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茶多酚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8-09-27刘厚红姜兴旭郭桂义尹鹏王晓余艳芳

茶业通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茶多酚保健食品保健

刘厚红,姜兴旭,郭桂义,尹鹏,王晓,余艳芳.



我国茶多酚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刘厚红1,2,姜兴旭1,2,郭桂义3 *,尹鹏3,王晓1,2,余艳芳1, 2.

(1.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河南信阳 464000;2.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信阳 464000;3.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 464000)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具有广泛的保健功能。本文对1997~2017年间批准注册的茶保健食品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从数量及功能等方面分析茶多酚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结果显示茶保健食品的开发利用从传统原料向提取物的发展趋势明显,茶多酚保健食品市场占比有所提高,产品功能集中,多为降血脂、减肥和增强免疫力保健功能为主。

茶多酚;保健;食品;功能性

茶源自中国,至十六世纪传播到西方各国,现在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茶不仅是生津解渴的饮料,还可以作为具有广谱保健功能的保健品。中国自古就有“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茶叶是一种广谱的保健食品,具有防辐射、抗菌、抗氧化、抗癌、降胆固醇、溶血、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功效。其内含物质丰富,包含如茶多酚、茶多糖、茶叶皂苷、咖啡碱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是茶多酚[1]。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其生物活性广泛,功效成分清楚、作用机理明确、检测方法成熟、临床效果明显,符合第三代保健品的特点[2]。

我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进行茶多酚的研究,到七十年代初,对其提取和利用已有专项报道,目前可从茶叶中提取纯度达99%的茶多酚,且有扎实的理论依据指导实际应用和生产。我国茶多酚深加工领域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其终端产品,尤其是在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批准注册的茶保健食品基本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研究近年来茶多酚保健食品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保健食品行业和茶多酚深加工产业提供相关数据参考。

1 我国保健食品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身健康,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也逐步转向疾病预防,强调日常生活中的营养保健。保健食品是指无毒无害、具有特定保健功能且经过科学验证、针对特殊人群研制、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我国保健食品在我国发展30多年,共有三代产品先后面世:第一代是各类强化食品,多根据营养素推知食品功能,现仅作为一般食品;第二代保健食品是在第一代基础上,经过人体或动物实验,功能明确;第三代进一步明确了产生该项功能的功能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目前我国市面上销售的保健食品大多为第二代产品,产品层次和附加值较低,制约行业整体发展。

保健食品在我国发展30多年,近几年年增速高达20%,至2015年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我国于1984年开始生产保健食品,到1994年生产企业达3000多家,年产值300亿人民币,占食品行业总产值10%,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过快的繁荣和恶性竞争也使得企业陷入广告大战和直销的泥潭,监管部门缺乏统一标准,市场混乱,行业走向低谷。1997年卫生部颁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着手整顿市场,标志我国保健食品行业走向法治健康轨道,至2000年,企业数量和年产值创历史最高。2000年开始,行业相继发生负面事件,信用危机导致三年内保健食品销售额严重下滑,2002年产值减少到175亿元。2003,中国加入WTO,国外保健食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行业开始回温,2014年,行业年销售额达2000亿元。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监管,提高批准门槛,规范行业发展。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和对营养健康的重视必将为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 茶多酚功能及其理论依据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一类生物活性成分,又称茶鞣质,是存在于茶叶水浸出物中能够与亚铁例子产生综合反应的一类富含多羟基的酚类物质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8%~36%[3]。目前大量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降血糖和血脂、防动脉粥样硬化、防龋齿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4,5]。其作用广泛,功效清楚,机理明确,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原料[2]。

茶多酚多功效的理论基于其对自由基的高效清除作用。自由基是生物体经呼吸链旁路生成的产物,当其过度产生机体无法及时清除时,过量的自由基就会侵袭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和蛋白质,攻击细胞,导致氧化应激损伤,引发多种疾病[7]。据相关文献报道,自由基可直接引起100多种疾病[8],并与心血管疾病、白内障、机体衰老、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等多类慢性病有关。茶多酚分子结构上多邻位羟基氢的性质活泼,能有效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清除自由基。并且能有效延缓和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是天然高效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能力是常见食品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和丁基羟基茴香醚的4倍,维生素E的6倍,维生素C的5倍,且无潜在毒副作用。

3 保健茶发展现状

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http://app1.sfda.gov.cn/datasearch/face3/dir.html)提供数据为基础,1997年至2017年间经批准注册国产保健食品共16687项,进口保健食品774项。对国产保健食品进行统计,主要原料或功效成分中含有茶叶或茶叶提取物的茶保健食品654项,其中明确标注茶多酚的产品有366项。对检索到的茶保健食品的注册年份、数量、产地以及保健功能等基本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我国茶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

3.1 注册数量

对1997至2017年间批准注册的茶及茶多酚保健食品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1997至2006年间,保健茶食品年批准数量相对稳定,2004年数量较高可能跟“药健字”保健食品禁止销售,一部分申请成“食健字”有关。2011年起,保健品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申请批准新产品数量激增,2014年审批数高达68项。21年里平均每年批准31项保健茶食品,其中有17项明确标注茶多酚,占比55.96%。有9年的茶多酚保健食品批准数量占比未达到平均值,主要集中在行业发展早期(1997~2000)和近几年的高速发展阶段(2011~2016)。2007年,茶多酚保健食品批准比例最高,达82.35%。总的来说,茶多酚类保健食品的开发数量呈上升趋势,占比稳定在55~70%之间。

近几年保健食品行业高速发展,审批数量大幅增加,但茶多酚保健食品占比率有所下降,说明了茶保健品虽花样繁多但企业对产品研发和技术要求较低。茶保健食品中茶成分的添加形式同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目前国产茶保健食品的添加形式以茶叶或茶粉为主,茶叶提取物(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较少,而且一部分产品以茶油或茶叶香精形式添加,用以改善口感或其他辅助功能,并非功能成分。茶保健产品技术层次和附加值较低的原因一是茶叶提取纯化技术制约了产品的研发,二是中小企业涌入市场,但其资金不足,规模较小,无力自主研发。在此背景下,国家成立保健审评中心,相继施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政策,提高保健食品的审批要求,放缓审核速度,以保证保健品行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图1 自1997年以来批准注册的茶与茶多酚保健食品数量

图2 茶及茶多酚保健食品功能

3.2 茶保健食品功能

2003年,《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将原有的22项保健食品功能细化为27项。统一新旧名称后对茶保健食品功能进行统计,发现多数茶保健食品只具有一种保健功能,只有约20%的产品具有2种或2种以上保健功能。茶保健食品功能涉及广泛,覆盖27项中的17项保健功能。其中最为常见的保健功能依次为辅助降血脂(19.13%)、减肥(16.69%)、增强免疫力(16.69%)、缓解体力疲劳(8.47%)和通便(7.83%)。

为了进一步研究茶多酚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将茶保健食品细分为茶保健食品和茶多酚保健食品(图3.2),发现茶保健食品主要功能分别为增强免疫力(18.45%)、辅助降血脂(16.07%)、减肥(14.58%)、缓解体力疲劳(11.31%)和通便(10.71%),共占71.12%。而茶多酚保健食品的主要功能为辅助降血脂(21.45%)、减肥(18.28%)、增强免疫力(15.35%)、延缓衰老(7.45%)和缓解体力疲劳(6.32%),共占68.75%。可以看出,茶保健食品和茶多酚保健食品都有减肥、辅助降血脂、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的保健功能,但数值上存在差异,茶多酚保健食品产品更强调辅助降血脂和减肥两项功能。此外,茶多酚保健食品中,抗氧化、祛黄祛斑、延缓衰老以及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作用等产品数量可达茶保健食品的2倍以上。

总体来看,茶保健食品的开发从传统原料利用向提取物利用的发展趋势明显。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茶多酚生物活性广泛,市场上产品的保健功效却相对集中,且茶与茶多酚保健品功能相似,说明目前对茶多酚研究到生产的运用不够深入,且消费者对茶保健品的认知度有限,市场并未完全打开。企业需要在了解消费者对保健品功能。包装等现有需要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茶多酚保健食品的开发和技术进步,引导消费者增加产品认可度。

3.3 茶多酚保健食品发展现状

为了分析近年来茶多酚保健品的发展趋势,对茶多酚主要保健功能按批准年份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3。最常见保健功能为增强免疫力,其次为减肥和辅助降血脂,且三者在近十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是茶多酚保健食品的主要功能。缓解体力疲劳产品在2013年前后批准注册项目数量最高,之后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新名称公布后,延缓衰老和祛黄祛斑申请项目数量基本为零,抗氧化产品数量略有增加,但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综上,茶多酚保健食品近几年更强调了降血脂、减肥和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能,在美容护肤上应用较少。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需求的增长是推动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免疫力下降、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等症状发生率逐年增加,茶多酚保健食品相对同类产品,优势突出,抓住机遇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 展望

目前,我国茶保健食品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产品数量较少,新产品缺乏。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在保健食品开发中抓住重点,填补空白,必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此外,除了茶多酚外其他茶叶提取物,如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等,在保健食品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10]。有关茶叶提取物的每日最大安全剂量、每日最低有效剂量均未注明[11],科技含量不高而制约其行业发展。在今后的产业化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有关茶叶功效成分的药理研究和提取工艺,并致力于研发创新型茶产品,开发利用其它新兴茶叶提取物,使茶保健食品行业发展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1] 邬新荣, 王岳飞, 张士康,等. 茶多酚保健功能研究进展与保健食品开发[J]. 茶叶科学, 2010, 30(s1):501-505.

[2] 翟成凯. 我国保健食品的概况和发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 1999(6):35-37.

[3] 张俊黎, 王晓平. 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J]. 预防医学论坛, 2007, 13(12):1113-1116.

[4] 郑科勤.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探讨[J]. 福建茶叶, 2018(1):33-34.

[5] 王聪慧, 张星星, 孙莉颖,等. 茶多酚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10, 19(4):62-63.

[6] Valko M, Leibfritz D, Moncol J, et al. Free radicals and antioxidants in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disea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2007, 39(1):44.

[7] 王慧. 生物体系内自由基的危害及清除自由基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博览, 2011(36):265-265.

[8] Gutteridge J M. Free radicals in disease processes: a compilation of cause and consequence[J]. Free Rad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93, 19(3):141-158.

[9] 胡思, 李华, 陆启玉. 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 2015(7):1-4.

[10] 周继红, 应乐, 徐平,等. 茶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现状[J]. 中国茶叶加工, 2015(4):26-30.

[11] 叶秋萍. 保健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茶叶学报, 2008(4):8-10.

(责任编辑:蒋文倩)

2018-05-11

刘厚红(1985-),女,河南信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茶叶及其相关产品检验方向研究。

郭桂义(1963-),男,河南辉县人,教授,主要从事茶学教育及研究

S571.1

A

1006-5768(2018)03-125-004

猜你喜欢

茶多酚保健食品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两种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类产品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
减肥类保健食品中25种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UPLC-DAD快速筛查
最适合胖人去脂减肥的保健食品
直销保健食品业务迎来利好环境
肠道微生物与茶及茶多酚的相互作用在调节肥胖及并发症中的作用