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2018-09-27郭丽君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阅读教学策略

郭丽君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善于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情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7-0046-01

随着阅读教学中立体课堂模式的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时空。但是,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我们该如何做呢?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以下思路与建议。

1.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法

1.1 创造性地处理文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文本是一堆文字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需要读者理解,填充其空白处。文本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生成性。所以教师首先要能从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读懂它、感受它、领悟它。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畅游,去感悟,去思考,去和作者倾心相谈。文本哪里可取舍,怎样处理,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大胆创新之后,才能决定。而学生们在老师这样的组织、指导、促进下,站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去对话文本,审视文本,评论文本,他们收获的是让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

1.2 文章内容情景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基础上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情感的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多地领悟学习内容中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

1.3 制造“矛盾”,引起争端。

文本的开放性,使得它留有许多的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诠释,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阅读时发生了差异,有时甚至是“矛盾”。这样的矛盾得到解决,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哲理,从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文本的“空白”是指文本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教师可借助文本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把“空白”补出来,并有意制造“矛盾”,让学生在争论中获得体验,获得感悟。

1.4 精心预设,营建层递性对话系统。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预设。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在与文本深入对话后,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预设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具有层递性的能力发展序列。虽然我们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一切。课前预设得多,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才能使课堂上出现更多的精彩的“生成”。也就是说,在“充分准备”中“已经预设”了的“生成”是“可以把握”的,而没有充分准备,即在“预设之外的生成”是无法控制与把握的。当然,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课前预设。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追求课堂的生成,否则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可能流于形式,流于肤浅。

1.5 耐心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

教師的课堂倾听,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听话”,它不只是能力和意愿的问题,同时还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责任。教师课堂倾听的弱化,从本质上说,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的缺席。小学生思维活跃,各种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见解随时都会冒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课堂倾听,不仅听懂学生的言语,还要看懂学生的表情,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实际上,教师正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作出决策。因此,教师要学会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积极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2.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要避免两种倾向

2.1 要避免自由主义倾向。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现在不少教师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使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教师除了鼓励学生任意体验外,还经常鼓励学生随意探究,甚至出现鼓励学生误读课文的现象。

2.2 要避免形式主义倾向。

例如:学习课本剧,教师要求学生演其中角色,他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接着要求学生“记住台词的内容,揣摩角色当时说话的样子,把角色演像”。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一次,结果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表演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土壤,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形式追求。表现形式之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小组讨论课,即不管“大事小事”,不管有无必要,都要分小组合作讨论一下,美其名曰:“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其结果是用集体讨论代替了个人的“潜心会文”。

3.总结

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相信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彭志祥.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追求[J].小学教学研究,2012,(4).

[2] 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5,(3).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阅读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Passage Four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