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犯罪的预防研究

2018-10-16陈冠存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6期
关键词:预防中学生犯罪

摘 要 中学生是指年龄处14至18周岁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其正处心理及生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就是青春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身心极不稳定而易发生突发性犯罪。近些年来,中学生的犯罪率逐步上升,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简单阐述了中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特征,分析了中学生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中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中学生 犯罪 预防

作者简介:陈冠存,双鸭山市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241

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其成长关乎整个社会的利益与发展。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思维越来越活跃,然而同时,受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也不乏出现一些不良思想,致中学生发生犯罪行为。据执法部门相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在校中学生的犯罪率正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学生犯罪预防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学生犯罪现状与特征

(一)中学生犯罪现状简述

中学生群体主要集中在14-18周岁之间,这恰好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范围,也是我国法律规定负相对刑事责任与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未成年人犯罪”年龄阶段。现我国犯罪总量当中,未成年人犯罪占相当一部分比重,且刑事犯罪率不断上升。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犯罪当中所占比例已由2003年的7.93%上升至现在的12.42%;犯罪类型更是呈扩张式发展,犯罪所涉及罪种较多,其中以图财型犯罪与性犯罪成为突出;犯罪形式多为暴力型,且在校中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总体来说,我国中学生犯罪现状较为严峻。

(二)中学生犯罪的特征

中学生犯罪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犯罪成员低龄化。以往中学生犯罪的高峰年龄多处16-18周岁,但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中学生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并了解社会,这也使得中学生生理发展远快于过去,犯罪年龄较以往明显提前,从原来的13-15周岁下降至10,部分案件还可见10岁以内学生犯案,犯罪成员的年龄越来越低。第二,犯罪类型多样化。据相关统计显示,近三年来,中学生犯罪的类型有很多,包括抢劫、杀人、强奸、伤害、敲诈勒索等,犯罪类型多元化,且尤其以抢劫、盗窃与敲诈勒索为主。第三,犯罪形式团伙化。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犯罪有60%以上为团伙作案,由在校中学生自发组成“小团体”,“团体”中一人显现出犯罪意识,其他成员便会随声附和并积极参与,有些甚至跨班级、跨学校级成“小团体”作案,形成共同犯罪。第四,犯罪手段凶残化。中学生犯罪虽多为偶发性、突发性犯罪,但其作案手段呈現出成人化特征,部分犯罪作案前甚至还有详细的策划与分工,且不考虑犯罪后果,作案手段相对凶残。

二、中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中学生犯罪由于学生个人原因所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视法律为儿戏,也不考虑犯罪后所要负责的法律责任与后果,致中学生发生犯罪行为。第二,中学生生理及心理发育不平衡所致。伴随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生理发育也明显加快,但其心理发育却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正确明辨时非,极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犯罪。第三,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部分中学生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将自身的幸福目标定位于吃喝玩乐、有钱有势,从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第四,讲究“哥们”义气。讲究“哥们”义气是多数中学生的犯罪源头,因为“哥们”义气,很多中学生不顾后果地为哥们“两肋插刀”。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们以婚姻及血缘关系为桥梁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每个人都是某个家庭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不良家庭环境会影响个人的生理成长与心理变化。第一,家庭结构不完整,如父母离异、父母被判刑等,会导致学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受到同学、朋友的疏远,使得个人形成不良性格。第二,家庭教育不当,如仅给予孩子物质关怀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精神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走向歧途;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需求,甚至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与过错也不多加指责,采取纵容态度,当其需求未被满足时,就极可能发生犯罪行为。第三,父母自身的不良秉性,如自私自利、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等,都会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三)学校原因

我国中学生发展的主潮流是积极向上的,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但学校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以及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若学校教育不当,也会导致中学生发生犯罪行为。第一,受应试教育及升学考试的影响,很多中学纷纷呈现出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与品德的培养,对于后进生更是缺乏必要的耐心,有些甚至歧视、放弃后进生,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第二,缺乏法制教育。部分学校的法制教育仅流于形式,却并未采取具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也只是口头上的让学生知法、懂法,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第三,学校治安管理不足。为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中学周围基本都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住房、交通、超市等,这些配套设施的完善虽给学生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不良思想的影响风险。而出于面子问题,很多学校都不会去严格治理,再加上疏于对学生管制,致学生与周边不良社会分子来往,促成了中学生的犯罪行为。

(四)社会原因

社会是一座大融炉,其中包含了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等,不管是好的不是坏的,其都存在于社会当中,而中学生的年龄尚小,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在接受到一些不良现象或思想时,其就很可能会产生犯罪行为。第一,社会价值标准混乱,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就会导致中学生出现思想混乱,产生不良价值观。未成年犯罪案件当中不乏有因拜金而出卖自身的例子,也有因想享乐而去抢劫的现象,这些多数是因社会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的。第二,对社会娱乐场所的管理不严。虽然多数社会娱乐场所均有明显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标志,但多数商家为了“钱”而丧失良知,随意中学生进入,致其受社会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加大。第三,缺乏必要的课外教育基地。因课外教育基地或是活动场所不足,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成人娱乐场所,加大了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想与风气影响的风险,使其在不知不觉当中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中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个人预防措施

个人原因是中学生发生犯罪的重要内部原因,为有效预防中学生犯罪,首先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做好个人犯罪预防。第一,中学生应加强对法律常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與自身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第二,中学生应学会并善于用法,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中学生应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不是将其诉诸于“暴力”或“报复”。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第四,提高自身自控能力,以因冲动而发生突发性犯罪。第五,交友要谨慎。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学生应多交益友,远离损友,以免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二)家庭预防措施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就这点来看,在家庭方面,为预防中学生犯罪,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保持家庭和谐、和睦,并严格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与监护义务,使孩子能在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当中成长。第二,加强家庭教育,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避免溺爱孩子,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避免一味迁就孩子。若遇孩子出现不良或错误行为,应平心静气地对待,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帮助其分析当前事态,以及时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第三,提高家长素质。所谓“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仅仅要重视言语方面,而且更要重视“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孩子。为此,家长应加强学习,一方面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在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三)学校预防措施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多数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的,因此,学校教育对于中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为有效预防中学生犯罪,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第一,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法制观念,以使学生能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可与专业法律企业合作,定期邀请专业法律顾问来校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犯罪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或是与政府教育部门进行合作,制订中学生法制教育规划,做好中学生的普法教育工作。第二,改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德育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要加强对后进生的重视,给予后进生更多关心与支持,引导其正确面对学习与生活。第三,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整顿与优化,严禁在中学周围设置成年人娱乐场所和网吧,同时加强对在校生的管理,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课外活动,以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四)社会预防措施

社会对于中学生犯罪的影响程度虽较小,但其影响范围却非常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导致中学生走向歧途。为此,在预防中学生犯罪的过程当中,还应加强社会教育。第一,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对社会环境进行净化,严格管理社会成年人娱乐场所,坚持关闭学校周围营业性娱乐场所与网络服务场所。第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社区、村委会的联系,及时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状况,并给予适当帮助,以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第三,加大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加强对法制观念的宣传,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鼓励中学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因冲动而发生犯罪行为。第四,加强中学生教育基地与课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如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等,以为中学生的课外娱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改善当前中学生娱乐活动场所少、课外生活枯燥的情况。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生犯罪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而引起的,其范围广、危害性大,严重的还会影响中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为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就必须及时采取行而有效的预防措施。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个人以及学校,而且还包括学生家庭乃至全社会,因此,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中学生看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以尽量减少中学生犯罪。

参考文献:

[1]刘效强.当前中学生犯罪之我见.中国校外教育.2016(1).

[2]李培枝.浅析中学生犯罪成因及综合治理.内蒙古统计.2015(3).

[3]汪净舸.新时期中学生校园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2017(2).

[4]刘明菲.对中学生犯罪问题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8(4).

猜你喜欢

预防中学生犯罪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Televisions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