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数学绘本,促发深度学习

2018-09-28张焕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数学绘本深度学习分数

张焕颢

[摘 要]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数学绘本就可作为学习材料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将数学绘本《保罗大叔分比萨》作为主要学习材料,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对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理解、问题解决、文化视野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分数;数学绘本;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6-02

课堂教学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学习材料。教学的真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发生关系。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才能帮助学生达到对数学深度学习,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学习数学的材料主要就是教材。偶然间,笔者接触到了数学绘本,绘本中生动有趣的故事,直观形象的表达,富有童趣的语言,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于是,笔者尝试将数学绘本中的一些内容引入数学课堂。

一、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发持续的学习兴趣

本课以数学绘本《保罗大叔分比萨》为新知学习的主要载体,绘本中讲了比萨店老板保罗大叔多次分比萨的故事,从等分比萨到制作菜单,从简化菜名到解决争端……故事跌宕起伏。“保罗大叔遇到麻烦了!”“新的菜单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名字太长了!”“每个人要的是哪一种比萨呢?……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认识了分数“几分之一”的数学本质“几等份中的一份”,认识了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大小比较方法。由于数学学习与故事发展两线合一,在兴趣盎然的故事中,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在全课小结时,学生说:“今天的数学课是听故事的!”“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学会了分数。”在课后的调研中,认为今天的数学课很有趣的学生占了95%,远远高于课前调研的结果(75%)。

真正引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在一节课上,还要持续。课堂上,教师只领着学生读了《保罗大叔分比萨》的一半,另一半请学生课后自己去读。一本好的数学绘本可以打开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与数学教材不同的数学世界。同时,也为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教师看到了教学材料的选择,不仅来源于现行的几个版本数学教材,也可以是数学绘本,尤其是国外的优秀数学绘本。

二、鲜活易懂的语言,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

数学教材中的语言很清晰,很简明,能一句话说清的,决不用两句话。但在数学学习中,就算是同一个概念,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与认识水平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语言表达形态。就以本课的“二分之一”为例,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半个饼”“半个圆”,这是以实物与图形做支撑,以生活经验语言 “一半”来表达。有的学生会说:“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涂色1份,就是二分之一。”这是以动作操作经验来理解。与教材中的语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相比较,学生的更为直观浅显,教材的更为抽象凝练。

数学绘本中的语言搭建起了生活性语言与数学性语言、经验性语言与认知性语言之间的桥梁。以本课为例,数学绘本中“两等份中的一份”很简明,把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关系,把分数读法“二分之一”的来历都清楚地呈现出来。同样的道理,“三等份中的一份”……“几等份中的一份”分别表示三分之一……几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绘本图文并茂,把鲜活的比萨“等分图”与具体的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在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时,就能够清楚地说出“等份的份数多,每份就小。分子都是1的分數,分母大的反而小” 。学生没有直接套用教材的方法,而是用自己所理解的分数意义来解释分数的大小,就是因为绘本中的图像语言与文字语言有机结合,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三、参与式行动体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 并不是让学生获取浅层次的文字信息,而是让学生思考具有深度的研究性问题。

问题1:“兄弟俩为什么争吵起来,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他们的争端?”由此引发学生对两小块(半个)比萨的对比。学生亲自操作,重叠比较,发现这两块比萨一样大,也就引出了数学上的“等分”,即“平均分”。

问题2:“能不能把一个比萨等分成更小的比萨来卖呢,这样的话,新的菜单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用圆形的纸片来进行等分操作,画出等分线,将其中的一份涂色,解决了这个问题。

问题3:“像两等份中的一份、三等份中的一份……这样,很多顾客认为这样的名字太长了,能不能简单一点?”学生想到了多种方法,并尝试用数表示,尝试读数,例如1/2、[12]、[21]等。教师追问:“你们所说的二分之一表示方法各不相同,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认为:“都有数字2和1,都用了一个符号把它俩隔开。”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读法与写法,以及分母、分子与分数线。

问题4:“杰米要最大的,汤姆要最小的,安妮要的与他们不一样大。究竟每一个人要的是哪一种比萨呢?”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12]、[13]、[14]这三个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学生用图说明,用分母的意义解释,说清了比较的方法和道理。

数学绘本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学生在帮助“保罗大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操作探索,寻找办法,进行了数学的研究与学习,在阅读基础上、问题引导下、操作经历中、体验探索后得到了进步。有数学知识的增长,有活动经验的增加,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数学思维的增值,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沉淀……这种深度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跨越学科的视野,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绘本的知识整体性很强,以《保罗大叔分比萨》为例,除了认识几分之一,还要认识几分之几、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的分数运算……而学生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所以本节课只学习了整个绘本的一半,余下的部分分散到其他课时,或者让学生课后阅读。在学生的数学概念形成之后,就要让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了,这时可换另一个数学绘本《各国的早餐》。

在绘本《各国的早餐》引导下,学生“走”到了墨西哥,判断兄妹三人中谁吃的是二分之一,以此强化平均分(等分);学生“走”到了韩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了饼干上抹奶油的部分,以此增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走”到了俄罗斯,研究了五分之一在分面包与分牛奶这两种情境下的相同之处,抽象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单位1”,为后续的分数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周游”各国,边“走”边看,在欣赏早餐文化的风情中应用了数学知识。学生练得有滋有味,到下课总结时,有学生说:“我们不仅认识了分数,还到各国去游玩了。”也有学生说:“平时的数学课都是做题,今天的数学课没有做题。”“真的吗?难道你们制作菜单、写名称、写分数的时候,没有觉得自己也在做题吗?”“那是在玩游戏!”……

从课堂反馈来看,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开阔了师生的眼界——原来绘本这样一种材料,也可以用来学数学!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学绘本深度学习分数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童眼“读”绘本,童心“涂”绘本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