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策展与公共教育:以“南国
——谭华牧的画日记”展览为例

2018-09-28刘端玲LiuDuanling

画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策展讲座策划

刘端玲(Liu Duanling)

在美术馆公共教育领域工作10年,一直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学术研究型展览案例:在策划的最初,公共教育就能以创意性角色参与其中。这个愿望通过今年4月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的“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览得以实现。

“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览2017年初开始筹备,我有幸加入策展团队,与策展人蔡涛、曾经共事10多年的老同事合作,负责展览项目的管理以及主持公共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第一步是搭建团队。策展人对于艺术家的关注和研究始于3年前,是长期也是独立的工作过程。但对于展览来说,展览思路及价值的形成,则是越早期与团队分享越有利于展览的最佳呈现。我们希望在展览的策划之初,负责创意性环节的人员都能参与其中。这里所说的创意性环节除了策展人的研究工作之外,还包括:展览的视觉呈现和平面及空间的设计、展览宣传视频及记录片的制作,以及展览公共教育项目的策划。

与策展人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做展览?”答案是:为了发现价值并传递价值。这成为了团队的共识。那么这个展览想传递的价值是什么呢?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1.新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1956-1968);2.台山人的摩登眼:澳门与广州之间;3.三个广东人:谭华牧、关良和丁衍庸。策展人以倒叙的形式,将艺术家最后10多年的创作作为第一部分展出,也将这一部分的主题“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作为整个展览的主题。“在1956年归国之后,谭华牧经常在画稿上签署日期,这几乎成了画家自觉遵行的一种工作习惯。这种附有时间记录的日常绘画行为,引出了本次展览的主题——‘画日记’。时间跨度12年的画日记,反映了这位蛰居南国的画家浓浓的人间情味:他经常驻足的写生景点,包括住处近郊的越秀公园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陪夫人去拜神的西村、以及好友苏卧农寓居的芳村。画家偏爱的主题包括田间劳作、公园游人以及街巷的日常光景。1956年归国后,谭华牧加入了中国美协广州分会,画稿中也渗入了和时代主旋律相关的内容和写实的风格。这些在南方湿润空气中跃动着的时代新风景,不时伴着暖意的诙谐和祝福的心意,抒写出自然、人间和新时代的有机联系。在随性的笔触和精心的构图中,谭华牧以画日记的形式,参悟着时代之变和造化万端。”通过蔡涛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展览想要传递的人文价值: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的用心体会,在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艺术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呈现美好的情怀和心意。

“学习纸课堂”活动现场

“重走谭华牧的写生路”户外课堂

“重走谭华牧的写生路”户外课堂

结合展览主题及其所要传递的价值,公共教育将主题策划定位在“画日记”概念,通过美术馆内外的系列教育项目,引导观众感受艺术家在艺术构思和表达过程中的日常性,在创作的过程中思考个体、社会与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鼓励公众以艺术家谭华牧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观察和体会,从而引出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公共教育系列活动分为以下5个板块:

1. 主题活动“我的画日记”

☆ 学习纸:结合展览元素,设计“我的画日记”学习纸,引导和鼓励观众创作观展日记。学习纸置放在展览的公共教育互动区,配以彩色铅笔、水彩笔以及展览作品元素制作的小贴纸,贴纸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增强趣味性,降低难度,激发更多的观众参与。公共教育墙面设置学习纸回收信箱,观众作品将在线上平台呈现,选出优秀作品在公共教育墙面展出。

☆ 学习纸课堂:以导览+工作坊形式开展亲子课堂。通过学习纸的引导,完成八连幅画日记。家长与孩子一起设计一天中的8个场景,孩子们使用铅笔和水彩独立完成创作。亲子课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亲子间的协同创作,引导思考陪伴与陪伴质量的问题,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 “我的画日记”线上互动:收集公共教育互动墙信箱里的学习纸,电子化后在线上平台进行展示,观众也可将自己的画日记拍照后发送到指定邮箱。参与线上互动的观众有机会获得展览相关礼品。

☆ 写生课堂——重走谭华牧的写生路:邀请专业教师带领公众踏访谭华牧的写生地点,通过现场写生的方式感受艺术家的心境和情怀。

☆ 拼图游戏:精选谭华牧作品及展览海报,制作成拼图。在展览期间,举办拼图游戏活动,邀请观众通过与教育专员一起观看原作,进行拼图游戏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特色。

2. 导赏:该板块分为:策展人导赏、特邀嘉宾导赏、微信导赏。邀请策展人和嘉宾从不同角度解析展览和作品。策展人为展览提取了12个关键词并撰写了相关文字,我们将此制作成微信导览,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阅读到相应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公众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特色。

3. 讲座与对谈:讲座分为策展人讲座及学术嘉宾讲座,邀请策展人及学术嘉宾举办讲座及对谈,就展览的学术命题进行深入阐述和探讨。同时也邀请学术嘉宾基于展览相关命题,与观众分享其学术研究成果。

4. 展览公共教育互动区:在展线的最后一个厅设立公共教育互动区。策展人精心挑选艺术家的速写草稿及适合孩童的作品陈列在此展厅,中间设置方便公众创作的桌椅,摆放学习纸、贴纸及画笔,公共教育墙上除呈现展览教育活动信息外,挂置学习纸回收信箱、公众作品展示画框以及磁铁画板和展览作品做成的磁铁贴,方便进行学习纸课堂使用,也可以给公众进行互动游戏。

5. 教育衍生材料的制作:配合教育活动,特别制作印制展览logo的素描本、铅笔、水彩颜料盒,选取经典作品和海报制作拼图,提取作品元素制作贴纸。这些教育衍生材料除了用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作为礼品或奖品赠送观众,成为展览的延伸。

随着“我的画日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带动社会其他艺术教育机构的参与,艺术教师们在参观展览后,以此主题策划课堂,带动“画日记”的热潮。

展览公共教育互动区

展览公共教育互动区

从形式上,此次展览的教育活动涵盖了导览、讲座、对谈、工作坊、课堂、展览学习纸、互动游戏、教育材料、教育互动展示区、教育衍生材料、线上呈现等,层次丰富立体,既有严肃的学术性讲座,也有活泼的课堂与游戏。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举办两场以上,仍然供不应求。

从公众分层上,活动的策划既有针对孩童和家庭观众(亲子工作坊及课堂、拼图游戏等),也有针对成人观众(讲座、对谈、户外写生课堂等),其中成人观众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学术性更强的教育活动(例如学术讲座、对谈等)或普及性的教育活动(例如导览、游戏等)。

国内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展览的附属位置,通常展览策划好了,再考虑弄点教育活动热闹热闹。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对展览来龙去脉知之不多,教育活动更多流于表面,活动与展览之间的契合度不足,此类教育活动难以成为展览的创意性环节。为了突围,教育部门只好自己策划独立性展览和活动,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的拮据,也只能是小型的实验性尝试。对于投入甚多的大型展览来说,公共教育创意性的缺席无疑是令人惋惜的。

左·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黄子君老师设计“植物日记”课堂右上·展览教育材料拼图右下·展览教育材料

“南国”的每次策展会议,策展人、视觉总监、设计师、视频制作人、公共教育策划人齐坐一堂,听策展人讲述展览构思、结构,一起来对作品的挑选提出意见。随着时间的推进,视觉的构思、视频的方案以及公共教育的策划都是在团队的讨论和碰撞中慢慢变得清晰和具体。公共教育的创意性在展览中得以很好的体现。

由于何香凝美术馆教育人员有限,我们为展览特别建立了外援团队。由拥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博物馆教育专家和教师组成顾问团队,与何馆的同仁一起,实施教育活动的开展。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尝试,不受制于馆方有限的人力,通过整合优良的博物馆教育资源,使社会资源流动起来,服务文化事业。对于编制紧缺,但又肩负服务广大人民使命的公益文化机构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借鉴。

2018年9月于广州

猜你喜欢

策展讲座策划
穿行城市中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考古发掘类展览策划的观察与思考
新时代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
《策展哲学》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特别策划
本期策划
打个盹,记事牢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