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方式及培养质量提升探析

2018-09-30李梦迪王少杰王丰华

商情 2018年40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专业学位

李梦迪 王少杰 王丰华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农业硕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方式与培养质量的提高,指出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的举措,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同时,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就提高生源及培养质量,探讨了严控选拔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硕士 专业学位 选拔方式 培养质量

一、引言

本文以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为目的,以构建较为理想的选拔方式为实现途径,力图通过构建较为合理的选拔方式和科学的培养模式来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方式和培养状况有着亲身经历和较深入的了解,为此,结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培养状况,尤其是结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拟就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方式创新和培养质量提高,进行分析与探讨。一是根据农业硕士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探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方式的及培养模式。二是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进行了深入学习、探讨与研究,阐释选拔方式创新对于提高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以及培养水平的重要性。

二、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选拔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是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如山区、林区、牧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政策。服务对象包括农村与区域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区域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农村社会治理、农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等。现阶段,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着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传统村落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型。在转型时期我国农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各种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随着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延伸到城镇地区。这就要求本专业学位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充分利用交叉研究领域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各种问题,为该领域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型应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村与区域的发展。

鉴于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需要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我国的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也加大了考核难度。除思想政治理论(101)、英语二(204)、农业经济学(939)外,初试还有农业知识综合四(342),而农业知识综合四(342)又包括发展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政策学三个科目。这一选拔方式对于筛选素质相对较高的全日制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实际的招生过程以及培养过程来看,由于本科为非农林非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考生较多,或者即便是农林和经济管理类的考生,但由于本科期间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理论的掌握欠缺,导致入学后的研究生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感到吃力,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某一具体现实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生源的质量,建议招生单位复试加试《西方经济学》,同时入学后任选课开设《西方经济学》,要求本科期间非农林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必选,以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素养,掌握必要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同时复试应让考生提交本科期间的学业成绩,将考生本科期间的学業成绩作为是否录取的重要参考,以提高选拔质量,为将来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学{,2Ye文奠定基础。

三、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方式及其探索

1.2016年11月以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方式

2017年以前,我国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是不加区分的,统一称为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而在职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是通过报名参加十月份国家组织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其选拔条件以国家相关文件和招生单位有关规定为准。(1)报考条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应有学士学位),原则上要求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2)考试科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农业专业考试与相关测试。GCT考试实行全国联考,由考生网上报名所选的报考点组织考试。农业专业考试与相关测试由学校自行组织,时间另行通知。达到学校规定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可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农业专业考试与相关测试。(3)其他事宜:①考生可选学校一个招生领域报考;②学校根据考生的GCT成绩、农业专业考试与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③接收校外同领域调剂录取。

2.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方式的创新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raduate Candidate Test,GCT)是我国在职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的一种形式。考试于每年6-8月进行报名,并在10月进行考试,且其考试成绩有效期均为一年。GCT考试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数学基础能力(包括初等数学,一元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逻辑推理能力(类似于GMAT)及外语运用能力,GCT考试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员。

《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对在职研究生做出改革:(1)为统一管理各类研究生招生工作,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2)2014、2015年,报考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需参加全国联考,招生计划单列;报考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无需参加全国联考,但报名、录取工作均需通过信息平台进行。

对于取消在职研究生联考规定了2年的过渡期。2014、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仍继续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由于每年10月组织的GCT全国联考对考生入学标准要求相对较低,致使考生在入学后应用经济学或管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分析解决现实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以及撰写硕士学位论文遇到困难。为推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范管理,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根据该通知精神,2016年11月30目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招生简章须明确学习方式、修业年限、收费标准等内容。考生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和培养单位招生简章自主报考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研究生。關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问题,教育部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

这样,每年10月举办的GCT全国联考取消,这一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在职研究生入学初试相对容易的弊端,对于统筹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以及提高在职研究生的素质和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为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奠定了基础。这一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初试相对容易的弊端,对于提高入学门槛,统筹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以及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考生,都有本科期间既非农林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的考生,因此,本文建议招生单位复试时应加试《西方经济学》,同时入学后任选课开设《西方经济学》,要求本科期间非农林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必选,以提高研究生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及研究方法,以便为将来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关于如何提高我国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同研究生导师的探讨,本文提出如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严控选拔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为确保研究生入学后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报考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考生来源较广,因此招生单位不仅复试时应加试《西方经济学》,而且入学后也应开设《西方经济学》,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分析工具及研究方法。同时复试时让考生提交本科期间的学业成绩,综合考评,将考生本科期间的学业成绩作为是否录取的重要参考,层层把关,严控生源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更要加强指导老师和任课老师的实践能力,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以教指委发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依据并结合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农村与区域发展的培养目标,加强校内校外导师联系,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引导作用。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在课程体系设置及知识结构方面,要充分体现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与农业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特色。课堂讲授要注重互动与研讨,激发研究生学习与研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时刻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核心。适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深入到相关企业、单位、合作社及产业园区,在实践中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实践中调研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案例,使学生将理论运用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中来,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专业学位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