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教育:美术馆与社会公共空间

2018-09-28

画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杨紫美术馆案例

本期《画刊》特稿,由4篇文章与1篇访谈构成。我们分别邀约了李雯(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主任)、刘端玲(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杨紫(UCCA公共项目部总监)、宫林林(前OCAT上海馆公教媒体主管)、艺术教育小组(张滨、叶洪图)参与“公共教育”话题的讨论。

李雯的文章《为什么中国的公共美术馆教育,需要更用力?》,以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和“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两个展览的公教项目为案例,具体介绍了浙江美术馆的公教活动如何应对“作品的诠释、鉴赏与观众间的沟通”关系。并指出塑造民众公共礼仪“教养”、引导观众走近艺术是中国公共美术馆重要的社会责任。

刘端玲的文章《研究性策展与公共艺术教育:以“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览为例》,结合一次公教项目深度参与展览策划的案例,探讨了在展览策划的最初,公共教育以创意性角色参与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对杨紫的访谈,主要涉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公共项目部的人员结构、项目类型、公教方式以及受众定位等方面的内容。杨紫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到了跨部门合作与协调、项目可持续发展、扩张公共项目核心观众的重要性。

宫林林的文章《“小众”的公共教育》,以项目执行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视角,反观自己曾经参与的OCAT上海馆公教活动,呈现了一种基于行业经验的个体化思考。

艺术教育小组的文章,则具体介绍了他们通过“公共教育”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并特别指出他们对美术馆外的社会公共空间(书店、酒吧、公园、广场、过节通道等等)发生的教育项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重。这种来自艺术家的公教视角,对我们理解公共教育活动的发生、发展状况也有一定启发。

在我们看来,特稿里的这些具有案例价值的文章,是谈论“公共教育”话题的一条捷径,它绕过了缺乏方向和大而化之的简单定义,面对的是真实语境的具体问题。无论它是发生在美术馆还是各类非美术馆社会空间,不管它是机构发起还是个体实施的。对于公教活动来说,真实的问题才具有借鉴、参考和讨论的价值,真实的空间才体现出文化和选择的差异。

猜你喜欢

杨紫美术馆案例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去美术馆游荡
谁的眼泪在飞
美术馆
谁的眼泪在飞
编读往来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