了1学年的公共体育课,这可以有效排除大学以前各种因素的影响.问卷主要通过2个渠道发放:一是利用上课时间发放给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了排除年级因素的影响,就在同年级的公共体育专项选修班随机抽取了5个自然班,这5个班刚好涵盖了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本次测量共发放问卷532份,回收问卷530份,去掉无效问卷31份,共获取有效问卷499份.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1.2 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是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该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和相关效度,从发表至今一直是性别角色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测量工具.BSRI主要用形容词的等级记分来评定,一共60项,每项采用1—7级记分法.然后,根据所得数据的中位数来评定具体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的男性分量表得分中位数(M)为:4.78分,女性分量表得分中位数(F)为:5分.最后,将性别角色分为4类:未分化(M<4.780,F<5);女性化(M<4.78,F≥5);男性化(M≥4.78,F<5);双性化(M≥4.78,F≥5).

1.3 统计方法

借助于Excel,最后主要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肇庆学院大学生双性化所占比例最高,接近1/3(32.46%).双性化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因为其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2种性别特征,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更有心理优势.但被认为是最不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未分化,超过了1/4(27.86%),虽然现在调查的人群是大二的学生,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尽管有研究指出,男性化人格特质是比较受社会欢迎的,甚至双性化人格心理上的优势也是源于男性化人格特质成分的作用[7],但男性化人格特质的比例却是最低的,尽管这里面涵盖了“很man”的体育专业学生在内.

以上数据显示:双性化比例最高,未分化次之,典型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只占少数,这与陈少青[11]、王翠萍[12]、杨洁[13]等人的研究结果大致趋同,同时也表明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淡化[2].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日益增加的各种挑战,传统单纯的性别角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14],这刚好助推了双性化优势发展.两性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基于生理差异的传统职业分配,更多的人开始从事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异性才能从事的行业或职业.而这除了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外,与当前文化的多元化,及流行的“中性风”“雌雄同体”也不无关系.让人乐极生悲的是,最不理想的未分化比例也较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比例高,但这一现象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该年级的性别角色引领教育.

表2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分布情况

2.2 不同维度的性别角色类型在大学生中的分布情况及差异对比

2.2.1 性别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影响及差异比较

从性别的维度看(见表3),男生中所占比例排序依次是双性化(42.29%)、男性化(22.03%)、未分化(21.25%)和女性化(14.54%);女生中所占比例排序依次是未分化(33.46%)、女性化(28.31%)、双性化(24.26%)和男性化(13.97%);且男女在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差异非常显著(c2=34.315;P=0.000).

从以上数据发现,男生双性化的比例较高,接近一半,是个可喜的现象,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的温柔、体贴等女性化特质要求越来越高有关.男生男性化次之,这可能与该校的男女比例有关(4.4:5.6),女生偏多,会激起男生男性特质的本能,因此男生男性化的比例较高.未分化在男大学生中仍然是个令人堪忧的问题,男生女性化的比例最低,但这个比例也不容小觑.女生中,未分化人群所占比例最高,超过1/3,其次是女性化.女生双性化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双性化,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有关,男性通常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人格特质也顺势发展;与此同时,男生男性化和女生女性化的传统性别角色类型仍占主流;性别异性化比例最低,这也直接降低了异性化对个体成长、婚恋关系及生活状态的消极影响,但未分化特别是女生未分化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

表4显示,男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受专业的影响(c2=1.234;P=0.745);但女生的性别角色类型明显受专业的影响(c2=14.525;P=0.002).这与高校流行的潜意识流确实有一定的吻合度,体育专业的女生确实要更男性化(男性化比例最高,占29.41%),双性化人数也较多.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体育锻炼,需要个体具备坚韧、刚毅、好胜等品质,而这与传统社会所期待的男性化特质高度吻合[9];而姚萍的研究结果证明,男性比女性更喜欢体育运动,男性化比女性化被试更喜欢体育运动[8],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体育专业的女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其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比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专业的女生,未分化(36.65%)所占比例最高,这极有可能与锻炼过少有关.但体育专业的男生与非体育专业的男生相比,男性气质并不明显.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的角色期待有关,但凡男性都肩负着类似的社会责任,只是外表显得强壮的体育专业男生让人在心理上感觉更健硕,进而让人产生误读.

表3 性别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及差异对比

表4 同性别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及差异对比

虽然上述情况可能与调查的对象有关(体育专业男生多、女生少是常态,而其他专业男女比例主要是受特定学校或专业男女比例的影响,故抽样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会存在一些抽样误差,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专业学习和训练对体育专业女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特质有促进作用,对未分化特质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这也从侧面证伪了Hardin“提升女性在体育与健身活动中的比例无助于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类型”[15]的观点,证实了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指出的“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被塑造成的”[16]的观点.现代奥运会自诞生起就将女性拒之门外[17-18],但随着民主的深化和文化扩散,社会赋予女性平等、公正的表达平台和机会,也促激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19].体育专业女生通过运动,自如地驾驭自身肢体,自我主体认知深化,在现实生活的空间展演中,也会顺理临摹这种“惯习”.但需提示的是在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空里,尽管普遍能接受女性从事体育锻炼或训练的主体行为,但仍然避免不了被认为体育锻炼或训练使女性男性化的尴尬印刻[20].

2.2.2 专业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影响及差异比较

表5显示,是否是体育专业对其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影响非常显著(c2=22.731;P=0.000).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呈现出比较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如双性化(39.42%)和男性化(23.08%),这与前言中提到的高等院校潜意识流、向邦卓[21]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体育专业的学生双性化更多、更man,但并非人格上的“异类”[22].当然,这也可能与体育专业的女生人数较少、且女生的男性化倾向明显有很大关系.而其他专业的却刚好相反,其中未分化(33.68%)的比例最高,其次才是双性化(27.49%),且女性化比例高于男性化.这可能是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女生比例较高的缘故,但未分化的现象仍然是最为严峻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表5 专业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及差异对比

2.2.3 每周课外锻炼情况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影响及差异比较

每周课外锻炼次数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也较大(见表6),其中,每周课外不锻炼或锻炼2次或以下者,未分化人格(33.55%)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双性化(26.76%);而每周课外锻炼3次或以上者,双性化人格(42.67%)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男性化(21.35%);且每周课外锻炼次数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影响非常显著(c2=21.936;P=0).每周课外不锻炼或锻炼2次或以下者,未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超过1/3的比例,双性化比例受影响,男性化比例最低.而每周课外锻炼3次或以上者,双性化比例最高,接近半数,其次是男性化比例.这也印证了朱乐青、董宝林[23]等人得出的结论:性别角色对锻炼行为有显著影响.同时,再次说明体育锻炼(每周课外锻炼达到3次或以上的频次)对双性化和男性化人格的促进作用,对未分化和女性化人格的抑制作用.

表7显示,每周课外锻炼次数对男生的性别角色类型有显著影响(c2=9.448;P=0.024);但对女生的性别角色类型无影响(c2=5.134;P=0.162).这与上文“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的性别角色类型无显著差异,但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非常显著”的结果刚好相反.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可能是由于体育专业的男生每周课外锻炼次数较少;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倡导的“健康第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学校体育政策的改革(从2014级开始,体育成绩纳入评优考核体系,并成为学位证获取的衡量指标),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都开始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到自己的日程安排中,进而缩小了男生专业之间的差距;但同时,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个共象:不管是体育还是非体育的男生,对体育的喜厌都是呈极端式发展(要么非常喜欢,要么非常厌恶),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专业对其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影响不一致的情况.与男生相比,女生通常更勤奋,因此参与锻炼的情况自然更好,进而缩小了每周课外锻炼频次对其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此外女大学生因身心等原因,会自认为柔弱,进而间接弱化了运动训练对其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故每周课外锻炼次数对其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不显著.但体育专业训练和锻炼仍然是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生性别角色类型差异的分水岭.

表6 每周课外锻炼情况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及差异对比

表7 同性别大学生每周课外锻炼情况对其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影响及差异比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双性化比例较高;男女在性别角色类型中的分布差异非常显著,男性倾向于表现为双性化和男性化,而女生倾向于表现为未分化和女性化.是否是体育专业对其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非常显著,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呈现出比较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如双性化和男性化;其他专业的未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男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受专业的影响,但女生的性别角色类型明显受专业的影响,即体育专业的女生确实要更男性化,但体育专业的男生与非体育专业的男生相比,男性化得并不明显.由此可见,体育专业学习和训练对体育专业女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特质有促进作用,对未分化特质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

每周课外锻炼次数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也较大.每周课外不锻炼或锻炼2次或以下者,未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每周课外锻炼3次或以上者,双性化比例最高,其次是男性化比例.每周课外锻炼次数对男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影响,对女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无影响.

3.2 建议

建议招生时注意男女比例的均衡;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非体育专业女生的性别角色引领教育;充分重视体育专业学习及训练、课外体育锻炼对个体性别角色的积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女生要改变性别角色类型应选择专业的体育学习和训练,男生要改变性别角色类型自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即可;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体育丰富的教育内涵以及运动训练对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本研究中仅涉及到大二学生,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扩大范围和样本量,使研究结果更客观科学.如有必要,也可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猜你喜欢

男性化女性化性别角色
农村大班幼儿教师实施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研究——以成都市五所农村幼儿园为例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对《消失的地平线》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讨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研究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体育活动提高男生基本特质与作用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