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如何做好新闻类短音频

2018-09-29李折

中国广播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新闻评论

李折

【摘要】本文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的采编实践入手,论述了《靠近你,温暖我》《新闻故事》《军情观察》等节目在新闻类短音频制作方面的经验,即节目要具备短音频的潜质和品相,要有优秀的主持人和采编队伍,坚持“内容为王”。

【关键词】新闻类短音频 新闻人物 新闻故事 新闻访谈 新闻评论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广播业内较多关注短音频,而在众多类型的短音频生产中,新闻类短音频本就较少,精品创作更是极为不易。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 新闻广播(以下简称江苏新闻广播)制作的新闻短音频《靠近你,溫暖我》被评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7年度全国广播创新创优节目”。笔者从江苏新闻广播的采编实践入手,谈谈新闻类短音频在题材方面的选择以及创作心得。

虽然都是声音产品,但短音频的互联网属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广播节目都能转化或包装成短音频,收听率高的广播新闻也未必能成为短音频里的“爆款”。短音频除了形式短,更追求内容上有爆点,也就是要有独特性,有其他平台不能呈现或无法满足的内容和用户体验。根据新闻广播目前能够提供的生产力,不管是从现有节目中拆条裁剪还是量身打造,短音频的制作不妨从以下几种新闻题材着手。

一、新闻人物

2017年底,江苏新闻广播策划推出了15集系列短音频产品《靠近你,温暖我》,这里面的“你”,指的是部分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获得者,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写成数千字的通讯,而创作团队却希望以短音频的形式呈现。

首先,追求形式上的短小。短音频以“短”为特点,这是它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在《靠进你,温暖我》中,每条音频文本在450字左右,时间长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加上宣传片花,整体一般不超过2分钟,垫以配乐,用音乐和语言双重叙事,感觉上更像一条精致的公益宣传带。

其次,追求内容上的精练。因为时间限制,文字表达就需要极其简洁。选播的这15位道德模范,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怎样在2分钟内讲好故事并且还能让人听出新意?创作团队一方面尝试提炼最简洁的语言勾画故事,一方面精选道德模范自己的声音来塑造形象。比如,在写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彭城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周长芝的故事时,记者在三个段落的开头分别这样叙述:“起初,周长芝只是妈妈一个人的好女儿……后来,周长芝又成了徐州彭城养老服务中心数十位老人的好女儿……现在,周长芝已经是一千多位老人的好女儿。”在讲述道德模范徐振理为家乡编写抗战故事时,记者留足空间让模范自己道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红色文化不需要我这样小人物去做,但是,一个偏僻乡村的红色文化总得有人要去做,我就立志把我们家乡的红色文化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节目作者在极其有限的创作空间里拿捏好第三视角叙事和第一视角讲述的关系,用最有力度的表达在2分钟内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再次,追求思想上破“短”而发的张力。《靠近你,温暖我》这个系列的创作过程,其实还是一次对道德模范平凡而伟大精神的深刻剖析与提炼。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们?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们?每一条短音频的创作过程中都凝聚着作者的思考。比如在写孝老爱亲典型余美芳时,记者在余美芳和她公公两代人近50年接力赡养5位外姓老人的感人事迹中,从家风传承的视角剖析典型造就的原因:“家风是什么?答案有很多,是一面折射家庭的镜子,是一条承上启下的纽带,或者是一个社会稳定和睦的基石。但在余美芳的家里,家风是默默无语地坚守与奉献,是心照不宣的苦干与传承,是一辈儿做给一辈儿看、一辈儿讲给一辈儿听、一辈儿跟着一辈儿学。”再比如,采访常年坚持献血、成为我国第一对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夫妻石云根和张冬梅时,记者这样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有人形容夫妻情深时曾说‘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打破之后再用水融合,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石云根和张冬梅是让自己的血,流入别人的身体,而将灵魂中的爱与善,融入彼此,不分你我。”

因为选择了“2分钟”时长,在塑造这组道德模范形象时,作者无法娓娓叙事,只能写意人生。对人物品质特征的提炼和表达却不简单,要做到形象而不肤浅。正能量是什么?中华美德是什么?这个系列短音频虽短,思想却丰富而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新闻人物类的短音频应该还有更多创作方式值得探索。一个个人物身上的跌宕剧情和其蕴含的人生百味以及他们传递的正能量,是用户愿意接受、乐于分享的,这也是此类短音频产品的价值所在。

二、新闻故事

好的新闻故事需要有好的讲述。江苏新闻广播自2007年开播以来就创办了一档《新闻故事》节目。十多年来,主持人铁锟以他独特的音质、引人入胜的讲述,拥有了一大群忠实的“铁粉”。

2016年初,节目进一步改版提升后,以片花的形式呈现所有故事提要,抛出悬念来吸引听众,并且大部分的节目都有当事人的声音呈现,节目除了声音多元之外,音乐、歌曲、电影片段、音效的恰当运用也大大丰富了故事的可听性与感染力。每期节目讲述两个精心编辑的新闻故事,每个故事时长20多分钟,都是听众身边事、新鲜事,有的离奇、有的讽刺、有的温暖,总之都紧扣社会热点、关注百姓民生。

不管是内容本身还是主持人的个性化特点,使得这档节目都自带短音频气质,适合网络传播。2015年,《新闻故事》把节目以拆条加标签的方式,每天在“蜻蜓.fm”的短音频专栏上更新,每集15分钟左右。三年来,在“蜻蜓.fm”上的总点击量已经接近1亿人次。

《新闻故事》之所以能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双赢,首先是靠内容过硬吸引受众,而另一方面也和主持人的号召力有关。铁锟的粉丝中,有的是多年的追随者,线上线下都鼎力支持;还有的是“路转粉”,在“蜻蜓.fm”上成为忠实的订阅户。2017年主持人铁锟成立“老铁老歌会”,建立微信群,组织了系列活动,并且以活动为载体,逐步建立起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俱乐部。所以,打造短音频产品,广播的传统方法有时依然管用——通过各种互动经营粉丝,不断增强用户黏性。

新闻故事类的短音频产品最容易由现有的同类广播节目演变而来,用声音讲故事原本就是广播的强项,开拓此类短音频产品,广播的优势得天独厚。

三、新闻访谈

把新闻访谈做成短音频产品,江苏新闻广播的《军情观察》可谓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它和上述《新闻故事》的短音频生产模式一样,都是从广播走向互联网,不同之处在于,此类产品的爆点是它在軍事领域的“专业性”。

《军情观察》最初是一档广播军事访谈类节目,时长约50分钟。2015年1月开始,它落户“蜻蜓.fm”音频平台,从每期节目中精选两个话题拆条成两段10多分钟的音频。这个系列短音频产品每日随节目更新,紧扣时事热点,又有权威解读,迅速引起广大网友关注,截至今年6月底,节目在“蜻蜓.fm”的总点击量已高达3.9亿人次。这个短音频案例,让我们看到此类产品的三个特点:

一是内容的专业性。访谈内容的专业性主要源自访谈嘉宾的专业权威。国内国际的军情大事,江苏新闻广播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相关领域的军事专家访谈解读,这个核心资源恰好是同类产品中稀缺的。

二是主持人的专业化。主持人世宁自己就是个“军迷”,拥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敏锐的时事洞察力。他能够精心设计话题,引导军事评论员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

三是树立用户思维。《军情观察》从传统电台节目向新媒体产品转化,并不是简单地把节目从广播搬到网上,而是在节目生产流程、内容制作等方面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考量,充分调研网络受众需求后,在话题选择、语言风格、内容呈现上充分贴合了网络受众的喜好。所以这个短音频产品在没做任何推广的情况下,入驻“蜻蜓.fm”两年后厚积薄发,点击率逐渐走高,直至逼近4亿人次,挤进全网点击量前30名。

四、新闻评论

相较于前几类短音频,评论的生产难度比较大,对主持人的要求也比较高。江苏新闻广播设有评论部,不同时段、长短不一的评论节目有六七档。它们在同时段收听率中均表现不俗,但却不是每一个都可以轻松转化成短音频产品的。目前江苏新闻广播正积极培育的评论节目是《晓东有话说》,在这个节目里最有可能出现符合短音频特质的产品。

首先,它具有鲜明的个性。晓东是江苏新闻广播线下活动颇具号召力的主持人,自带流量。《晓东有话说》这档节目是2016年初频率改版时为晓东量身定制的,仅用半年时间就在南京广播市场所有节目排名中到达第20位。晓东的评论非常个性化,成为节目的灵魂和最具竞争力的因素。

其次,有独特的内容。节目中最大的特色是“连线事件当事人”。“当事人”有两种:一种是“求助的听众”,主持人先连线听众,让其讲述遇到的难事,再连线各方专业人士给出专业建议,然后发动听众互帮互助。另一种就是“事件中的当事人”,主持人用连线当事人、涉事方、主管部门、调查记者的方式,展现听众身边的热点事件,用个性鲜明的语言展开评论,给出态度。这两种连线都可以尝试拆条为短音频,因为对话当事人的过程较为精彩,事件多半都有结果,拆条后整体结构完整,而且还有良好的网上互动。

五、结语

近两年,为顺应移动互联条件下移动收听、碎片化收听、场景化收听的趋势,江苏新闻广播一直在积极推进短音频产品的生产和培育,并把短音频生产纳入节目综合评估体系,对产生营收的产品可提取营收的15%奖励给主创人员。

综合来看,当前新闻类短音频的生产大多由广播节目拆条而来,但“配型成功”的前提是被拆条的新闻节目要具备短音频的潜质和品相。其次,优秀的主持人和采编队伍是新闻广播进军短音频市场最大的优势所在。最后,依然是内容为王,好的短音频产品必须要有内容上的“独到之处”,木秀于林,才可能触碰到互联网的“风口”。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新闻评论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风格研究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