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18-09-28何慕涵杨鸿森远俊红

东方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森林生物生态

何慕涵 杨鸿森 远俊红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信息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为专业群平台课,选课学生众多,采用混合式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成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线上学习;线下学习

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混合式教学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其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将传统教学优势与网络教学优势结合起来[1]。混合式教学方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学习过程的自主化、交互行为的信息化、学习风格的个牲化、学习评价的全程化以及教学管理的高效化,重塑了一个开放、共建、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2]。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以“让学生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意识和行动能力”为根本目标,将传统课堂教学改变为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是我校生态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专业群平台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意识和行动能力,成为保护和传播森林文化的“生态人”。

1.1课程开设情况

2008年针对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开设了课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2011年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系的专业群平台课;2014年至今,课程拓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针对生态与环境工程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为专业群平台课。具体课程开始情况见下表:

1.2课程特点

与学校其他课程相比,本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课程定位的特殊性

顺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绿色发展浪潮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的公益性、长期性、广泛性、群众性开设本课程,目的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劳动者,为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份努力。

森林是云南的优势资源。全省林地面积3.91亿亩,森林覆盖率59.7%,森林蓄积量19.3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价值1.68万亿元,生态保护指数75.79分,均居全国前列。学校处在云南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且我校作为西南地区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环境及生态保护等相关内容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的课程定位不单单是为了获取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环境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同时,本课程为一年级学生的专业群平台课,是一门基础课程,为其他森林管理类和利用类课程奠定保护意识的基础。

②课程对象的广泛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现为生态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专业群平台课,面向林业技术、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等所有专业的全部一年级学生,学生人数众多,受众面广。

本课程上线运行后,第一轮课程招生人数为1289人,除本校学生740人外,另有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学生选课,影响面相对较大。

另外,本课程为基础类课程,着重培养学习者的生物多样性、环保、生态保护等的意识和行为,相关知识覆盖面广但深度较浅,可拓展到自然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者等群体的继续教育中,也可以用作保护区周边社区环境意识教育、旅游区科普宣传等。

③课程学习的参与性

关注学生成长,课程在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方法都体现了参与性学习的思想。一是针对课程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综合现有教学条件和资源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引导学生灵活、主动、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及家乡的自然资源等进行观察、探究学习,拓展视野,联系社会实际。三是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综合平时实操、课堂表现、职业素质、期末技能测试等多方面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2.基于智慧树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

2.1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法选取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分为四个专题。由生物多样性基础知识入手,其次介绍了云南省、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再了解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背后所面临的威胁和原因,以及要如何进行保护,最后根据云南省丰富自然资源及我校为林业院校的特点,安排了森林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回归到和学习者生产生活相关的方面。

本课程为混合式课程,作为“智慧树”面对其他学校选课时,安排互动直播课4次,每个专题安排一次;作为本校专业群平台课时,安排在线学习4周(8学时),课堂教学10周(20学时),符合《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混合式课程管理办法》中“课堂教学不低于整体课时的?”的规定,其中线上学习要求教师及时监控、反馈,线下学习以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形式为主。具体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分配及教学方法见表1。

2.2网络教学的架构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提取了40个课程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制作成时长8-12分钟的教学视频,预计共400分钟左右,以方便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在线碎片化学习。具体知识点见表2。

2.3课堂教学的架构安排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课堂学习共计22学时,与课下学习(在线学习)有机衔接。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文化、风俗、宗教信仰、法律法规等关系密切,涉及面广,课程案例、资源及其丰富,学生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基础和感性认识,课堂教学采用参与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途径、方法等,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为达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指导学生课前完成规定的在线学习的章节,及课外学习任务或资料准备;2)每次课堂学习安排学生互动至少45分钟;3)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每次见面课的主讲老师、助教、上课地点等,并告知学生。

3.教学效果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课程为专业群平台课,属于考查课范围。本课程17-18学年第一学期首次为混合式课程上线运行,其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为学习者在网上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并进行章节测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视频观看即可参加网上期末测试。智慧树网后台统计结果显示,在我校选课的740名学生中(其中662人为生态学院专业群平台课,另有78人为我校其他专业素质选修课),90%的学生高于原定计划提前完成视频学习,说明视频安排合理,学习者主动性较好;共433人期末测试成绩良好或优秀(80分以上),说明基础知识点难易程度适中,学习者通过自主观看视频就能较好掌握。

课程整体教学效果良好。17-18学年第一学期评教结果显示,本课程全部5个下层指标评价分数都在87.5以上,效果良好。其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指标分数为89.85,充分体现了混合式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理念。

4.实践反思

混合式课程是远程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它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放共享教育资源的在线课程[3],是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与“学”的进步[4]。专业群平台课涉及多个专业选课学生众多,学生基础知识、专业应用甚至学习时间安排都不一致,进行混合式课程教学,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自主需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瑞增.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式学习探索与实践[D].2014,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杜世纯. MOOC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实现路径与效果评价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3]牟占生,董博杰.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巧.现代教育技术,2014,(5):73-74

[4]程建钢. 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化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1):20-22

作者简介:何慕涵(1986-),女,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硕士,讲师。

通讯作者:杨鸿森(1965-),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本科,高级实验师。

基金項目: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KY201614)

猜你喜欢

森林生物生态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哈Q森林
哈Q森林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哈Q森林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